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相有子」、「千金樓背後的東家是護國神相」、「劉相濡和趙永望齊齊被國子書院開除」還有劉相濡之死和他所背負的命案罪行像風一樣刮遍整個鴻蒙城。
王尋知道自己離開不過半天時間,竟發生了如此大事,自是震驚、意外、後怕,種種心情,萬般思緒。
他果然向他的老師借來了一件寶物,名「無相天衣」。
此物外觀似一件質地柔軟的素色內衫,色澤如皎皎月華,觸手微涼,其神奇之處,便在于它不僅可以自如伸縮變化,還有抵御靈壓奇效。
白芷穿上了它,面色果然好多了。
原本子慕予打算與白芷住一起,這樣可以照顧她,不過現在白芷見好,而且新住進來的「清心小築」有七間房,便每人各住一間。
楊啟吉靈力耗費過甚,整整歇了一天才完全恢復。
白芷也要時間進一步適應。
所以在到達鴻蒙城的第三天,子慕予等人才走出「千味樓」。
一路上,自是引來無數目光和議論。
目光和議論的焦點,自然是古元卓。
消息傳千里,前兩天市面上竟還出現了古元卓的畫像。
現在,算是無人不知他是護國神相親子。
這些人看向古元卓的目光有好奇,也有敬畏,想湊近前看得更清楚,又怕自己得罪,劉相濡之死傳成什麼樣的都有,所以他們一般遠遠議論,帶著復雜的目光打量著古元卓和眾人。
“無須在意旁人的看法。”子慕予對古元卓道。
古元卓點點頭“嗯。”
子慕予等人這次出來,是為了報名和參觀國子書院。
國子書院因為即將進行學生選拔奪名試,除了部分禁地,徹底對外開放,準備參加考試的學子,隨時可以去國子書院參觀。
因為王尋在鴻蒙城住過幾年,也在國子書院做過旁听生,所以他為大家做向導。
“這條路叫「青雲道」,道路的盡頭便是國子書院。世人皆以為踏上此道便能步步高升,直上青雲,故取此名。”王尋道。
王尋一路介紹過去,包括「文脈」由來,國子書院選址傳說,但凡他知道的,沒有絲毫遺留藏私。
眾人不久便站在了國子書院門前。
他們有些意外。
國子書院名聲震爍天下,若是沒有任何向導初次尋訪之人,若沒有牌坊上的幾個字,僅憑外表尋找,十有八九會與之擦肩而過。
因為它並非想象中的瓊樓玉宇、金碧輝煌,恰恰相反,從外面看去,其貌不揚,甚至帶著幾分簡樸和低調,極容易被誤認為是建了有些年頭的普通人家,完全配不起國子書院這麼大的名氣。
就說這牌坊,木質看著是有些年頭的原木,並未漆上炫目的朱紅或描金,只簡單刷了一層防腐防蟲的清漆,因常年風雨洗禮色澤有些暗沉,顯得古樸陳舊。
牌坊上懸掛的匾額也是木質,上面「國子書院」四字字體端正雄渾,無任何金粉裝飾,以濃墨書寫,透著內斂的威嚴。
還有這圍牆,並非大戶常見的朱牆紅瓦,而是用大塊未經精細打磨的青灰山石壘砌而成,石縫間甚至生長著青苔和雜草,牆頭覆蓋的也是最普通的黛瓦。
“那個福來不是說國子書院很富有麼?怎麼比咱們羅浮洞還樸素?”楊啟吉忍不住開口。
子慕予也是感到奇怪的,但是她看王尋略顯得意的神色,應該此處有別的內情,所以便耐心等待王尋的解說。
“院長之意,書院立此門戶,緣由有三。”
“其一,在于警醒。”
“學問之道,始于謙卑,成于篤實。若一入門戶,便見奢靡之氣,心先浮了,氣先傲了,如何還能沉得下心來,去鑽那故紙堆,去究那天人理?學問無需粉飾,真理不假外物。需將一切虛榮、浮躁、乃至顯赫家世,皆卸于門外。進入此門,學生唯一可憑恃者,唯胸中所學。”
“其二,在于明志。”
“讀書為何?非為雕梁畫棟,非為錦衣玉食,而是為明理,為修身,為將來平天下。此門如此,便是要學子日日進出皆可見,時時自省,勿忘求學之初心,勿墮青雲之志向。”
“其三,在于育人。門戶可簡,心志不可簡;屋舍可樸,學問不可樸。此間無軟枕高床,無珍饈美饌,唯有青燈古卷,粗茶淡飯,需在此間磨去驕嬌二氣,養出豁達胸襟和堅韌的筋骨和心智。”
子慕予心中有些異樣。
無論是前世還是今生,她其實從沒正規上過學,都是有專人教導,沒有體驗過許多學生同處一處、听同一個老師授課。
但她無數次從高校路過。
那些高校的建築無一不是明淨巍峨、玻璃幕牆。
所以,她理所當然便想,有名的書院,就應該有配得上的建築高樓。
她剛想著自己這個念頭是謬誤,跟著王尋一步邁進國子書院,發覺自己又錯了。
光華璀璨,靈蘊成霧。
眾人都瞪大眼楮,幾乎要看花了眼。
巍峨恢弘的建築依山脈而建,廊橋婉轉,磅礡氣度撲面而來。
王尋非常滿意眾人的反應“這是院長要教給大家的另外一課,那就是門雖樸,內藏錦繡乾坤;道雖簡,可達星辰大海;萬相繁華,都不過是淬煉心神的道場,無論在何種環境,都需守得住方寸靈台的澄明。”
子慕予忍不住有些莞爾。
這叫什麼?
叫實物無論如何,解釋權都在院長這里。
她抬頭。
就在他們面前,有一塊巨大石屏豎立兩側。
石屏上,刻著兩句話「不修人道,不問神途」。
字跡行雲流水,隨意揮灑,妙到毫巔。
王尋見子慕予留意,便上前一步“這是院訓,為院長親手用劍所書。”
“門口「國子書院」四個字,是不是也是院長親筆?”子慕予問。
王尋有些意外地點頭“確實如此,只是兩種字跡完全不一樣,慕予如何認得?”
“憑感覺?”子慕予自己也有些不太確定。
她就是感覺兩幅字,氣度是相似的。
“這院訓又有什麼說法?”楊啟吉問。
“憑院長修為和功績,晉升神明,其實綽綽有余。可是四百年前,他不願落名于神冊之上。”王尋道,“「人未成仁,忝為神明。」這是院長拒絕先神皇時的原話。院訓,便是源于此。”
喜歡本想躺平看墳,非逼我成神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本想躺平看墳,非逼我成神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