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官之女的富貴手札

第939章 溫以緹蒙冤與天下鳴不平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夏天吃啥 本章︰第939章 溫以緹蒙冤與天下鳴不平

    大慶各地,總有些百姓只隱約听過“溫以緹”這個名字,不知她是做過何事。

    可當她的事跡順著驛路傳開來,連這些素未謀面的百姓,都忍不住嘆息“能真心為百姓做事的官本就少,何況是位女官?這樣的人,才配當咱們的父母官啊!”

    便是那些未曾受過溫以緹恩惠的地方,當《知味小語》《疫中救民方略集》這些書流轉而至,再听聞作者便是那位遭人陷害的溫尚宮時,心中的擁護與敬佩也愈發濃烈。

    他們或許不懂朝堂紛爭,卻分得清誰在辦實事、誰在謀私利。

    溫以緹的好,早刻在了那些字里行間。

    可最沸騰的,還要數西北之地,尤其是甘州。

    這里是溫以緹的“大本營”,是她曾踏遍山野、耗盡心血的地方。

    當溫以緹遭人陷害、昏迷不醒,連養濟院都要被官員奪走的消息傳到時,所有人都炸了。

    先是城郊的農戶放下鋤頭,往城里趕,再是市集的商販關了鋪子紛紛往衙門去。

    連白發蒼蒼的老人,由孫兒攙扶著,一步步挪向衙署。

    不多時,所有西北之地馮衙門外便擠滿了人。聲音因憤怒而發顫。

    “沒有溫尚宮,西北人人早餓死了!”

    有人拍著衙門前的石獅子,眼淚砸在地上“養濟院是溫尚宮給我們留的活路,誰要搶,就是要我們的命!”

    更有年輕後生振臂高呼“要為溫尚宮討公道!要治那些奸臣的罪!”

    呼聲一波高過一波,連衙署的朱漆大門都似在顫動。

    不僅是甘州,西北其他州縣的百姓也聞風而動。有的自發組織起來,要往京城請願。有的守在當地驛站,只求能把西北的心意傳給朝廷。

    他們沒讀過多少書,說不出華麗的話,卻用最質樸的行動護著恩人。

    溫以緹護過他們的活路,如今,該他們護溫以緹的公道了。

    西北各州府的官員,本就看不慣京中那些勢力為搶養濟院、奪溫以緹功績爭得頭破血流,更不願這股紛爭擾了本地安寧。

    畢竟,在溫以緹的推動下,西北百姓日子好了,這份安穩,他們比誰都想護住。

    于是,從府到州縣的父母官,沒有一個人想著攔消息。

    他們連夜召集文書,將百姓請願的盛況、溫以緹舊功對西北的益處,一字一句寫得明明白白,既不添半句虛言,也不漏半分細節。

    裝好奏疏的驛馬,一匹接一匹從西北各府縣出發,蹄聲踏破晨霧、奔過驛道,速速遞到正熙帝的御案前,遞到朝堂之上。

    聲援從四面八方匯聚京城,趙錦年的反戈一擊更讓馮閣老一黨顏面盡失。

    從前還敢暗中作祟的官員,此刻在儒賢的斥罵與百姓的怒視下,連出門都要遮遮掩掩。

    而馮閣老本人,更是成了眾矢之的。

    馮閣老一黨及那些想從溫以緹與溫家身上謀利的官員,他們萬萬沒料到,事情會出這樣的岔子。

    在他們眼里,溫以緹不過是後宮里的小小女官,即便做過幾年知州,也該是根基淺薄,可誰曾想,她竟有這般攏聚民心的能耐,能讓天下人為她發聲。

    他們私下里揣測,這背後是誰在推手?

    是溫家?還是彭閣老?很快又都否定。

    溫家雖有聲望,彭閣老雖有權勢,卻都沒能力請動那些大儒。

    要知道,學界泰斗們的話,向來是千金難換,絕非輕易能求來的。

    朝堂之上,崔彥等與馮閣老敵對的官員,終于逮住了時機,立即遞上彈劾奏折,字字直指馮閣老一黨“嫉妒賢能、罔顧民生”。

    而宮外的動靜更烈,京城朱雀門外,接連數日擠滿了請願的百姓,貢院外則是京中的那些讀書人。

    高聲為溫以緹請命,呼聲震天,連皇宮都能听得真切。

    這些人中,國子監的學子們佔了大半。

    他們比旁人更清楚,國子監旁那家知味書局里的書,藏著多大的分量。

    雖說《耕方要略》《應急活法》這些冊子,和科舉應試的八股文章毫不相干,卻字字都是能解民困、濟民生的實在學問,連孩童讀的《知味小語》,都藏著敬農惜糧的道理。

    起初,當學子們听聞這些書的作者,竟是後宮溫尚宮這樣一位女官時,不少人面露不屑,甚至私下嘲諷“女子弄筆,難登大雅”。

    可隨著為溫以緹發聲的聲浪日日高漲,那些書本里的真章,也被越來越多人看清。

    字里行間的懇切與實用,哪里分什麼男女?

