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第884章 京兆韋氏,離天三尺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哈李路亞 本章︰第884章 京兆韋氏,離天三尺

    李唐光復,對于百姓來說,自然是一件喜事。

    大唐又回來了。

    可是,隨著兩年時間過去,大唐的不少百姓怨聲載道。

    李顯治國,明顯不如天後。

    甚至不少人都在心里抱怨著,這大唐光復後,還不如之前的大周呢。

    天快亮時,李顯仍坐在窗前,想著母後去世了,可他的心里,卻依舊沉甸甸的。

    被重新啟用的老宦官端來的參湯涼透了,他卻沒動,指尖反復摩挲著窗欞上的雕花——那是太宗年間的手藝,龍鱗的紋路里還嵌著前朝的灰,如今卻要被韋家的銅臭燻透了。

    西商場的喧鬧聲隱隱傳來,比往日更嘈雜幾分。

    李顯披了件舊袍,踩著薄霜往宮牆走,老宦官在後頭小跑著追,手里攥著件狐裘,嘴里念叨著“陛下小心寒氣侵體”。

    他卻沒回頭,只望著遠處城牆的輪廓,那里曾刻著“貞觀之治”的榮光,如今卻像蒙了層洗不淨的油垢。

    走到角樓時,正撞見韋家的車隊往宮外去。

    十幾輛馬車裝得滿滿當當,車簾縫隙里漏出些綾羅綢緞的邊角,還有幾箱珠寶滾在車板上,晃得人眼暈。

    為首的是韋後的弟弟韋濯,他穿著件孔雀綠的錦袍,領口繡著金線蟒紋,見了李顯也只是敷衍地拱拱手,說要去城外的莊園“巡查”。

    “車里裝的是什麼?”李顯的聲音在寒風里發飄,卻帶著些微的顫。

    韋濯笑了笑,露出兩排白牙︰“些尋常物件,給皇後娘娘備著過冬的。”

    話音剛落,一輛馬車突然顛簸,滾下只玉如意,碧綠通透,柄上還刻著“御賜”二字——那是去年吐蕃送來的貢品,本該陳列在國史館的。

    李顯盯著那玉如意在地上滾了幾圈,沾滿了泥。韋濯的手下慌忙去撿,卻被他喝住︰“丟了便是,庫房里還有三箱呢。”

    李顯看著韋濯翻身上馬,錦袍下擺掃過地面的霜,突然想起自己流放房州時,連件像樣的棉衣都沒有,韋後那時總說“等將來回去了,一定讓你穿最好的料子”。

    他沒再追問,轉身往回走。老宦官撿起那柄沾泥的玉如意,用袖子擦了又擦,說︰“陛下,這可是稀世珍寶啊。”

    李顯沒接,只說︰“你看城根下那些蜷縮的乞丐,他們眼里的珍寶,怕是只有半個窩頭。”

    早朝的鼓點敲得人心煩。

    李顯坐在龍椅上,听著韋溫唾沫橫飛地奏請,要在兩京十二州加征“宮市稅”,說是要給韋後建“迎仙宮”。

    階下的官員們低著頭,有個穿緋袍的新官偷偷抬了抬眼,李顯認得他,是上個月花了五千兩黃金買的戶部侍郎,原是個賣絲綢的商人,連“租庸調”是什麼都弄不清。

    “陛下以為如何?”韋溫突然停下來,目光像刀子似的剜過來。

    李顯望著殿外光禿禿的樹枝,枝頭還掛著昨夜的霜,像極了老嫗鬢邊的白發。

    他喉結動了動,想說“迎仙宮不如先修修百姓的糧倉”,可話到嘴邊,卻被簾後傳來的銀鈴般的笑聲打斷。

    是安樂公主。

    她不知何時來了,穿著件石榴紅的羅裙,裙擺拖在地上,繡滿了金線鳳凰,走一步就晃出無數光點。

    “父皇,”她走到李顯面前,手里把玩著串東珠,顆顆都比韋後腕上的還大,“兒臣覺得這主意好,迎仙宮修成了,兒臣要在那里設宴,請滿朝文武來賞玩。”

