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擴建的用地審批出奇地順利。
當村長找到村長羅全的時候,一听林宇要擴建加工廠,村長羅全嘴都笑歪了。
在青山漁村,沒人比他更清楚這加工廠意味著什麼。
“擴!必須擴!”羅全捏著申請紙,眼里的光比煙袋鍋里的火星還亮,“林宇這廠子辦起來,咱村去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以前頓頓喝稀粥的人家,現在鍋里天天有魚。這規模一擴,得再多招多少人?海邊那些閑著的婆娘、半大的小子,不都能來掙錢?”
他當即讓人去丈量土地,連象征性的租金都免了,只說“算村里入的股,以後廠子好了,多給鄉親們分點實惠”。
消息傳到村里,家家戶戶都像過年似的。
王嬸挎著籃子去海邊洗菜,見人就念叨︰“這下好了,我家那口子不用總惦記著出海了,在廠里加工海產品,也能掙不少錢,而且還安全。”
張大爺蹲在碼頭抽煙,看著來來往往運魚的三輪車,跟相熟的老伙計感慨︰“想當年啊,咱村誰家不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現在倒好,廠里一天收的魚,比以前半個月捕的都多。”
用地的事落定,林宇轉頭就聯系了鎮上的施工隊。
有人勸他找村里的泥瓦匠自己蓋,能省不少工錢,林宇卻搖頭。
鋼構廠房不是搭窩棚,立柱的垂直度、屋頂的承重,差一點都不行。
專業的事,還得專業的人來干。
施工隊老板是個爽快人,看了圖紙當場拍板,讓林宇放心,一兩個月保證完工。並且,他承諾用的都是國標鋼材,抗八級風沒問題。
這讓林宇更加心動了。
畢竟,住在海邊兒,海風是常有的事情。
要是遇到去年風暴潮的那種情況,普通房屋可經受不住,不然的話海邊兒也不會種植那麼多的白楊樹了。
目的就是為了擋風。
而加工廠處,地處開闊,樹木稀少,林宇還真有些擔心有大風,將廠子給掀了。
有了老板的保證,他也就放心了。
至于建築材料的事更不用愁。
林宇托人給東北的鋼鐵廠打了個電話,那邊一听是建水產加工廠,當即說可以走綠色通道。
“咱東北啥都缺,就是不缺鋼鐵。”電話里的人笑著說,“鞍鋼的螺紋鋼、本鋼的彩鋼板,一周就能給你運到碼頭,價格還比市場價低五個點。”
這話說得不假。
如今的東北是全國的工業心髒,大大小小的鋼鐵廠冒煙的煙囪能從遼河排到松花江,火車皮拉著鋼材往全國各地跑,連南邊的造船廠都得仰仗這邊的供應。
在確定了加工廠的結構和各項需求之後,林宇專門組織施工隊和趙大勇他們踫了個面。
施工隊帶來了詳細的設計圖紙,趙大勇則結合加工廠日常運作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不少具體的建議。
比如在冷藏區和分揀區之間,原本設計的通道較窄,趙大勇指出,平時搬運貨物的推車往來頻繁,窄通道容易造成擁堵,建議拓寬半米;還有通風系統的出風口位置,他覺得按原設計可能會讓部分角落通風不暢,容易滋生潮氣,施工隊當場采納了這些意見,對圖紙做了相應的改良。
溝通妥當後,施工隊便開始按需下料。
根據改良後的設計,精確計算出所需鋼材的型號、尺寸和數量,直接聯系東北的鋼鐵廠進行定制加工。
那些切割好的鋼柱、鋼梁和彩鋼板,很快就通過貨運送到了施工現場,堆放在劃定好的區域,等待著被組裝成新的廠房。
這次擴建采用的鋼結構廠房好處多多。
首先是堅固耐用,鋼材的強度遠非泥磚可比,能夠抵御海邊常見的大風天氣,使用壽命也長得多,不用像以前的泥磚房那樣隔三差五就得維修。
其次是施工效率高,預制好的鋼結構部件運到現場後,像搭積木一樣進行拼裝就行,大大縮短了建設周期。
而且鋼結構廠房內部空間開闊,沒有太多立柱的遮擋,方便設置流水線和擺放設備,後期如果需要調整布局,也比泥磚房靈活得多。
另外,鋼結構本身不易受潮,再加上設計了合理的通風系統,能有效保持廠房內部的干燥,這對于需要儲存海鮮的加工廠來說尤為重要,能減少貨物因環境潮濕而受損的情況。
地面處理上,林宇要求做水泥硬化處理。
施工隊先將地面夯實平整,然後澆築混凝土,再進行收光養護。
這樣處理後的地面堅硬平整,不像以前的泥土地面,一到下雨天就泥濘不堪,平時走動也不會塵土飛揚。這不僅讓廠房內部更加干淨整潔,方便日常清掃和消毒,也避免了灰塵污染海鮮產品,符合食品加工的衛生要求,同時還能保護地面不受搬運設備的碾壓損壞,延長廠房的整體使用壽命。
考慮到東北冬天的嚴寒,林宇還特意計劃在廠房里裝上兩個大壁爐。
東北的冬天冷得刺骨,這麼大的廠房,沒有像樣的取暖設備可不行。
普通的爐子熱量有限,根本無法讓整個廠房都溫暖起來。
要知道加工海產品時,工人們需要經常接觸水,這要是冬天取暖跟不上,工人們肯定一個個都得凍得手腳生凍瘡,哪還有力氣干活?