    到最後,便是那些最執拗、最迂腐的老學究,也不得不放下偏見,對著知味書局的書本,嘆一句。

    “溫尚宮雖為女子,卻比許多埋首故紙堆的官員,更懂為官為民的真義。這般有擔當、有才干的人,實在是大慶難得的賢良忠臣!”

    面對朝野上下的聲討,馮閣老一黨雖身陷輿論漩渦,卻未亂陣腳。

    畢竟是執掌朝堂多年的勢力,根基深厚,很快便定下反擊之策,試圖扭轉局面。

    馮閣老先是閉門召集核心官員議事,語氣沉冷“儒士聲援、百姓請願,看似聲勢浩大,實則多是被溫以緹的虛名裹挾。諸位只需穩住陣腳,切不可自亂方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他深知,此刻一旦退縮,便是給了對手可乘之機,唯有硬撐到底,方能尋得轉機。

    次日早朝,馮閣老便率先發難,對著御座上的正熙帝躬身奏道“陛下,臣非是要與溫尚宮為難,更無覬覦養濟院之心。只是溫尚宮身為女官,卻掌地方實務多年,如今又因知味居士之名攪動朝野,恐有牝雞司晨之嫌,不利于朝堂規制。臣之所為,實為維護大慶禮制,非為一己之私啊!”

    這番話,既避重就輕抹去了“奪功”“構陷”的實據,又搬出“禮制”大旗,試圖將矛頭轉向溫以緹的女子身份,混淆視听。

    隨即又開口道,“當日陛下召臣等商議養濟院章程,臣便曾直言。養濟院關乎民生,女子女官雖可參與,卻只宜居輔位,主理之事仍需以男子為先。”

    他抬眼掃過殿中百官,聲音愈發洪亮“此非臣一己之見,實乃祖制所定,是歷朝歷代傳下的規制!當日在場的尚書、閣老們,也都認同此理,絕非臣故意與溫尚宮為難。”

    說罷,他又深深一揖,似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臣深知溫尚宮為養濟院費心,可規矩不可破、祖制不可違。臣之所言所行,皆是為了朝堂有序、民生安穩,絕無半分攻擊之意啊!”

    其黨羽官員也紛紛附和,有人奏稱“那些大儒雖有聲望,卻久居鄉野,不知朝堂難處。養濟院雖為溫尚宮所建,然如今需統籌全國民生,交由朝廷統一管理,方能發揮更大效用,絕非‘搶奪’。”

    還有人針對百姓請願,暗指“背後有人煽動,恐非真心民意”,甚至拿出幾份含糊其辭的“證詞”,試圖證明溫以緹在甘州任上“有過無功”,《耕方要略》等書“多有疏漏”。

    馮閣老語氣陡然沉了幾分,目光掃過殿中那些曾彈劾他的官員,又轉向御座上的正熙帝,躬身時袖袍微顫,似是滿含憂思“陛下,臣著實未曾料到,養濟院章程尚未商議妥當,京中便起了這般洶涌聲浪。儒士聯名、百姓請願,處處為溫尚宮發聲,勢頭之烈,遠超尋常輿情。”

    他頓了頓,聲音里添了幾分急切“陛下,臣斗膽直言,此事恐有蹊蹺!一個小小女官,即便曾有政績,怎會有這般攏聚人心的能耐?這背後若無人刻意煽動,怎會攪動得大慶上下不安,既亂了朝堂秩序,又讓百姓對朝廷的公正生了疑慮?”

    說罷,他雙膝微微下沉,拱手過額,語氣愈發懇切“臣懇請陛下明察!查一查這股聲浪背後的人究竟是誰,查一查他們這般興風作浪,是為護溫尚宮,還是另有不可告人的居心!若不徹查,恐日後宵小之輩效仿,以民意之名行亂政之實,于大慶江山不利啊!”