    李顯看著她鬢邊的金步搖,那是用三百顆珍珠串成的,足夠讓十個中等人家過上一年。

    他想起這孩子在房州出生時,連塊裹身的棉布都找不到,韋後那時抱著襁褓里的她,哭得渾身發抖。可如今,這孩子眼里的疾苦,怕是只剩珠寶夠不夠亮、宴席夠不夠排場了。

    “你母親呢?”李顯的聲音有些啞。安樂公主往簾後努努嘴︰“母後在看新做的朝服,說是要給韋家的幾位哥哥封王用的。”

    李顯的心猛地沉了沉,封王?當年武則天削掉武氏諸王的權時,曾對他說“外戚掌權,如養虎在側”,那時他還點頭稱是,如今卻眼睜睜看著韋家的虎崽子們一個個長出獠牙。

    退朝時,他被韋後堵在偏殿。

    她穿著身紫袍,是仿照武則天當年的款式做的,腰間系著玉帶,上面瓖滿了寶石,走一步就叮當作響。

    “陛下剛才怎麼不說話?”她抬手撫上他的臉頰,指甲上涂著蔻丹,紅得像血,“是不是覺得韋家佔了太多好處?”

    李顯沒躲,任由她的指甲劃過皮膚,有些疼。

    “我只是覺得,”他看著她眼里的貪婪,像看著個陌生人,“當年在房州,你說只要能活著就好。”韋後的手頓了頓,隨即冷笑︰“當年是當年,現在本宮是皇後,要的自然不一樣。”

    她轉身走向妝台,那里擺著數十盒胭脂,有西域的薔薇膏,有江南的胭脂暈,最貴的一盒要花掉十戶百姓半年的口糧。

    “你看這胭脂,”她用指尖挑了點抹在唇上,“是不是比當年房州的野花開得艷?”

    李顯沒答,只看見銅鏡里的自己,鬢角又添了些白發,像被霜打了的草。

    午後的陽光難得暖和些。

    李顯換上便服,帶著老宦官溜出了宮。西市比上次來更熱鬧,卻也更蕭條。

    米鋪前的隊伍排到了街角,有人舉著手里的銅錢哭喊,說家里有病人等著救命糧,卻被伙計推搡著趕開。

    旁邊的綢緞鋪倒是紅火,幾個穿華服的婦人正挑著料子,說要給韋家的宴席備新衣,聲音大得能壓過米鋪前的哭嚎。

    “客官要點什麼?”個賣胡餅的小販湊過來,臉上沾著面粉,凍得通紅。

    李顯買了兩個,遞了個給老宦官,自己咬了一口,干硬得刺嗓子。“這餅多少錢?”

    他問。小販搓著手笑︰“不貴,五個銅錢。”李顯心里算著,斗米兩百錢,一個胡餅能抵上兩升米,尋常百姓怕是一天都賺不到五個銅錢。

    他們走到城南的貧民窟,低矮的土房擠在一起。

    有個婦人坐在門檻上,正用破布給孩子縫衣服,孩子凍得瑟瑟發抖,手里攥著塊凍硬的窩頭,啃得滿嘴是渣。

    李顯站在巷口,看著那孩子皴裂的臉頰,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李治總把他抱在膝頭。

    老宦官悄悄塞給那婦人一把銅錢,她愣了愣,撲通就跪下了,對著李顯的方向磕頭,說“活菩薩保佑”。

    李顯沒敢受,轉身快步離開,胸口像被什麼東西堵著,喘不過氣。

    回到宮里時,正撞見韋播在抽打一個禁軍士兵。那士兵跪在地上,背上的衣服被血浸透了,韋播手里的鞭子還在往下落,嘴里罵著“沒用的東西,連只兔子都射不中”。

    原來他們剛從城外打獵回來,韋家子弟們騎著駿馬,馬背上馱著獵物,卻讓禁軍士兵扛著他們的兵器,稍有怠慢就是一頓鞭子。

    “住手。”李顯的聲音不大,卻讓韋播停了手。他轉過身,臉上還帶著酒氣︰“陛下怎麼來了?這點小事,不值得您費心。”

