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始二年,十一月。
夏暑退去,冬寒來襲。
各家豪族忙著田間秋收,皇帝稅糧,偷奸耍滑之際,
備受矚目的河北戰場,再次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在天下各族權貴的印象中,
梁軍接連消滅兩國,入主河洛,一統中原。
又是天下正統,兵強馬壯,名將輩出,正是如日中天之際。
趙元始二年,九月份,梁軍繼續壓制趙軍。
大都督楊重樓,完成了大王店奇襲。
河間戰場,趙軍再次不敵,丟失高邑、河間等地,一敗再敗,退走易州。
此刻,梁國攜三王之兵,足足五十余萬精銳。
又得洛陽援軍,眼看就是河北大勝之時了。
可天不佑中原,
常使英雄嘆時局啊!
在河間郡城,
梁國前線。
上將軍蕭啟鴻與大都督楊重樓,就東進、西進之事,戰略不和,
梁軍將領出現了波動,陣腳自亂,遂漸漸疲軟。
本已經戰敗的趙帝周雲,果斷抓住機會,發動滄州之戰。
此刻梁軍內部不穩,斗志不足。
雖兵卒英勇,將士用命,
先後在陳官屯之戰、西馬縣爭奪戰、孟鎮之戰中,展現了中原鐵血兒郎的意志。
可趙帝周雲畢竟是抓住時機,趁虛而入,
梁軍在滄州戰場,幾番苦斗,只能遺憾敗北。
時間來到十一月份,
已經被圍困兩個月的宋軍、齊軍,漸漸走到了窮途末路。
在常郭城,趙國名將趙阿四,擊敗宋軍寧則。
除大鵬蕭蓋帶領少量軍隊突圍外,五萬宋軍幾乎全軍覆沒。
在黃羊城,玄武將軍率領趙軍精銳,將齊王南野圍困在黃莊絕地。
眼看齊王南野就要步宋軍後塵,必死無疑之際,
楚國王武,率領騎兵殺入,奮力殺敵,救齊王南野出了黃莊。
此戰齊國八萬子弟,幾乎損耗殆盡,
更有傳聞,大將王武也死于此戰。
滄州之戰失敗,梁軍北伐受阻。
梁國大都督已經知曉,攻守易型了。
楊重樓認為河間不能守,遂帶領梁軍轉移。
然,趙元始二年,十一月六日,
趙國高層,在幾經討論後,
決定發白馬渡之兵,追擊梁軍。
十一月七日,趙軍在安平原破梁將王君漢。
十一月十一日,趙軍在孫公坡,斬梁將蕭師都,破裴儼右神軍五萬。
十一月十二日,梁軍蕭雄信與趙東金不敵趙軍,
最終趙軍突破阻礙,攻陷清河郡五龍山。
五龍山的丟失,影響巨大。
這不但意味著梁軍失去了後方基地,不能背靠清河郡與趙軍對峙河北。
更意味著,梁軍後路被斷,歸途受阻。
與此同時,趙國關外兩路大軍,渡過易州後,步騎分離。
趙國劉謀、馬桐、高舍雞、薛仁貴等猛將,
集中五萬騎兵,迅速南下魏丘、馬莊一帶,意圖配合五龍山趙軍,攔截梁國主力西側。
而滄州趙軍,在剿滅兩王後,幾乎沒有休整,
趙阿四、梁標、程慶等將,次日便率領四萬先鋒軍,往桑縣、新鄉行軍。
玄武軍的目標,是攔截梁軍的東南歸路,將梁國主力困在河北。
到十一月十九日,前堵後追的情況下。
停在廣宗的梁國大軍,必須要動了。
否則,趙國三路兵馬,二十幾萬野戰軍抵達,梁軍新敗,將毫無抵抗力。
趙元始二年,
梁國北伐大都督楊重樓,在完成一系列準備後,率領廣宗梁軍,自西門出發。
他們將在十五里外的豐山腳下繞行,完成轉向,往東南突圍。
可從上帝視角看,
東南方向,有不少百姓發現,趙軍旗幟如林,恐早就準備。
此決定梁國命運的突圍,
梁人凶多吉少了!
“大軍向西,繼續前進。”
“大軍向西,繼續前進。”
“大軍向西,繼續前進。”
廣宗城外。
豐山腳下。
梁國大軍,戰鼓咆哮,號角嗡鳴。
深藍色的旗幟一望無際,梁國兵卒如螞蟻般,淹沒了十里大地。
梁國帥車居中央,以左中右,三路行軍。
兵力分配為二六二,四周以千人小方陣為棋子,成八卦陣列,連續散出去十里,成為外層屏障。
中層保留大量機動機動騎兵,
以蕭雄信、趙東金、竇柱、上官弘,以及剛剛追來的蕭蓋為援兵,隨時馳援邊線。
楊重樓帥台居中,設下六十四道令旗,排出了一個巨大的南行松散軍陣。
此陣雖看上去散亂悠長,但暗藏變化,隨時能轉守為攻。
如此情況,趙軍數千散騎,是沒有一點辦法的,
甚至一旦陷入陣中,還有被梁軍張開獠牙,圍殺在其中的風險。
這就是中原成建制的步軍,擁有名將指揮的戰力。
當年大漢李陵,僅僅靠五千步兵,能在匈奴人手中堅持良久,
步兵陣型發揮出來,其力量是很強的。
隨著‘繼續西行’的軍令,在大軍頭頂的蒼穹回蕩。
梁軍里,
不少能征善戰的將領,都露出了原來如此的模樣。
虎衛軍大 下,卓庸听到命令,冷笑的搖了搖頭,
他鄙夷郭孝恪,用命帶回去的,竟然是假消息。
虎豹軍旗幟下,侯俊眼神復雜,他遙看了大都督的帥車一眼,心中感嘆,
不愧是一統中原的天謀,趙軍發現之後,大軍掉頭,恐怕來不及了。
長風起,戰鼓擂。
豐山腳下,無數梁軍旗幟翻騰,獵獵作響。
梁國各軍主將,蕭雄信、趙東金、竇柱……等等,皆是臉色各異。
悲者有,喜者有,感嘆者更多。
尤其是宋軍殘旗,雄武妖獸身旁的陰白男子寧則,
他瞧著楊重樓的帥車,不禁仰頭長嘆,目光中若有所思。
但寧則的那聲嘆息之中,似乎還藏著某種陰狠。
也許是在他看來,楊重樓和周雲就是不可逾越的兵家鴻溝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