    為了壓制學界聲浪,馮閣老更暗中派人前往各州府書院,一面以“朝廷恩旨”施壓,警告山長們“勿要干預朝政”。

    一面許以利益,承諾為書院增撥經費、舉薦弟子入仕,試圖讓大儒們閉口。

    對那些不願妥協的學者,便散布流言,稱其“收了溫家好處,才為溫以緹發聲”,試圖敗壞他們的名聲。

    在朝堂之上,馮黨更是死死咬住“溫以緹身份”煽動民心”做文章,屢次提及的祖制,與崔彥等彈劾官員激烈爭辯。

    他們深知,正熙帝雖重民生,卻也看重朝堂秩序,若能將此事定性為“身份越界”,而非“構陷賢良”,便能從輕發落,甚至反將溫以緹一軍。

    這般軟硬兼施的對策,果然讓部分中立官員開始動搖,連京中的輿論都稍有緩和。

    畢竟馮閣老權勢仍在,“禮制”“規制”的說辭又難以辯駁,不少人雖不信其所言,卻也不敢再貿然發聲。

    這個時候,七王爺與十王爺竟並肩出列,二人皆身著蟒袍,面色沉凝,七王爺先開口,聲音擲地有聲。

    “父皇,馮閣老說背後有人煽動?兒臣倒要問問,百姓為溫尚宮請願,是因她的書救了人,儒士為她發聲,是因她的才配得上賢名,何來煽動之說?”

    十王爺隨即附和,目光掃過馮黨官員“祖制是護民生的規矩,不是構陷賢能的借口!溫尚宮建養濟院、編濟世書,哪一樣不是為了大慶百姓?倒是馮閣老一黨,盯著養濟院和溫尚宮不放,究竟是為規制,還是為私利?”

    更令馮閣老心驚的是,鄭國公、東平伯甚至是武清侯等幾位勛貴,也相繼站出。

    鄭國公語氣帶著不滿“馮閣老這般說辭,怕是忘了為官為民的初心!”

    連幾位平日不怎麼摻和紛爭的宗室,也忍不住開口指責馮黨“混淆是非”“罔顧民心”。

    殿中氣氛正僵,站在朝臣之列的趙錦年抬眸四顧,目光與幾位目光交匯。

    正是榮國公、敬國公、勇勤伯、襄陽伯等。

    他不著痕跡地微微頷首,幾人便心領神會,相繼出列,字字句句都為溫以緹發聲,將朝堂爭辯推向新局。

    榮國公率先上前,聲音卻鏗鏘有力“陛下!臣以為,評判官員忠良,當看其是否為大慶謀利、為百姓辦事,而非糾結養濟院之歸屬,更不該以男女分高下!若官員能解民困、安民生,便是女子又如何?難道祖制是為了束縛賢能,而非護佑江山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一番話擲地有聲,引得殿中不少中立官員暗自點頭。

    緊接著,敬國公亦躬身奏道“陛下,臣曾細讀過溫尚宮所著的《耕方要略》書中所載農桑之術、皆是她在甘州親身體驗、反復琢磨所得,確是實實在在的利民之書。”

    他話鋒一轉,語氣誠懇,“但臣也知,天下從無萬能之書,縱使是聖賢典籍,也有疏漏之處。溫尚宮的書縱有未詳盡之處,至多是後續可增補完善,絕非可借此詆毀其功績的理由。若因不能解決所有事便否定全書,那天下間又有哪本書配得上有用二字呢?”

    最後,襄陽伯緩步出列“陛下,不看溫尚宮濟世之功,只盯著女子為官的身份不放,甚至覬覦養濟院之利,這難道是官員該有的胸襟與擔當嗎?臣懇請陛下,莫被祖制、身份所困,多看看溫尚宮為大慶做的實事,多听听天下百姓的呼聲!”

    殿中爭辯正酣,忽聞“撲通”一聲悶響,年老的勇勤伯竟直直跪在地上,蒼老的身軀微微顫抖,他不顧禮儀,膝行半步,聲音嘶啞得幾乎不成調。

    “陛下!臣今日不敢談祖制、不敢論規矩,只求當著滿朝文武,說一樁私事,臣那年小孫兒,正是靠著溫尚宮《應急活法》才從鬼門關搶回來的啊!

    溫尚宮于臣而言,不是什麼女官,是救了臣孫兒性命的大恩人!勇勤伯爵府世代為大慶征戰,先祖血灑疆場,子孫多有夭折,到了臣這一輩,人丁早已凋零,這小孫兒是臣唯一的獨孫,是全家的根、府里的希望!若沒有溫尚宮,若沒有那本《應急活法》,臣這伯爵府,今日便已是絕後之宅了啊!”

    他仰起頭,望著御座上的正熙帝,“陛下!臣先祖為大慶江山披荊斬棘,臣一家世代盡忠,從不敢有半分逾越。可今日臣必須說,溫尚宮是賢能,是百姓的福澤!若連這樣的人都要遭構陷、受冤屈,臣便是拼了這把老骨頭,也難安啊!求陛下為溫尚宮做主,為天下受苦受恩的百姓做主!”

    喜歡小官之女的富貴手札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小官之女的富貴手札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小官之女的富貴手札》,方便以後閱讀小官之女的富貴手札第939章 溫以緹蒙冤與天下鳴不平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小官之女的富貴手札第939章 溫以緹蒙冤與天下鳴不平並對小官之女的富貴手札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