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樓的包廂里,圓桌上擺滿了飯菜,小二不斷進出,酒是少見的,桌上擺放著盛滿梅子飲的玻璃壺任人取用,桌上蒸炸煎煮炒的菜色一樣不少,點了紅心的糯米點心重在兩碟涼菜上頭,頭頂的燈泡散發著明亮又溫和的黃光。
“諸位難得來一趟,不必客氣,盡管吃喝。”主任端著飲子站起來,她剛剛三十,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臉上的笑容落落大方,與人說話時聲如洪鐘,中氣很足。
不過官話還是要說的,她樂呵呵地說︰“這些年來,我們與斯國多有合作,兩方得利,于國于民都是好事,來往的貨船多了不知凡幾,便是阮姐,也向來稱贊倭人勤勞簡樸,大有漢人百姓之風,以前是有大海阻隔,困于航道艱難,風大船小,又有沿海賊寇,搶掠不斷,以至于兩國民間近無交集,偏偏上蒼令我們做了鄰居,既是鄰居,自然要守望相助,方不負上蒼的一片苦心。”
“今日難得與諸位同坐言歡,不必客氣,請。”主任喝了一口飲子。
有她帶頭,藤原得悟也喝了一口。
包廂里的使臣們也漸漸放松下來。
雖說從前沒和女人共過事,但——自從到倭國淘銀的漢人變多,他們再不情願,也只得和女人們打交道,因去往倭國的漢人女人實在不少,她們要麼有阮地官職,要麼是民間豪杰,女人和男人還不同,她們大多是帶隊到的倭國,這意味她們有自己的人脈,自己的武裝,在阮地時不能有,出了國,自然怎麼安全怎麼來。
男人里頭,突發奇想集結一堆人租艘船到倭國的不少,未必有什麼組織,更別提這麼多人如何指揮,而女人們大多是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連打手都聘用好了,這才來到倭國,在倭國也有早已搭好線的中間人。
如此一來,使臣們便很難說讓手下去和這些女人們談。
畢竟他們再輕視女人,也不敢輕視她們帶來的貨物,有些緊俏的貨物,甚至在阮地官方那都買不到。
有一就有二,漸漸的,和女人打交道,談正事,似乎也就成了尋常的事。
尤其平安京的大街上,總有一些昂首挺胸的女人,說起話來跟男人一樣,動不動就是家國大事掛在嘴里,時不時就是“官府的政令”如何如何。
她們和善的時候還是很和善,尤其是做生意的時候。
但不和善的時候也叫他們大開眼界,阮地的女人是可以因為被倭國男人騷擾而拉著那個人去役人那里討說法的,如果當地官員不處理好,她們還要拉著人去駐倭辦,讓阮地的官吏給說法。
甚至鬧到最後,藤原家也要插手,想辦法讓女人平息憤怒,又讓阮地不要插手。
日子久了,倭國的男人看到阮地的女人,就像看到夜叉,能躲多遠躲多遠。
不過他們也想到了掙錢的辦法,讓自己的妻女去招呼這些女人,阮地女人有錢,不管是給她們兜售東西,還是為她們干活,她們給錢都很大方。
往往妻女為阮女們做一個月的火,就足夠一家人吃上半年。
甚至高官的妻女們,也開始學著和這些阮女交際,不再是以前貴族女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景象,她們組織的茶會,插花會,也不再圍繞著宅里的那些事,而是听阮女們侃侃而談如何做生意,如何和官吏們打交道。
如今在倭國倒賣白銀的人里,一小半都是這些貴族女性。
連藤原得悟都知道,自己的母親也參與了,甚至因此被父親冷落,可即便如此,母親也沒有放棄。
他去勸母親,希望母親不要和父親對著干,倭國女人一向是賢惠的,對丈夫和兒子一味奉獻,甚至連說話都不會大聲,不僅因為她們受到的是這樣的教育,更因為她們一生都不能有自己的財產,離開了丈夫和兒子,她們只有一條死路,和丈夫兒子作對幾乎就是自掘墳墓。
母親卻對他說︰“我喜歡花錢。”
母親的聲音很輕︰“我也很有錢,我有不少嫁妝,我現在還買了很多鋪子,我可以花錢。”
這是沒錯的,藤原得悟也很支持︰“家里不會少了對您的照顧。”
母親卻搖頭︰“你不明白,以前我有錢,但我知道那些錢不是我的,花不花,怎麼花,都要看你的父親,但現在,我想自己花錢,我喜歡大國的綢緞,喜歡大國的細布,他們的琉璃首飾,還有香露……如果可以,我還想把家里的窗戶都換成玻璃窗。”
“他已經老了。”母親甚至有些刻薄地說,“你很快就會接過他的位子,你是我的兒子,難道也要像你的父親那樣對我嗎?”
