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幾乎青州幾乎沒人能睡好覺,還不等天亮,便已經有人爬起來了。
國慶是個大日子,不僅放假,還有閱兵,閱兵可是難得一見的大場面,前些日子當兵的就已經開始排練了,這些年當兵越發的難。
于是被選中參加閱兵的士兵父母,這些日子都很受到了些恭維。
其驕傲之情也溢于言表。
“自幼就不曾缺了她的吃喝,她七八歲的時候吃面條就要吃兩碗!”
“就是吃得多,又跑動得多,比旁的孩子都壯,待她十六歲去報名時,當日就過了!”
“只可惜如今沒有戰事,不知何時才能立功呢!”
“可知道去年咱們青州征兵,四萬人報名,被取中的只有兩千人,那可真是精中擇精!”
“誰說不是,我家鄰居就是軍崗轉業,如今的日子過得可是真好。”百姓們格外羨慕,“可惜當年俺們生得瘦小,沒能當上兵,否則何必這個年紀還苦哈哈的干活。”
“也不能這麼說,怎麼能算苦?你不是都開始領養老金了?”
當年養老金剛出來的時候,許多人都不知道將來究竟能不能領上,還是存著自個兒攢錢養老的念頭,結果當第一批人開始領養老金,他們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
好在官府也不是不念著他們,即便已經老了,仍舊可以把錢補上,補上之後便能按月拿錢。
有人算了一筆賬,只要領十年就算回本,十年之後都是淨賺。
再加上官營的廠子要強制給工人買養老金,民間的廠子也不得不看齊——畢竟現在能和官營廠子抗衡的民間廠子實在太少,想和官營廠子搶人,起碼這些東西是要備上的。
可知如今最缺的就是人了。
“去年才統計了,如今天下一億兩千多萬人!”
“我看歷史書上說,從古至今,人口最多的時候是天寶年間,那時候記載的是五千多萬人,就算把隱戶也加上,也就七八千萬。”
“那咱們現在人口挺多了呀!”
“人是多了,可用人的地方也多呀!不說工人,就說老師,如今都缺呢!”
“當老師是苦一些,可好歹能一輩子不愁吃喝。”
“不愁吃喝又如何?你要是運氣不好,分到村子里,誰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被調到城中?”
這幾十年的人口幾乎翻了一番,可即便如此,人口仍舊不夠。
隨著一個個廠房拔地而起,各個廠子對人才的競爭幾乎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甚至有廠長在開會的時候為這個打起來了。
流傳出來,百姓都當笑話听,也為此驕傲——俺們如今不咋差錢啦,國力強盛,又是天朝上國啦!
托特也是這時候才知道,原來這里竟然有那麼多人!一億多,他數都數不過來。
好在他很快就把听到的話拋在了腦後,在工友的催促下朝閱兵典禮的地方涌去。
為了閱兵,他專程請了假,坐火車來了青州,也是為了接弟弟。
他在廠子里站穩了腳跟,正好廠子缺人,他就舉賢不避親,給弟弟做了擔保,又請譯語人給老家傳信,他出錢給弟弟當船費,這樣弟弟就不必賒賬了。
至今為止,還沒有歐洲女人被接過來,不是她們不想,而是船長們不肯承擔這個損失——歐洲的底層女性是吃不飽,如果說男人是半飽,那麼女人就是全饑,她們大多數在船上待上幾天就會上吐下瀉。
畢竟吃不飽肚子,抵抗力就差,抵抗力差,一旦誰得了病,立刻就會染上所有人。
對船長們來說,運人也是有成本的,死在路上他們得不到中介費,那就是損失。
運男人,百個里面都要死二三十個,運女人,恐怕要死一大半。
倒也有歐洲女人過來,但那都是有錢的貴族寡婦,她們有錢,又不想改嫁,畢竟一旦改嫁,她們的財產就成了嫁妝,丈夫是有權力支配她們的嫁妝的。
所以一旦知道華國女人可以有私產,不會被人搶奪,她們就幾個人一起包下一艘船,到華國定居。
有錢人,在哪里都能住,自然了,她們也會帶上自己心愛的女僕和女管家,還有廚娘。
所以現在的歐洲男人不稀奇,歐洲女人才稀奇。
托特沒辦法把姐妹們接過來,他自己也怕她們死在船上,他是親眼看著好友去世的,臨死前,好友還抓著他的說,說自己一定能撐過去,他要親眼看見叔叔嘴里的地上天國。
可他沒撐過去,死的時候已經上吐下瀉到沒有人樣了。
好日子誰都想過,可誰都不想在過好日子之前就死了。
就連托特,雖然很想回家看看,可還是不敢坐船回去,別好不容易掙到了錢,過上了不錯的日子,結果回去探個親把自己探死了。
甚至于讓弟弟來,也是往家里寄了幾年錢,覺得弟弟應該身體比以前好了,才敢賭一賭。
就是死了……家里還有一個弟弟。
托特和同伴擠進了人群,典禮在城外的空地上舉行,雖然是空地,可早就已經被整理好了,依舊是大片的水泥地,干淨整潔,還立了不少桿子,上面飄揚著紅色的飄帶。
百姓們人擠著人,吏目穿梭其中,防止出現什麼踩踏事件。
托特吃飽了肚子,可個子仍舊很矮,只能想盡辦法往前面擠。
同伴實在擠不過去,只能待在原地,等著典禮開始後踮著腳看。
人群里甚至有不少人手里都拿著望遠鏡——
听說阮姐要來呢!
不拿望遠鏡怎麼看得見阮姐?
下回阮姐出來說不準又是十年後了!
听說阮姐不見老呢!
那是上天庇佑!
呸呸呸,都說了,讓你別搞封建迷信!
“來了來了!”
有人嗷了一嗓子,“那是不是阮姐?!”
他甚至還抬高手臂指向高台的一旁。
托特已經听得懂漢話了,對這個異國的女王,他也有是有幾分信的,他認為這位女王肯定是天使來到了人間,菩薩?托特還不太懂什麼佛教道教。
“快看!阮姐上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