成片的樹林,不僅環境優美、獵物出沒頻繁,還能提供不少的野果,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木料。
這些材料很好獲取,基本上沒有什麼成本。部落周圍的山包上、各個營地周圍,可都生長著成片成片的森林,比如說本部周圍的石村,現在每年都能砍下來上千根的樹木,簡單處理後就堆放在營地周圍,等待著本部運走,或者自己慢慢開解……在很早之前,這些村子甚至用石頭工具,也能獲取到一些木料。
因為熊部落早早地點出了金屬工具,比如斧頭和鋸子,尤其是雙人大鋸,更是讓木料獲取的難度大大降低,所以在熊部落的各個營地,基本上都堆放著大量自然陰干的樹干。
這些木料用處廣泛,建築房屋、制作家具、車輛,甚至用于燒火,都是非常好用的材料,隨著熊部落各種工坊的建立和發展,對木料的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加。
就像很多游戲中的那樣,木材始終是部落發展的基本材料之一,甚至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最常用最容易獲取的材料。
熊部落的造船坊,所要生產的船只,自然對木板的要求更高,尤其是由水魚傳回來的信件中,對臨海號這種海船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建議,其中有些建議,就是對建造船身的木板,提出的更高要求。
“水魚之前來信說,因為船板厚度不是太均勻,有的時候,這些船板連接在一起的地方,就會有一些不平整,需要用刨子一點點地削掉,很是麻煩。”
熊畝隨意地跟熊杰聊著天,同時拉著輕快的車輛,“這次臨海號,有幾塊船板就因為這樣,有一些開裂的情況,要不是及時發現,臨海號可能就危險了。”
熊杰點了點頭,水魚的信件他自然也看到了,不過木板這種材料,即便是熊部落有了嚴格的規定,但每名匠人開解木料時,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差別,這些差別累積到一起,就給整個船只帶來了危險。
所以水魚的要求就是,部落的木工坊和造船坊開解的木料,必須要達到尺寸一致,並且木板表面也要處理好。
想要達到這種要求,光靠部落或者造船坊里面的木匠,是無法完成的,原因很簡單,開解木板的速度太慢,不僅僅是質量達不到相應的要求,甚至連數量,也難以滿足建造更大更寬船只的要求。
“是啊,不能再等了,要是按照木工坊那邊的測算,要想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制造出三艘海船,那以現在部落的木板數量,是完全沒辦法造出來的。”
“要是這次還是不行,那就只能等木料開解完成,預計要等到十月,才能準備好。”
熊杰搖了搖頭,“十月?那也不用船了,走冰面都差不多能走過去了。”
部落的工匠們,其實很是辛苦,尤其是開解木料的木工,幾乎每天都只能開解一兩根粗木,常見的做法,就是兩人配合,使用大鋸,完成對樹木的分解。
但這種方法,受限于技術和工具,每次開解木頭時,木板的厚度都有所不同,要是用在建築比如搭建木板屋、版築法建造圍牆,或者是打造各種家具,這點質量問題倒是無所謂,但用在船只上,那就需要用刨子和工具一點點地打磨。
費時費力,極大影響了造船坊的造船速度。
而明觀院接到的任務,就是想辦法提高開解木料的速度和質量,使得部落能夠有更多更好的木板、方木可以使用。
“別著急,今天我感覺應該能成。”
熊木自信地說道。
車子上的鋸片,便是他的底氣。
正因為如此,熊木他們才找到熊山的冶煉坊,幾乎是硬逼著熊山,把這種鋸片給鍛打了出來。而這種鋸片,也是眾多配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熊木和熊杰等人特意召集了一批在水車制作、蒸汽機研制、冶煉、齒輪制作以及滾軸制作、木工等方面的匠人,連同明觀院的多名學習熊洪撰寫的《基礎格物法》“教授”,共同組成了建造水力鋸木坊的小隊,以解決木材供應所出現的問題。
最終的目標,就是按照熊洪的想法,制造出一個水力鋸木坊出來。
按理說,木材供應這個問題,對現在人多勢眾、工具普及的熊部落來說,倒不是很嚴重,畢竟只要是人口過百的村子或者營地,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是很“熟練”的木工工匠。
比如在現在,農閑時節的時候,通常會有村長帶著,去周圍的樹林里砍伐木料、開解木板,絕大多數可以讓自己村子使用,如果還有多的,還能將木料運送到本部或者造船坊,用于補充所需的木板和方木。
但這種模式下,木材的供應速度很慢,兩個熟練的木匠,一天下來,也就只能開解兩根三米長的樹干,差不多十片35厘米厚的木板,要是更薄一些的木板,那速度就更慢了。