    李顯看著那士兵血肉模糊的背,想起武則天時期的禁軍,個個精神抖擻,戍守邊疆時能以一當十,如今卻成了韋家子弟的馬夫和出氣筒。

    “他是保家衛國的士兵,不是你的奴才。”李顯的聲音在發抖,不知是氣的還是冷的。

    韋播撇撇嘴,沒說話,卻故意把鞭子往地上抽了抽,濺起些泥點,落在李顯的袍角上。

    夜里的宮宴鬧到很晚。

    韋後摟著年輕的郎官喝酒,讓他們比賽誰能說出更多百姓的罵名,誰贏了就能得個肥缺。

    韋氏子弟們喝醉了,脫了靴子在殿上跳舞,踩翻了酒桌,珍饈佳肴灑了一地,引來一群宮鼠爭搶。

    李顯坐在主位上,面前的玉杯里還剩著些酒,卻一口沒動,只看著那些摔碎的瓷盤,上面描金的花紋,足夠一戶百姓吃上半年。

    安樂公主湊過來,手里拿著張空白的聖旨,說︰“父皇,給我蓋個印唄,我想讓崔�當宰相。”

    崔�是她的面首,除了會寫幾句艷詩,連公文都看不懂。

    李顯看著那方玉璽,沉甸甸的,刻著“皇帝之寶”四個字,卻像塊烙鐵,燙得他不敢踫。

    “你娘呢?”他避開了她的話。安樂公主往韋後那邊努努嘴,說在和韋溫商量明天去驪山溫泉的事,要帶三百個宮女,五百匹綢緞,還有無數金銀珠寶。

    “父皇也一起去嘛,”她搖著他的胳膊,“那里的溫泉能治百病呢。”

    李顯想起貧民窟那個凍得發抖的孩子,心里的病,怕是再好的溫泉也治不好。

    宴席散後,他獨自回到寢殿。牆上的“還于百姓”四個字被人用白灰涂了,卻沒涂干淨,隱約還能看見些筆畫,像道愈合不了的傷疤。

    他坐在燈下,看著那把舊劍,劍鞘上的鎏金磨掉了,露出里面的銅,斑斑駁駁的,像他此刻的心。

    老宦官端來碗熱湯,說︰“陛下,這是用新米熬的,您喝點暖暖身子。”

    李顯接過碗,熱氣模糊了視線,他突然想起西商場那個哭著買米的老嫗,想起貧民窟那個啃窩頭的孩子,想起無數雙盼著能吃飽穿暖的眼楮。

    “還于百姓……”他對著空蕩的殿宇喃喃自語,淚水混著湯一起咽下去,咸得發苦。

    窗外的風又起了,卷著落葉拍打窗紙,像無數只手在叩門。

    李顯握緊了那把舊劍,指腹抵著冰冷的劍鞘,突然明白,有些債,終究要用血來還。

    有些字,不能只寫在牆上,還要刻在心里,用骨頭去踐行。

    天快亮時,他把老宦官叫到跟前,從枕下摸出塊玉印,是當年武則天賜的,能調動京畿的暗衛。

    “你去,”他的聲音很輕,卻帶著前所未有的堅定,“把這些年韋家貪贓枉法的證據,全找出來。”

    老宦官愣了愣,隨即重重磕頭︰“奴才遵命。”

    看著老宦官消失在晨光里,李顯走到窗前,推開窗。

    寒風灌進來,吹得他鬢發飛揚,卻也吹散了心頭的悶。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方便以後閱讀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第884章 京兆韋氏,離天三尺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第884章 京兆韋氏,離天三尺並對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