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十三如今是錦衣衛的副千戶,有每月查看邸報的資格。他乘坐的官船行至德州碼頭,岸上給他送來了兵部最新的邸報。
邸報里記錄了一場敗仗。與其說是一場敗仗,不如說是一個笑話。
浙江淳安縣有一艘衛所軍的運兵船覆舟,只有一個人被救上了岸。
浙江總兵俞大猷詢問獲救者︰“船為何會沉?”
獲救者答︰“有兩名天殺的倭寇從船左邊爬上來了。”
俞大猷大怒︰“你們有整整一百人,竟對付不了兩個倭寇?被區區兩個倭寇弄得沉船?到底是怎麼回事?”
獲救者答︰“對啊。兩個倭寇從船左邊爬上來,我們一百人都逃到了船的右邊。船偏沉,可不就翻了嘛。”
這個笑話完全能夠說明為何衛所軍這些年對陣倭寇屢戰屢敗。
一支軍隊若無心作戰,士兵不想打仗,怎麼打都是個輸。
兵部夏官楊博讓職方司郎中把這場敗仗寫入邸報,明顯是在為募兵制取代衛所軍制敲邊鼓。
瞧瞧如今衛所軍的慫樣子,不建新軍行嘛?
林十三將這個笑話說給了張伯等人听。眾人哄堂大笑。
張伯道︰“我這也有個笑話。說,一個京官和一個浙江地方官、一個宣府地方官坐在一處聊閑天兒。”
“浙官說,我們浙江最勇敢的官員全都站在抗倭前線。”
“京官說,我們京城最勇敢的官員都站在京師三大營後面督戰。”
“宣府地方官說,我們宣傅最勇敢的官員,負責向邊軍解釋為何本月又遲發軍餉。”
眾人又笑作一團。
林十三則收斂笑容︰“唉。局面如此,也只有組建新軍才能就轉明軍頹勢。”
李高問︰“這一遭咱們還是在杭州下船嘛?我想西湖上的玉娘姐姐想的渾身哪兒都癢。她的研墨之術,嘖嘖嘖.”
林十三卻道︰“不!咱們中途下船,換便裝直接去義烏縣。若咱們經杭州去義烏,胡宗憲一定會安排好一切。”
“但這一遭,咱們不听胡宗憲的,也不听趙貞吉的。眼見為實。”
張伯捋了捋胡須︰“嗯,為東南新軍挑選兵源,這是大事,關系到抗倭的前景。你六親不認是對的。是該眼見為實。”
十日之後,浙江金華府義烏縣,縣城。
三十幾個“北方客商”牽著一群騾子進了城,在城里豬 眼大街悅來客棧歇腳。
為首的“掌櫃”自然是林十三。
眾人在客棧安頓下,叫了一桌子義烏當地的特色飯食。譬如義烏火腿、東河肉餅、上溪牛雜、神仙雞一類。
眾人大快朵頤後,林十三跟客棧掌櫃喝茶攀談。
林十三道︰“老掌櫃,我們此番來義烏是為采買金華火腿運到京城去。我這心里發怵呢。”
掌櫃問︰“發怵?客官是怕買到劣等的火腿?”
林十三搖頭︰“非也。我听說義烏人生性好勇斗狠。怕不懂當地習俗,惹了當地人.”
掌櫃笑道︰“客官不必擔憂。義烏也分烏北、烏南的。盛產金華火腿的是烏北。烏北人性情平和,絕不會隨便找外地人的麻煩。”
“烏南.千萬別去!千萬別去!千萬別去!”
林十三問︰“為何?”
掌櫃耐心解釋︰“烏南那是真正的窮山溝。窮山惡水出刁民曉不曉得?”
“那邊沒有什麼特產,只有銅礦多。官府有制度,民間不得開采銅礦。可烏南那群蠻人,連官府都不放在眼里!”
“他們四處開小銅井,我們知縣老爺屢次派衙役前往制止。衙役們哪回不是被烏南人打得抱頭鼠竄?”
“你是來收火腿的,又不是來收銅的,用不著去烏南,自然就惹不上麻煩。”
林十三驚訝︰“他們連衙役都敢打?”
掌櫃笑道︰“他們狠起來,連衛所軍都照打不誤!前年金華千戶所的一位副千戶想染指銅礦,帶了一百多人去烏南。”
“好家伙,一百多衛所軍被打死了十幾個。”
林十三問︰“他們打死了衛所軍,這不成了造反了嘛?官府不追究?”
