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結束後,彼得獨自留在會議室里,看著窗外的曼哈頓夜景,心情復雜。
他知道,自己剛才的表現有些過于激進,但這是必要的。只有讓所有人都相信這次行動必勝無疑,才能調動足夠的資源。
更重要的是,這次行動關系到他未來幾十年的生活。如果成功了,他將徹底擁有安穩切富裕的生活;如果失敗了……
彼得不敢想象那種後果。
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芬克也不得不做出表示。
貝萊德集團總部,芬克的辦公室里,氣氛要比黑石集團理性得多。
“芬克先生,黑石集團的動作確實很大。”芬克的首席策略師約瑟夫匯報道,“彼得幾乎是在賭博,把所有籌碼都押在了這次行動上。”
芬克沉思了一會,緩緩說道︰“既然彼得這麼有信心,我們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
“您的意思是?”
“授意貝萊德集團也投入20億美元,跟上其他機構的步伐。”芬克的決定讓約瑟夫有些意外。
“但是芬克先生,我們之前的策略不是觀望嗎?”
“觀望是對的,但完全不參與也不行。”芬克走到窗邊,看著外面的紐約天際線,“這樣,我們的資金先觀望,確定勝券在握了,再進場一劍封喉。”
“我明白了。”約瑟夫點點頭,“那我去安排資金調動。”
“等等,”芬克叫住了他,“告訴交易部門,這次行動要格外小心。華資機構,尤其是天方集團,從來不是省油的燈。”
約瑟夫離開後,芬克獨自站在窗前,心情並不輕松。
作為華爾街的老狐狸,他的直覺告訴他,這次行動可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但是,華爾街的規則就是這樣,有時候你明知道有風險,也必須參與進去。否則,就會被排除在游戲之外。
就這樣,在彼得的持續鼓動下,決定進軍印度市場的資金很快就超過了300億美元,來自幾十家大大小小的機構。
除了黑石集團、貝萊德集團這樣的巨頭,還有無數中小型基金和投資機構。每一家都拿出了真金白銀,準備在這場戰爭中分一杯羹。
華爾街的咖啡廳、餐廳、俱樂部,到處都能听到關于印度市場的討論。
“听說這次行動的規模比當年做空華幣還要大。”
“是啊,幾乎所有機構都參與了。”
“華資機構這次死定了,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
“我覺得一個月之內就能見分曉。”
整個華爾街都彌漫著一種狂熱的氣氛,仿佛勝利已經在望。
規模比起上一次做空華幣,有過之而無不及。
……
而在大洋彼岸的東陽,天方集團總部,氣氛卻要平靜得多。
所有員工各司其職,根本看不出來他們正在籌劃一場金融大戰。
副董事長辦公室里,顧雲溪正通過視頻電話,把收集來的所有消息都匯報給方陽。
方陽听完之後,淡淡一笑︰“看來,魚兒都要上鉤了,他們想畢其功于一役呢。”
“華爾街這次的投入確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顧雲溪也笑道,“300多億美元,而且還在不斷增加,這真不是個小數目。”
“越多越好。”方陽的聲音很平靜,“釣魚的時候,魚越大,成就感就越強。只有一次把他們打痛,他們才不敢繼續算計我們。”
“可是萬一……”
“沒有萬一。”方陽打斷了她,“雲溪,你要相信,這次我們不是在賭博,而是在執行一個精密的計劃。華爾街的這些家伙,以為離開了我們的主場,他們就能為所欲為。殊不知,他們已經走進了我們精心設計的陷阱。”
顧雲溪點點頭,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
確實,從一開始,這個計劃就不是簡單的資金對抗,而是一個包含了政治、經濟、心理多重因素的復雜博弈。
華爾街的機構們以為這是一場純粹的金融戰爭,卻不知道真正的殺招還在後面。
決戰,一觸即發。
3月26日,印度新德里。
孟買證券交易所的大廳里,來自世界各地的交易員們正緊張地盯著屏幕。華爾街的精英們通過各種渠道,將超過300億美元的資金悄悄轉移到了這個南亞次大陸的金融中心。
彼得站在黑石集團在孟買的臨時辦公室里,看著窗外熙熙攘攘的街道,心情前所未有的興奮。
“詹姆斯,我們的資金到位了嗎?”他向身邊的首席交易員問道。
“已經全部到位,先生。”詹姆斯回答道,“50億美元分布在12個不同的賬戶里,完全符合印度金融監管局的要求。”
“很好。”彼得滿意地點點頭,“華資那邊呢?有什麼動靜?”
“天方集團帶頭,已經有大約150億美元的資金進入印度股市。”詹姆斯調出數據界面,“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信息技術和消費品板塊。”
彼得冷笑一聲︰“還是那套老把戲,先拉高股價,然後等我們跟進做空的時候,再想辦法反殺。可惜,這次他們選錯了地方。”
就在這時,辦公室的門被推開了,芬克的助理約瑟夫走了進來。
“彼得先生,芬克先生讓我轉達,貝萊德集團的20億美元已經就位。”約瑟夫說道,“不過芬克先生再次強調,我們要保持謹慎,先觀察華資的動向。”
“我知道,我知道。”彼得擺擺手,“告訴芬克先生,我們黑石集團這次絕對不會讓他失望的。”
與此同時,在距離孟買不遠的一處政府大樓里,印度財政部長拉杰什•帕特爾正在與一群高級官員開會。
“部長先生,外資的流入確實創造了新的記錄。”一位官員匯報道,“僅僅一個月時間,就有超過400億美元的資金進入我們的金融市場。”
“這些資金的來源都調查清楚了嗎?”帕特爾問道。
“大部分來自華爾街的投資機構,還有一部分來自華國。”另一位官員回答,“從表面上看,都是正常的投資行為。”
“表面上看?”帕特爾敏銳地捕捉到了關鍵詞,“那實際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