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從漁村趕海到縱橫大洋

第497章養海參的規劃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性感小刁民 本章︰第497章養海參的規劃

    林宇領著張建國往家走,剛推開院門,一股飯菜香就飄了出來。

    王玉芬正端著一盤紅燒帶魚從廚房出來,看見張建國,趕緊放下盤子迎上去,臉上笑開了花︰“這就是張技術員吧?快進屋坐,飯剛做好,熱乎著呢!”

    林宇往屋里一看,八仙桌上擺得滿滿當當︰紅燒帶魚、油炸小黃花魚、炒雞蛋,還有一碟拌海帶絲,甚至還炖了一鍋排骨。

    這在平時可是逢年過節都不舍得做的菜。

    “哎呦,大姐,您這也太隆重了。”張建國笑著說。

    “隆重啥!”王玉芬擦了擦手,拉著張建國往炕邊讓,“您大老遠來幫咱村,必須得讓您吃好、住好,才能有力氣給咱指導技術啊。”

    張建國也有些受寵若驚,連連擺手︰“大姐太客氣了,家常便飯就好,不用這麼麻煩。”

    幾人剛坐下,院門外就傳來了腳步聲,村長羅全掀著門簾走了進來,手里還拎著一兜隻果︰“听說技術員到了,我趕緊過來看看!”

    他把隻果放在桌上,對著張建國拱了拱手,“技術員同志你好,辛苦您跑這一趟,我是青山漁村的村長羅全!按理說您來青山漁村,吃住都該村里安排,怎麼能讓林宇家單獨招待呢?回頭我就讓會計把生活費算上。”

    “羅村長太見外了。”張建國推了推眼鏡,笑著說,“我真不挑這個,家常便飯就挺好。以前我當知青的時候,在大興安嶺插隊,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農家炕,吃的是摻了糠的窩窩頭,比這條件苦多了。現在能有魚有肉,已經很滿足了,哪還講究那麼多。”

    林宇听得好奇,忍不住問︰“張技術員,您以前在大興安嶺當知青啊?那地方是不是特別冷?”

    “冷是真冷,冬天能到零下三四十度。”張建國回憶起來,眼神里多了幾分感慨,“那會兒條件苦,不光冷,還缺吃的,有時候開春青黃不接,就得去山里挖野菜、采蘑菇,能吃上一口飽飯都難。跟那會兒比,你們漁村的日子可好多了,至少頓頓能吃上魚,餓不著肚子。”

    他頓了頓,又看向羅全和林宇,語氣誠懇︰“我這次過來,不光是幫大春家規劃海參養殖,村里誰家要是想學,都能過來听。養殖技術這東西,藏著掖著沒用,多教會一戶,就多一戶能過上好日子,這才不辜負所里派我來的心意。”

    這話一出,羅全的嘴瞬間笑歪了,臉上的皺紋都擠到了一起︰“那感情好!張技術員您真是實在人!回頭我就去村里大喇叭喊一喊,讓想學的都過來!”

    “哎,別太麻煩,找個寬敞點的地方就行,比如加工廠的空房,或者村頭的曬谷場,大家坐著听、看著學都方便。”

    張建國笑著點頭,“我帶了不少資料和育苗樣本,到時候給大家分一分,有啥不懂的,盡管問。”

    王玉芬這時端著熱湯走過來,聞言也樂了︰“這可真是咱村的福氣!張技術員,您快嘗嘗這排骨,剛炖好的,補補身子!”

    屋里的氣氛熱熱鬧鬧的,飯菜的香氣混著歡聲笑語,把斷電帶來的煩躁和天災留下的愁雲,都驅散得干干淨淨。

    這張技術員和村長羅全談的格外投緣。

    老一輩人心里,總揣著一股子樸素又滾燙的家國情懷。

    在他們眼里,能為國家出點力、為老百姓做點實事,讓大家伙兒都能吃飽飯、穿暖衣,就是最體面、最光榮的事。

    這種情懷不是喊出來的,是從苦日子里熬出來的。

    經歷過餓肚子的滋味,才更明白“讓人民吃飽飯”這六個字有多沉;見證過國家從一窮二白慢慢站起來,才更珍惜“為國家做貢獻” 這份擔當。

    所以哪怕到了市場經濟的年代,不少人心里那份純粹的念想也沒丟︰做買賣不缺斤短兩,干工作不偷奸耍滑。

    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這個年代。

    窮死窮了點兒,不過窮的安心,窮的有奔頭。

    吃完飯,林宇和王大春陪著張建國往海邊走。

    午後的陽光透過雲層灑下來,海面上泛著細碎的金光,海風帶著咸濕的氣息,吹得人心里敞亮。

    王大春扛著鐵鍬走在最前面,時不時停下來指著遠處的灘涂,跟張建國介紹︰“張技術員,您看那邊,退潮的時候能露出一大片泥灘,我之前琢磨著,要是挖成養殖池,應該挺合適。”

    張建國點點頭,從帆布包里掏出筆記本和鉛筆,一邊走一邊記錄,還時不時蹲下身,抓起一把海泥捻了捻,又起身走到水邊,用手指蘸了點海水嘗了嘗。

    “海水鹽度正好,泥質也細膩,沒有工業污染,確實是養海參、鮑魚的好地方。”