掌櫃答︰“追究?按什麼名頭追究?若說他們是造反,當地官員的治下出了反民,當官的也要跟著吃瓜落。”
“浙東以前的參將戚繼光厲害吧?今年夏天途徑烏南,見到吳、陳械斗。好家伙,戚將軍都給嚇懵了。”
林十三問︰“何為吳、陳械斗?”
掌櫃答︰“烏南有個佛堂鄉。鄉里有兩個大姓大村,一個叫坎頭村,吳姓居多。一個叫倍磊村,陳姓居多。”
“這兩個村說是村,其實每村都有上千戶。在烏南勢力大的沒邊兒。”
“兩村中間隔著個大銅礦。雙方都指著銅礦吃飯。打他娘宋朝開始,兩個村就開始打械斗爭銅礦。打了整整幾百年。”
“少的時候,一次械斗死十幾個人。多的時候,一次械斗能死近千人!”
林十三覺得掌櫃言過其實︰“死上千人?怎麼可能。村與村之間的械斗而已,又不是打仗。”
掌櫃道︰“怎麼不可能?我記得那場死了千人的械斗是正德十年打的。縣里的老人都曉得,不信你去打听。”
孫越插話︰“坎頭村?這名字起的就夠刁橫的。砍人頭的村。”
掌櫃忙不迭的點頭︰“沒錯。你們來義烏,千萬別去烏南。若去烏南,千萬別去佛堂鄉。若去佛堂鄉,打死也別去坎頭村、倍磊村。”
“這兩個村的人簡直就是凶神惡煞。若惹上他們,就你們這三十幾號人,沒一個能活著回縣城。”
林十三頷首︰“我記下了,多謝老掌櫃提點。”
“哦對了,我們這趟來義烏除了收購火腿,還要買另一樣東西。”
“听說義烏特產一種名叫白頸長尾的野雉。這野雉是上等斗雞。其中佼佼者名曰‘鐵冠金爪血將軍’。”
“若販到京城去,值幾千兩一只。”
掌櫃聞言色變︰“這是掉腦袋的錢!萬萬賺不得!白頸長尾雉產于佛堂鄉。被當地人視為鎮鄉神雞!”
“像坎頭村、倍磊村這樣的大村,都是將鐵冠金爪血將軍養在祠堂里,當神靈一般供著。”
“你若去買他們的鎮鄉神雞,恐怕他們能把你們的腦漿子都打出來。”
掌櫃這樣說,林十三他們就更得去了。
林十三問︰“烏南陳、吳兩姓如此凶橫,平日一定沒少欺侮當地人吧?”
掌櫃卻擺了擺手︰“他們從不欺侮同鄉。怕就怕有人侵佔了他們的利益,那他們真敢玩命。”
“我剛才不是說了嘛,夏時,兩姓為了搶幾個銅井打械斗,把身經百戰的戚將軍都給嚇著了。”
“那真是男女老幼齊上陣。有個陳姓的六歲小娃,把一個吳姓漢子的鼻子都給生生咬下來半截。”
掌櫃再三叮囑林十三不要去烏南。但他越是叮囑,林十三越要去一探究竟。眾人在客棧歇了一夜。翌日清晨,林十三叫醒了張伯、李高、孫越,準備出城去烏南佛堂鄉。
他未叫三十多個袍澤隨行。三十多個袍澤都是精壯漢子,還操著北方口音。若去了佛堂鄉,當地的悍民指定起疑。
四人騎著毛驢,向南而行。
張伯騎在馬上說道︰“掌櫃所說若屬實,那這群無法無天的家伙不適合募為新軍。”
“當兵打仗,最重要的一條是服從上司軍令。他們無法無天慣了,哪里會听軍令?”
林十三道︰“師父您老說的不全對。廣西瑤人亦是以凶蠻聞名的。對于漢官命令一向不听不听王八念經。”
“可廣西狼兵為何能成為東南抗倭的主力?原因無非是瑤人首領統兵。他們不听漢官漢將的,卻听瓦氏夫人的。”
“只要瓦氏夫人听從上司軍令調遣即可。”
張伯捋了捋胡須︰“說的有道理。若陳、吳兩族的族長听從軍令,那他們的確可用。”
往南行了三十多里,四人在路上遇到了一個老者。
林十三問︰“老爹,此去佛堂鄉還有多遠?”
老者驚訝︰“听你口音是外鄉人吧?你去佛堂鄉做什麼?”
林十三答︰“收些山貨。”
老者面露驚恐的神色︰“听我一句勸,千萬別去佛堂鄉。說那里是龍潭虎穴都不為過。”
“陳家蠻、吳家蠻會把你們生吞活剝了!”
