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提起劉邦之時,神情恭敬的仿若面對神明。
但大殿里的一干大臣們,卻是一下子傻眼兒了。
大漢高祖皇帝?
史上第一個魅魔?
官家您是不是選錯了偶像?
咱大宋的皇帝,不是那一掛的呀!
不過,您要真的打算向那位學習的話.......
只要活干好,錢給夠,權給夠,名給夠.......
不對,等等,元帥現在是不是就是這麼個情況?
臥槽!!!
如此說來,紹興十一年之後,官家好像真就是這麼干的啊。
淦!
原來從那時候開始,官家就偷偷換了偶像?
人家岳飛早早看透了官家的變化,所以人家現在是汴京王,天下兵馬大元帥。
而我們還在按著以前的思路,安排什麼干什麼,不安排絕對不干。
甚至,干的時候還要想方設法貪那麼億點點。
這思路有錯嗎?
在大宋的體制下,當然沒錯。
因為大宋的言官,就特麼跟狗一樣,職業就是咬人。
為了不被咬,很多時候寧肯什麼都不做。
因為只要不做,就不會錯。
比如興修水利這事兒,如果一個地方官年年把大量的錢用來興修水利,他會升官嗎?
朝中無人的話,大部分時候不會升。
為什麼呢?
因為他把水利設施修好了,洪水真來的時候,當地一般屁事兒沒有。
這樣一來,百姓自然是安全了,也會對這地方官交口稱贊。
但是,在大宋的官員考核體系之中,這個官員的成績卻並不會很好。
為什麼?
因為你無功啊!
別人的大災之年,在你這兒卻因為優質的水利設施,而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年份。
你都這麼普通了,我怎麼給你記功?
與之相對的,一個地方官平時壓根兒不去關注水利設施的修建,但真來了洪水的時候,他能躬身一線,甚至再受點兒傷什麼的。
這樣的官員會得個什麼評價?
在百姓那里當然是恨不得寢其皮食其肉,因為百姓能看到之所以遭災,完全是因為地方官不修水利。
可在官員評價體系之中,洪水屬于天災,這個官員在天災面前,能夠臨危不懼,躬身一線。
甚至,為了攔住洪水,不惜以身犯險。
這樣的官員,必須給個全優,然後提拔重用啊。
要是朝中再有個靠山,一朝踏進中樞,也並非不可能。
這樣的考評體系之下,官員自然慢慢的就能學會把精力全部用在‘刀刃’上。
至于百姓們怎麼看?
隨便啊,反正他們也決定不了官員的升遷。
當然了,這其中並不是沒有例外。
比如甦軾修建的甦堤,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元佑四年,甦軾第二次擔任杭州知州之時,看到西湖長期未疏浚,不僅影響灌溉,而且大大增加了旱澇風險。
于是,甦軾未雨綢繆,組織百姓挖掘淤泥,疏通運河,而且還整體重建了杭州的供排水系統,建成了名揚千古的甦堤。
這件事也做為甦軾的重要功績,不僅被官方表彰,也被百姓們廣為傳誦。
但這件事之所以能被官方表彰,有三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甦軾乃當時的大宋文壇第一人,不需要要說話,他的詩文自會將他未雨綢繆的過見,傳遍整個仕林。
第二,宋哲宗趙煦的功績雖有爭議,但算得上一位有為之君,其在位期間,大宋的政治總體還算得上清明。
第三,甦軾有個號稱‘撈哥狂魔’的哥哥,甦轍。
因此,甦轍這番未雨綢繆能被做為功績記載,其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但大部分的官員,就算有甦軾這樣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他們也沒有甦軾這樣的資源。
所以,他們把力量用在‘刀刃’上,便是一種不得不學的政治智慧。
一直以來,大宋的官員們大多都是這麼想,也是這麼做的。
可是,他們沒想到啊,他們的官家,率先背叛了這一套體系,偷偷把劉邦當成了偶像。
劉邦是什麼人?
我只要結果。
你是個將軍?
那我只要你能打勝仗!
至于你是怎麼打的?
我管你這個那個的。
只要你給了我想要的結果,錢、權、地位都是你的。
你是個地方官?
那我只要地方平安無事,我管你是天天修河堤,還是大災來的時候死在堤上。
只要你達成我想要的結果,我同樣會給你想要的結果。
甚至,我給的比你想要的還多。
貪污?
你貪的那仨瓜倆棗,都特麼的不一定有我給你的賞賜多。
何必呢?
想到這里,他們終于明白了,劉禪說打仗期間包括他自己在內,一切全听岳飛的,真不是客套話。
人家是真特麼的這麼想啊!
只要你能打勝仗,就連我這個皇帝,都可以親自給你打下手。
什麼?
你說面子?
面子有結果重要嗎?
徹頭徹尾的唯結果論,大漢高祖皇帝憑著這個理念,建立起了不朽的大漢。
而如今他們的官家,也開始奉行這個理念,那他想干什麼,已經不必再說了。
人家岳飛早早看透了這一點,如今已經成了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
而他們,還在抱著以前的那一套理念,一邊自得其樂,一邊疑惑自己為什麼一直不得志。
一想到這里,大殿里的大臣們,腸子都快悔青了。
媽的!
錯億!
錯億啊!
不行,老子要想一想,自己的職權之內,有哪些事兒是可以干的。
這要是再不動起來,可就真是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了。
大臣們一個個在想著自己能主動干點兒什麼之時,秦檜卻是整個人都陷入了糾結之中。
別人能想到的,他自然也想到了。
甚至,他想的比別人還要更深一點兒。
像這樣只看結果的人,他會在乎一個大臣是忠是奸嗎?
不會的!
只要你干的事兒是他想要的,他連你是不是人,都可以不在乎。
自己以前既擔心金兀術會把自己給他當細作的證據拿出來,又擔心西夏會把他受賄的證據拿出來。
因為在以前的那套體系之下,這些東西只要面世,自己就死定了。
可是,如果官家真的要以劉邦為榜樣的話,這些事兒完全就不是個事兒......的吧?
于是,他便開始在心里問自己。
“官家現在最想要的,是啥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