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哪兒來的銀子?”銀匠有些不敢置信地揉了揉眼楮,望向把銀子交給他的商人——這是個自臨安來的豪商,挺著一個碩大的肚子,厚重的耳垂叫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個有福之人,商人樂呵呵地摸著肚子,手指上帶著和田玉瓖嵌的戒指。
商人指著銀匠手里的銀子說︰“是比如今市面上的好吧?”
銀匠點頭︰“是……如今市面上沒好銀了。”
從前宋國的銀子,那都被阮地吸走了,更別提遼國,銀子還沒宋國的多。
而阮地的銀子也不知去了哪里,雖然有銀鋪,但那點首飾銀牌,根本不足以解釋那麼多銀子的去向。
民間自然也還有銀子流通,但這些被官府放過的銀子,要麼被百姓們留下來當傳家寶,要麼就是雜礦太多,根本不能用來打首飾。
百姓仍然喜歡金銀,雖然不能拿來當錢使用,但可以打成首飾——倘若將來又能當錢用,還能融了,總歸不會虧。
商人對自己這個老伙計格外信任,他拍了拍銀匠的肩,做賊一般小聲說︰“倭國來的銀子。”
銀匠嚇了一跳︰“倭國的銀子?不是不許在民間流……”
他畢竟是銀匠,對倭國的白銀早有耳聞,倭國的銀礦這幾年才被發現挖掘,不像宋國和遼國,銀礦早不知道開采了多少年,到了如今,除非發現新礦,否則銀子只會越來越少。
可倭國不同,才開始挖,倭國又什麼都缺,如今的倭國就像是一只肥雞,人人都要去薅一把。
自從銀礦出現之後,倭國的皇室貴族,地主武士,都過上了穿金戴銀的好日子,甚至還能用上阮地高官都買不起的相機留聲機,凡有什麼新鮮玩意,他們都買。
別說官府和倭國做生意,沿海地方的漁民都跑去倭國淘金去了。
商人︰“你猜是怎麼進來的?”
銀匠差點沒忍住給商人白眼︰“您搭上哪個大官了?”
“嘿!”商人得意洋洋,“那些女吏,一個個眼楮長在頭頂上,別說我這種做買賣的,就是真當大官的,她們也未必會怕,未必肯幫,這回啊!我還真是吃了苦頭的!”
原來他親自跑了一趟倭國,還不是跟著官府的船,而是民間商船,在倭國花了不知道多少錢,才跟著倭國的使團回來。
使團畢竟是有些好處的,他們帶來的東西不必交稅。
銀子只要不超量,也肯放進來。
銀匠得知以後對自己這個東家倒是有了幾分敬佩,只帶著幾個人就前往倭國,倭國如今可不太平,自從發現了銀礦,各地匪患不斷,有時候甚至連武士也是土匪,他們誰都搶,只要他們覺得能搶到。
不少不跟官方去,想獨自去淘銀的人,大多都尸骨無存——沒有尸體,沒人報官,官府想管也管不了,只能不斷貼公告,警告商戶和個人。
雖說有死在倭國的,但也有成功淘到不少銀的。
這些人在倭國就把銀子換成了貨物,而後把貨物帶去麻逸等地,轉上一圈回來,就變成了干干淨淨的紙幣。
至于那些銀子,沒人知道大商人們帶去了哪里。
商人更小聲說︰“我覺得,那些銀子最後還是在官府手里,那些大商人敢走那麼遠,吃那麼多銀子,難道後面真的沒有官府的授意嗎?只是兩邊一起吃,更快而已。”
銀匠恍然大悟︰“怪不得!”
“你可知道這回倭國來的使團,領頭的是誰?”商人忍不住炫耀,“雖說是小國寡民,不過我也是頭一回見到皇親國戚,領頭的可是倭國藤原得悟,在倭國,他們的皇帝說了都不算,藤原家說了才算,這個藤原得悟可不是什麼小人物,若是此次能平安回去,說不定就是藤原家下一任的家主,日後倭國的攝政大臣。”
臣子攝政,對華夏大陸的百姓而言是難以想象的——上一回還是在唐以前。
太後攝政才是常態,畢竟太後說到底,也是皇權的受益者,太後掌權的前提就是皇權強勢,皇帝弱並不意味著皇權弱,皇權是可以轉移的。
而一旦皇權疲弱,權臣們把持朝政,那皇帝們只會不斷的死,兒皇帝總比能親政的皇帝更容易把控,太後和外戚們也會格外安靜。
銀匠雖然不太懂歷史,但也知道這樣一來,他們更加有利可圖。
藤原氏未必能一直把持朝政,兒皇帝總有變成親政皇帝的那一天,那麼,藤原氏是要為倭國盡心竭力,還是在自己當政的時候狠狠為家族撈上一筆呢?