老者竟稱陳、吳兩族為“陳家蠻”、“吳家蠻”,可見兩族在當地的惡名。
林十三笑道︰“老爹嚇我們呢吧?我們走南闖北,什麼地方沒去過。山東響馬都遇到好幾回。還不是安然無恙?”
老者道︰“山東響馬我不曉得。我只曉得陳家蠻、吳家蠻是藥筒子脾氣,一點就炸。一動手就下死手。”
林十三從袖中逃出一小塊碎銀子,塞進老者手中︰“您老就告訴我等,佛堂鄉離此多遠就是。”
有錢能使懶鬼推磨。老者拿了林十三的碎銀子如實相告︰“再往南走十里就到佛堂鄉了。”
“你們執意要去,記住千萬不可招惹陳家蠻、吳家蠻。他們若罵你們.”
林十三接話︰“曉得曉得。他們若罵我們,我們不還口裝孫子。”
老者搖頭︰“不成。你們得跪地上給他們磕頭。或許他們會放過你們。”
說完老者離去。
孫越不以為然︰“怎麼都把佛堂鄉說的跟陰曹地府一般。把陳姓、吳姓人說的像是牛頭馬面。”
“咱北鎮撫司詔獄才是真陰曹地府呢!我跟行刑總旗老徐在詔獄里面吃過好幾次涮鍋子.”
眾人又南行了十里。看見路邊站著兩個小孩,一高一矮,六七歲的樣子。
高個小孩笑道︰“我早晨吃的豆腐花,可香啦!”
矮個小孩砸了砸嘴,擦了擦口水︰“等過幾日礦上出了銅,我爹分了錢,我也讓我爹給我買豆腐花吃。”
高個小孩似乎有意在饞自己的伙伴︰“哎呀,豆腐花放上糖,簡直好吃極啦。”
矮個小孩皺眉︰“吃豆腐花放什麼糖啊。明明應該放鹽。”
高個小孩搖頭︰“錯啦錯啦!吃豆腐花就應該放糖。我家一向是放糖的。”
兩個小孩哥因為豆腐花放什麼吵了起來。
“放糖!”
“放鹽!”
“就放糖!”
“就放鹽!”
林十三心中覺得好笑︰呵,到底是小孩子。屁大點的事也能吵起來。
接下來林十三笑不出來了,他感到了徹骨的恐懼。
只見高個小孩從地上撿起一根粗木棍,狠狠砸在了矮個小孩的腦瓜上。
力道之大,木棍都給直接砸斷了。矮個小孩的腦袋上頓時血流如注。
若是京城家的小孩挨了這麼重的打,要麼暈死過去,要麼嚇得屎尿齊出哇哇大哭。
然而,那矮個小孩竟絲毫不顧頭上的血,掄起拳頭就開始還擊。
他一拳懟在了高個小孩的嘴上,直接打掉了對手的一顆牙。
隨後兩個小孩摟在一起滾起了屎蛋。相互用牙撕咬。
高個小孩生生用牙撕下了矮個小孩臉上一塊肉。
林十三連忙下馬,拉開了兩個凶悍的小孩哥︰“小孩子打什麼架。快松開!”
孫越也在一旁勸︰“娃娃,為豆腐花吃咸還是吃甜打成這樣至于嘛?”
“好家伙,下手比土匪都狠。”
矮個小孩擦了擦臉上的血︰“我爹說了,打架不能輸。豁出命也得打贏。不然給家里丟人!”
高個小孩從嘴里吐出兩顆牙︰“啊呵呸!反正就應該放糖。”
林十三問︰“你們是哪個村的?”
高個小孩答︰“都是倍磊村的。”
林十三驚訝︰“你們都姓陳?”
兩個小孩點頭。
林十三暗道︰我的天,同村同姓的小孩打架,下手都這麼狠辣。要是異姓械斗那還了得?
且說杭州城內,浙直總督府。
胡宗憲有些奇怪,朝廷派了林十三來江南,照理說林十三應先來總督府拜會他。
可按行程,林十三應該三日前就到杭州了。到現在胡宗憲也沒見到他人影。
戚繼光火急火燎的找到了胡宗憲︰“胡部堂,我打听了河防營。那邊傳回話來,說林傳奉五天前就帶人下船了,去了義烏方向。”
胡宗憲皺眉︰“他們去了義烏?我的天!你立即去義烏!別差事還沒辦呢,他們先讓義烏人拆了骨頭!”
戚繼光道︰“成,我這就去。”
胡宗憲道︰“你帶總督府兩百親兵過去。把他們平安接到杭州城來。”
“欽差在義烏地面若有個三長兩短,組建新軍的事就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