也幸好熊部落對于各種度量衡規定的十分嚴格,各個部落開解出來的木料,在尺寸上才沒有太大的差別,可以做到通用。但即便這樣,這種極度依賴工匠熟練度的模式,還是逐漸滿足不了部落日益增長的木板使用需求。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故而在熊洪離開部落探索之前,便找到熊木熊杰等人,提出了建造水力驅動的水力鋸木坊的設想,並將一些大致的思路和草圖,以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都交給了熊木等人。
熊洪一走,明觀院並行動起來,召集多個工坊的工匠,將熊洪的這種想法,付諸實踐。
水力驅動在熊部落已經有不小的應用了,比如最早的舂米,現在常用的紡紗、鍛錘以及礦石破碎,都可以用到不同型號的水車,在運用水力這一方面,部落的這幫工匠們,經驗也算異常豐富了。
故而熊洪提出的水力鋸木坊,一開始大家都認為比較容易建造,而且從技術上來說,完全可以借鑒水力磨坊和鍛錘的各種材料和現成的技術、建造方式來完成。
熊洪也是這樣認為的,故而在提出這個想法之後,便踏上了前往南方探索的道路,從三月十七日離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快兩個月。而這兩個月中,鋸木坊遇到的問題,可謂是一個接一個。
幾乎所有參與的工坊和部門,都面臨著一兩個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個個都很棘手。
水力驅動,首先就是要驗證水力驅動的動力大小問題。
雖然大家對水力大小的產生原理不是太了解,但從經驗來看,水位差越大,所蘊含的“動能”也就越大。熊木他們也很清楚,從高處倒水,相比較從低處倒水,感受到的沖擊力是不一樣的。
這個現象很簡單,其實就是說,水越高,水車轉動的力量就越大。
然後,用水流垂直沖擊水車和有一定角度沖擊水車,所獲得的力量也不一樣,越是接近垂直,水車旋轉的速度更快。
還有就是水車車輪的大小,經過長時間對水車的使用,明觀院的一部分教授們,得出了車輪越大,同樣水流讓水車旋轉,通過水車車軸旋轉出來的力氣也就越大。
在沒有好的辦法用上之前,不管是冶煉坊、磨坊還是紡織坊,所用到的水車,都變得越來越大。
所以在知道這些簡單的原理之後,在選好的建造地址上,便安裝了一座直徑達到近三米,具有二十多個水斗的水車。
這種水車上面,不僅僅有擋板,還加裝了水斗,作為動力的來源。
而將水車上面的擋板換成水斗,也是眾人集議的結果,因為土塵提議,加裝水斗之後,不僅僅可以用水流的沖擊力來給水車提供轉動的力量,還能通過水斗的容量來積蓄水流,利用這部分的重力來讓水車提供的力量變得更大。
水車自然也少不了熊木等人對它加裝滾軸、齒輪的改進。
為了給水車提供連續穩定的水流,在靠近溪流的旁邊,還用石頭和泥土搭建了一個攔水壩,並修建一條引水渠,通過水槽引到水車上方,這條水槽還有一個閘門,要想讓水車停止旋轉,就可以直接將閘門放下來,沒有水,水車自然會停。
所以現在的水車高度在三米左右,而水槽高度更是達到了四米。
經過一系列地點改動和建造之後,水力鋸木坊的水車,變得比之前設計的更加龐大,重量也更重。
水車水斗的尺寸,每個長度1.2米、寬度30厘米、深30厘米,每次差不多只能裝滿一半,也就接近100斤左右的重量,水斗的加裝導致水車的體型變得很是龐大,遠遠地便能看到它矗立在窪地里面,吸引了很多族人的好奇。
大有大的好處,這樣龐大的水車,所帶來的動力也是很充足的,根據土塵等人的測算,差不多可以驅動至少十部水碓,或者是五部水磨,甚至連冶煉坊最大的破碎錘,也能帶動三部。
但即便如此,熊木等人還是懷疑,是否能夠帶動這次將要設計並制作出來的水力鋸木坊。
鋸木坊的動力來源解決了,接下來就是如何將這些動力傳輸過去。
畢竟不可能直接將需要使用動力的部分直接套在水車的輪軸上,雖然也不是不可以,但整體的效率很低,而且很不容易控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熊洪族長倒是在圖上畫了很多種傳動的組件,其中一大半,都是通過齒輪、連桿、皮帶來傳遞的,並且熊洪還在草圖上,特意標注了一些可以減速、增速、變向、傳輸的方法。
而經常研究這些圖樣和制造出實物的族人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僅可以用在水力鋸木坊上,甚至部落里很多地方,都能用得上。
這幫人因此將這次熊洪繪制的草圖,直接收錄到他之前撰寫的《基礎格物法》中。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