    他放下筆記本,指著灘涂的走向分析,“咱們規劃得按‘分區養殖’來,先劃分出育苗區、養成區和暫養區,育苗區得離岸邊近點,方便搭建溫室棚,冬天能保溫;養成區選在中潮帶,退潮時能露出來通風,漲潮時又能灌滿海水,給海參足夠的活動空間;暫養區就靠外海,水流交換快,水質干淨,適合鮑魚後期育肥。”

    林宇在一旁認真听著,時不時補充︰“張技術員,您看要不要在養殖池旁邊挖條排水溝?上次下大雨,海邊不少窪地都積了淡水,怕到時候影響鹽度。”

    “這個考慮很關鍵!”張建國眼楮一亮,在筆記本上快速畫了個草圖,“不光要挖排水溝,還要在進水口裝濾網,防止雜魚、蟹類進去吃海參苗。另外,海參喜歡附著在礁石上,咱們得在養成區里投放些空心磚或者扇貝籠,給它們造個‘藏身地’,這樣成活率能提高不少。”

    王大春听得心潮澎湃,搓著手問︰“那育苗的時候得注意啥?我听人說海參苗特別嬌貴,稍微不注意就死了。”

    “育苗主要控制好水溫、水質和餌料。”

    張建國蹲在灘涂上,用樹枝在泥地上畫起了育苗池的結構,“育苗池得建成長方形,深度控制在1.2米左右,池底鋪一層細沙,上面再鋪5厘米厚的海泥。水溫要保持在1520℃,太低了苗長得慢,太高了容易生病。餌料方面,前期喂浮游藻類,後期可以摻點人工配合飼料,每天投喂兩次,量別太多,避免污染水質。”

    他又轉頭看向王大春,語氣認真︰“還有鮑魚,跟海參不一樣,鮑魚喜歡吃海帶、裙帶菜,得在養殖池里搭些架子,讓鮑魚附著在上面攝食。而且鮑魚對水質要求更高,每周至少得換水兩次,每次換三分之一的水,保證水體流通。”

    三人沿著灘涂走了一圈,張建國把每個區域的規劃、需要注意的細節都一一講清楚,還在筆記本上標注了具體的尺寸、設施要求。

    林宇和王大春拿著本子,把重點都記下來,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隨時問,張建國也耐心地一遍遍解釋,直到兩人都點頭明白。

    夕陽西下時,他們才往回走。

    張建國看著眼前這片潛力十足的灘涂,笑著說︰“按這個規劃來,先建兩個育苗池和五個養成池試試水,等技術成熟了再擴大規模。只要管理得當,明年這個時候,就能見到收成了。”

    王大春攥緊了手里的鐵鍬,眼里滿是期待︰“有您這話,我心里就有底了!回去我就組織人挖池子,爭取早點把苗投進去!”

    王大春忍住心里的激動,搓了搓手里的鐵鍬把,猶豫了幾秒,還是忍不住開口問︰“張技術員,俺還有個實在問題想請教。按您剛才說的規劃,建育苗池、買苗、搭設施這些,預計得投多少錢啊?”

    這話一出,林宇也停下了腳步,轉頭看向張建國。

    雖然他之前幫王大春搭過話,但具體的投資數額,他心里也沒底,畢竟海參養殖是個精細活兒,跟開加工廠的成本不一樣。

    張建國聞言,從帆布包里掏出筆記本,翻到之前記錄的頁面,指著上面的條目跟兩人算︰“咱們先按‘小範圍試養’來算,不貪多,先建2個育苗池、5個養成池,再加上1個暫養池,這樣風險小,也方便後續調整。”

    他一邊說一邊在本子上劃著︰“首先是土建成本,育苗池得建溫室棚,還要鋪保溫層和防滲漏膜,每個育苗池大概20平米,兩個下來連工帶料差不多得800塊;養成池不用建棚,但得挖深、修堤岸、裝進水口和排水口,每個100平米,五個算下來得1200塊;暫養池簡單點,挖個50平米的坑,鋪層防滲膜,大概200 塊。這部分加起來,差不多2200塊。”

    “然後是設備和材料。育苗池得買加熱棒、增氧機,還有測水溫、測鹽度的儀器,這些是必需品,一套下來得 500塊;養成池要投放空心磚、扇貝籠,還有進水口的濾網,大概300塊;另外還得準備點消毒用的石灰、高錳酸鉀,算50塊。這部分加起來550塊。”

    張建國頓了頓,又指著另一行字︰“最關鍵的是苗種成本。現在海參苗按規格算,咱們選3厘米左右的小苗,成活率高,一尾大概1毛錢,2個育苗池先投5000尾,就是500塊;鮑魚苗選2厘米的,一尾2毛錢,暫養池先投 2000尾,就是400塊。苗種這部分總共900塊。”

    “最後還有餌料和雜項,前期喂的浮游藻類,後期的配合飼料,再加上平時換水、維護的零星開支,前三個月大概得300塊。”

    他把本子合上,抬頭看著兩人︰“這麼算下來,前期總投資差不多是2200+550+900+300=3950塊。當然,這是保守估計,要是想把設施弄得再完善點,比如給養成池裝個簡易的水質監測儀,可能還得加個百八十塊錢。”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回80︰從漁村趕海到縱橫大洋》,方便以後閱讀重回80︰從漁村趕海到縱橫大洋第497章養海參的規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回80︰從漁村趕海到縱橫大洋第497章養海參的規劃並對重回80︰從漁村趕海到縱橫大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