一切都商量妥當後,工程就有條不紊地開始了。
這段時間,林宇沒事就往工地跑,一邊幫忙搭把手,比如給施工隊遞個工具、幫忙扶一下鋼材,一邊仔細查看施工進度和質量。他會時不時地和施工隊的師傅們交流,問問有沒有遇到什麼難題,看看哪里的細節還需要調整。
看到鋼材被一根根精準地對接、固定,看到水泥地面漸漸平整硬化,看到壁爐的框架慢慢搭建起來,林宇的心里充滿了期待,仿佛已經看到了廠房建成後,工人們在溫暖、寬敞、整潔的環境里忙碌的景象。
此時,林宇在工地旁的石頭上坐下,剛松了口氣,王大春就擰開一瓶礦泉水遞過來,臉上帶著汗,笑容卻格外爽朗︰“小宇,喝點水,這都忙活半天了,看你額頭上的汗,跟剛從海里撈上來似的。”
林宇接過水,仰頭灌了大半瓶,冰涼的水流順著喉嚨滑下去,驅散了不少熱意。
他望著不遠處已經搭起的鋼結構骨架,銀白色的鋼梁在陽光下閃著光,像一頭蓄勢待發的巨獸,心里莫名涌起一股期待。
“累點怕啥?”他抹了把嘴,眼里帶著勁,“咱這次擴建廠房,可不是小打小鬧,這是要往大了干,真真正正做大做強。”
“可不是嘛,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王大春哈哈笑著,在他身邊坐下,順手撿起根草棍在手里轉著,突然湊近了些,壓低聲音說,“小宇,我跟你說個事兒,你給我參謀參謀唄?”
林宇見他神秘兮兮的樣子,不由得有些疑惑,挑眉道︰“啥事兒啊?還神神秘秘的,說唄。”
王大春撓了撓頭,臉上帶著點不好意思,又藏著點興奮︰“這不是跟著你出海、跑廠子,我也攢了點錢嘛。我就想著,總不能一直給你搭下手,是不是能自己干點兒啥?琢磨來琢磨去,我想養雞,你覺得咋樣?等小翠嫁過來,她在家也能搭把手,不至于閑著沒事干。”
听到這話,林宇“噗嗤”一聲笑了出來,搖搖頭說︰“你想搞點自己的營生是好事,但養雞這事兒,我覺得不太適合你。”
見王大春臉垮了下來,他又解釋道,“養雞不是不能養,但你和小翠姐都是門外漢,這行看著簡單,其實門道多著呢。雞瘟、飼料配比、場地消毒,哪一樣出岔子都能讓你賠個底掉。起點不低,風險也不小。”
王大春皺起眉,手指頭無意識地摳著石頭縫︰“那你說搞啥?我這心里頭就想干點實在的,能守著家,還能掙錢。”
他是打心底里信林宇,知道對方這麼說,肯定有更好的主意。
林宇往工地那邊看了一眼,施工隊正在吊裝一根鋼梁,轟鳴聲老遠就能听見。
他收回目光,拍了拍王大春的肩膀︰“你忘了咱腳下這是啥地方?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你不如搞搞海產養殖。”
“海產養殖?”王大春眼楮一亮,身子往前湊了湊,“那養啥?海帶?還是扇貝?”
他打小在海邊長大,對海里的東西熟,可真要自己搞養殖,一時也沒了頭緒。
林宇掰著手指頭數︰“你看啊,咱這海灣水溫合適,洋流也穩,養點海參、鮑魚都行。這些東西市場價高,咱有現成的銷路,等廠子擴建好,你養出來的貨,直接送廠里加工,不用愁賣。而且你跟著我跑了這麼多年船,懂海水的性子,比外人強多了,這就是你的優勢。”
王大春听得眼楮越來越亮,手里的草棍都忘了轉︰“海參?那玩意兒我知道,貴得很!就是不知道咋養......”
“這簡單。”林宇笑著說,“你要是真想搞,那就找水產研究所的人,到時候請他們給你指導指導,建幾個育苗池,先從小規模試養開始。真成了氣候,比養雞強多了,還能跟咱村的產業湊成一串,多好。”
工地那邊傳來一陣歡呼,原來是最後一根橫梁吊裝到位,廠房的骨架徹底立了起來。
王大春望著那越來越清晰的廠房輪廓,又看看林宇,突然一拍大腿︰“行!就听你的!等忙完這陣子,我就去海邊找塊地,先把池子挖起來!”
林宇看著他干勁十足的樣子,也跟著笑了。
“行,我很看好你啊!”林宇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你要是能干好,還可以帶著村里其他人做,村里人說不定可以跟著你發家致富啊!”
“你可別開我玩笑了,我哪有那本事?到時候,還得指望你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