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也舉一反三道︰“在小說創作中,金手指是推動主角成長、打破常規困境的關鍵元素,而主角的獨特品質作為一種隱性金手指,具有獨特且強大的敘事價值。
獨特品質賦予主角與眾不同的精神內核。
例如堅韌不拔的毅力,能讓主角在面對無數艱難險阻時絕不輕言放棄。
《平凡的世界》里孫少平,出身貧寒卻始終懷揣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生活的熱愛,即便在煤礦艱苦的環境中,依然堅持閱讀學習,這種毅力支撐他不斷突破自我,實現精神成長。
善良與正義感也是常見且極具魅力的獨特品質金手指。
擁有這種品質的主角,往往能贏得他人的信任與幫助,構建起強大的人際關系網。
《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秉持著俠義之道,以真誠善良對待他人,收獲了眾多良師益友,在江湖中闖出一片天地。
獨特的思維方式同樣是一種強大金手指。
主角憑借與眾不同的思考角度,能在復雜局面中找到破局之法。
這種獨特品質金手指,不僅豐富了主角的人物形象,使故事更具吸引力,還能引發讀者對人性、價值觀的深入思考,讓作品在眾多小說中脫穎而出,擁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高傳龍滿意地點點頭。
林婉兒和雷小燕輕輕鼓掌了幾下。
高傳龍點名道︰“接下來,請小燕提一個寫作方面的問題吧!”
雷小燕早有準備,小聲道︰“有時候,我在西瓜網福利界面刷金幣,老是看到一個作者的名字和他的作品︰馬伯庸的《太白金星有點煩》。如果分享的話,可以得到300金幣。這個馬伯庸也是西瓜網的皇冠作家嗎?”
“不是!”林婉兒插話道,“西瓜網的皇冠作家沒有這個人。”
高傳龍悠悠道︰“就像婉兒說的,馬伯庸確實不是皇冠作家。他應該算一個暢銷作家。”
眾人都側耳傾听。
高傳龍繼續分享道︰“馬伯庸的創作生涯始于互聯網論壇。
2004年,他從某大學經管系畢業後,進入外企工作,但寫作始終是他的‘第二人生’。
2005年,首部作品《風起隴西》問世,這部以三國為背景的諜戰小說,以‘諸葛亮化身情報大師’的顛覆性設定,開創了‘歷史可能性小說’的先河。
同年,他憑借科幻短篇《寂靜之城》斬獲我國科幻文學最高獎‘銀河獎’,展現出跨類型寫作的潛力。
2015年,馬伯庸辭去外企工作,正式成為全職作家。
這一決定背後,是他對創作自由的追求︰‘寫作是與古人的對話,也是與未來的自己和解。’
此後,他以每年12部長篇的速度持續輸出,作品涵蓋歷史、懸疑、職場、神話等多個領域,形成‘馬伯庸式’敘事風格︰
在真實歷史框架內嵌入虛構情節,通過小人物視角折射時代洪流。
馬伯庸的代表作均以‘歷史為骨,虛構為肉’,在史料與想象之間找到微妙平衡。
其一,《長安十二時辰》。
這部以唐天寶三年上元節為背景的小說,將24小時濃縮為一場拯救長安的生死競速。
主角張小敬從死囚到英雄的轉變,暗合‘人在絕境中爆發的智慧’的創作理念。
小說中‘望樓系統’‘靖安司’等虛構機構,與真實歷史中的長安坊市制度、胡漢交融文化交織,形成虛實相生的敘事張力。
同名電視劇豆瓣評分8.3,成為現象級ip,印證了其‘影視化友好’的文本特質。
其二,《古董局中局》系列。
四部曲以古董鑒寶為切口,揭開民國至當代的家族恩怨與行業黑幕。
主角許願作為‘五脈’傳人,在佛頭案、青花瓷案等單元中,與老朝奉等反派斗智斗勇。
小說將‘文物鑒定’這一小眾領域轉化為大眾化的懸疑敘事,豆瓣評分7.9,影視改編後首周票房奪冠,成為類型文學商業化的典範。
其三,《顯微鏡下的大明》。
這部非虛構作品通過六個明代基層政治事件,如徽州絲絹案、婺源龍脈保衛戰,展現民間疾苦與官僚體系運作。
馬伯庸以‘三明治式’歷史觀——上層史實不可動搖、下層風土精細考據、中間故事自由虛構——重構歷史細節,豆瓣評分8.7,入選年度讀書榜單。
同名電視劇將算學天才帥家默的‘撥亂反正’之路拍得扣人心弦。
其四,《長安的荔枝》。
中篇小說聚焦小吏李善德運送荔枝的荒誕任務,以‘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歷史典故為引,揭示唐代官僚體系的黑暗與小人物的掙扎。
小說中‘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規矩’‘職場的真相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等金句,直擊現代職場痛點。
同名電視劇首播收視率破1.2,成為古今映照的詼諧佳作。
其五,《太白金星有點煩》。
這部以《西游記》為藍本的神話重構小說,以太白金星李長庚的視角解構‘西天取經’計劃。
天庭的官僚體系、神仙的職場煩惱、取經團隊的kpi考核,被馬伯庸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呈現,豆瓣評分9.0,引發體制內打工人的強烈共鳴。
馬伯庸的作品不僅娛樂性強,更蘊含深刻的社會洞察。
《顯微鏡下的大明》通過明代基層政治事件,揭示‘所有文化沖突本質上是利益沖突’;
《長安的荔枝》以‘荔枝使’的悲劇,批判官僚體系的低效與冷漠;
《太白金星有點煩》則以神仙職場諷刺現代內卷文化。
這些作品讓讀者在歷史故事中照見現實。
正如他所說︰‘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一個渾身浴血的戰士。’
作為編劇,馬伯庸首次操刀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獲去年首都電視節目春推會年度優秀網絡劇,證明其不僅擅長文本創作,更能把控影視化改編的節奏與質感。
今年,他推出新書《食南之徒》,以西漢使者唐蒙的美食冒險,探討文化沖突與人性抉擇,延續‘以小見大’的創作脈絡。
從外企職員到暢銷作家,從論壇寫手到影視編劇,馬伯庸的創作軌跡印證了‘文字鬼才’的稱號。
他以歷史為鏡,照見人性的幽微與社會的病灶;
以虛構為刃,剖開歷史的表層,挖掘被遺忘的細節。
正如他在《大醫》中所寫︰‘每一件古董都是時間的容器,里面裝著無數人的命運。’
而馬伯庸的作品,正是這樣一個容器,裝著歷史的真相、現實的隱喻,以及一個作家對世界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