藤原得悟就說不出話了,他不可能和父親一樣,對母親,他做不到那樣苛刻。
于是藤原得悟就退下了,他甚至有些迷糊——母親做的,似乎也不算錯啊?!
阮女們在倭國橫行無忌,她們甚至還是外國人,卻享有倭國女人沒有的特權,他的母親是倭國的貴族,是地位最高的藤原氏的女主人,母親難道還不如阮女嗎?
這種想法讓藤原得悟覺得恥辱。
外國女人可以做的事,本國貴女卻不能做,這是什麼道理?
倭人是低漢人一等,可藤原氏的女人不該低平民漢女一等。
使臣們無論心中怎麼想的,起碼他們已經習慣和女人們坐在一起議事了,因為知道阮地的官吏中有很多女人,于是也不認為這是一種怠慢,畢竟此時接待他們的是阮地對外辦公室的主任,在外國人中非常有名的管主任。
幾乎所有阮地對外的政令都要過她的手和眼,倭國如今也是很仰仗阮地的貨物。
白銀在買不到東西的時候和石頭有什麼兩樣?
而現在有足夠的貨物,能吞吐這麼多白銀的,也只有阮地。
使臣們也舉起飲子去敬管四娘,其中也有人用生硬的阮地官話去恭維她,只是實在太生硬,管四沒听懂,只得微笑著點頭示意。
“阮姐這些日子有些忙碌。”管四娘坐下後才繼續說,“並未怠慢諸位,只是各地民生皆系與阮姐一身,諸位這些日子只管多出去走走,看看我們的風土人情,等阮姐召喚就是。”
藤原得悟這才說︰“我們絕非不通情理之人,絕不敢讓阮姐放下正事。”
管四娘笑了笑,倒知道藤原得悟的身份,很和善地問︰“不知令尊如今身體如何?”
“得蒙貴國照顧,家父身體日益好轉。”
“這就好。”管四娘說,“我們這邊的醫院是要好一些的,令慈令尊若有什麼小毛病,也大可以過來看看,兩國交往便也如人一般,時常互通有無,關系才能長久。”
藤原得悟微微低頭︰“是。”
雖說他是藤原家的長子,可比起管四娘這個已然大權在握的官吏,他也只是一個平民。
就是他們這批人回不去倭國了,藤原家會和阮地翻臉嗎?絕不會,否則就要守著銀山餓死。
客氣話說過了,使臣們便開始埋頭吃飯——初來乍到,又知道食不言飯不語,此時也就只能埋頭苦吃,畢竟是接待外客,酒樓又是青州最大的酒樓之一,做出來的飯菜不僅味好,還十分體面。
剛開始使臣們還食不知味,吃得多了一點,便立刻忘了自己的處境。
倭國人大多胃淺,平日里吃得少,油鹽攝入也不多,因此這一桌味重的菜很少,以清炒清炖為主,即便如此,也吃得他們胃口大開。
平日里喜愛的漬物,此時也不願意動筷子了,腌制的小菜擺在那,只有肉吃多了才願意夾一筷子送飯。
藤原得悟是常吃漢人餐食的,在家里也一樣,雇佣了在漢商那里做過飯的倭國廚娘。
因藤原家不缺錢,可以從阮商那里買到各種香料和調味品,還有鐵鍋和油,不像以前,有錢也買不到多少,所以藤原得悟吃得還算克制。
同僚就不同了,本來漢話就不好,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尤其領頭的還不是自己,那就盡量吃吧,能吃多少吃多少。
管四娘則只是隨意夾了幾筷子,她這幾日太忙,忙到沒了胃口。
這會兒也是看使臣們吃得香甜,才激起了幾分食欲。
倭國人其實是不太貪吃的,這是他們自幼收到的教育,從小就要學會克制,尤其是克制食欲。
倭國物資匱乏,不克制,那處處都是麻煩,日子久了,這種教育就成了本能,貪吃是大錯,足夠父母哭天喊地,認為自己生了個混世魔王。
即便是藤原得悟,對食物的欲望也不大,一碗湯一碗飯就是不錯的一餐。
可倭人也是人,口腹之欲再怎麼克制也不會消失,不少倭人跟著阮商到阮地里,想著掙大錢的是少數,想吃飽肚子,吃肉吃到撐的才是多數。
“明日先叫你們好好休息一天,若要上街最好別走太遠,迷路了只要去找吏目就行。”管四娘叮囑藤原得悟。
藤原得悟正要說話,就听管四娘話中有話地說︰“你們帶來的貨物和白銀……”
她笑道︰“想來應該能叫你們如願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