這幾乎是不需要思考的。
或許作為大地主,藤原氏不會殺雞取卵,但從中得點好處並非什麼難事。
銀匠好奇地問︰“那使團去了哪兒?臨安?”
商人搖頭︰“青州,港口在那,能直接上岸,听說近日阮姐也在那。”
銀匠更好奇了,他還沒見過權臣呢!別說權臣了,就是市長他都沒見過。
不知道青州人是不是能見到——
“羊肉!”小販用盡全力地吼道,“羊肉饃饃!五塊錢!!!!”
他拼盡全力的張開五根手指,往一堆穿著白色布衣的人面前擠。
百姓們也好奇的看著這群衣著奇特的人,這群人從上岸,就像什麼珍奇動物一樣被人上下打量,不過百姓們也知道不能一直停留,人聚集的多了,役吏就要來了。
“得悟君。”瘦小蒼老的使臣滿頭是汗,幾乎要忍不住顫抖了,他蒼白的臉色讓他看著似乎下一秒就會倒下去,但仍然強撐著說︰“我們得快點離開!”
使團的人都和他差不多,他們都驚恐不安。
雖然有吏目來指引他們,可是這里的人太多了,實在是太多了!
這里的人似乎無窮無盡,無數貨物被吊起。
那麼多貨,那麼多人,他們一生見過的加起來都沒有這麼多。
尤其漢人們還這樣高大——使團最老的使臣,甚至只到不少漢人的肩膀。
他們在嘈雜、人群和貨物里暈頭轉向,心中的恐懼被無限放大,在擠擠攘攘的人群和無數百姓的目光中,他們的頭越來越低,幾乎要低到地上去。
還是吏目們撥開人群,引著他們離開港口,這才好了一些。
只有百姓們還在後面指指點點︰“不知是哪里來的人,怎麼生得這樣矮?”
“衣裳也是,還有頭發,在船上待那麼久,頭發里沒有虱子嗎?”
虱子自然是有的,但……這些使臣拼死也不肯剃頭,幾乎要以頭搶地,甚至和吏目們同歸于盡了,吏目實在沒有辦法,只能讓他們用藥水,但凡扒開仔細檢查後還有一只跳蚤,有一顆蟲卵,那麼就必須剃頭。
吏目們退了一步,使臣們也就哭哭啼啼的也退了一步。
藤原得悟也泡上了頭,他們十分滑稽的躺在長椅上,將頭發全部浸在煮好的藥水里,就在酒樓的院子里。
“得悟君。”使臣們惴惴不安,“他們是要給我們下馬威,嚇住我們嗎?”
藤原得悟是個年輕人,他還不到二十,畢竟是未來的家主,自幼算是吃得飽的,比別的使臣都高大壯實,在家中時雖然謹小慎微,但並非膽小怯弱。
尤其他是貴族——他是會寫漢字,會說漢話的。
在來的船上,他也同陪同的阮地吏目說過話,對阮地的見識更多。
“這里已經沒有跳蚤了。”藤原得悟是有些羨慕的,“許多年前,那位女王就開始讓她的臣民剃頭,泡藥水,在這里,跳蚤也不常見。”
雖然吏目們說鄉下地方還有許多,但城里已經算比較少見,控制住了。
藤原得悟︰“我們過來的路上路都很干淨,看不到污水和糞便,碼頭沒有糞便,竟然沒有糞便!”
他想起倭國的碼頭。
那里什麼都有,他甚至不肯穿阮商送他的鞋,只肯穿高木屐,這樣就算踩到了那些髒東西,他也不會感到痛苦。
使臣們都沉默了。
和青州的港口相比,倭國的港口……別說港口了,就是普通的街道,都髒的不堪入目。
老使臣還是忍不住說︰“這里的人太高了。”
他一直以為在倭國看到的漢人,都是漢人中的佼佼者,所以他們才能遠渡而來,不懼危險的進入深山,他們高壯是應該的,沒有那樣高壯根本不敢過來。
可到了這里一看,這里的人,甚至一臉稚氣的姑娘,都比大部分使者高。
藤原得悟嘆了口氣︰“我們那里……東西實在太少了,漬物不能讓人高壯,還不是人人都吃得起漬物,糙米都吃不飽,怎麼能長高呢?”
“這里的孩子,好一些的,每日都能吃到一個雞蛋,就是不好的,飯起碼能吃飽。”藤原得悟閉著眼楮,“我們的孩子呢?”
老使臣沒說話。
他的孫子從小吃的也多是漬物和菜湯,那孩子最愛吃鮑魚湯,可並非常有。
就這樣,他的孫子也比平民吃得好了,平民可沒有漬物吃。
有時候,他的孫子還能吃到獸肉。
老使臣有點相信傳言中女王的樣子了。
漢人都這麼高壯,那位女王,說不定真的像個夜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