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時辰後,一個侍衛火急火燎的跑到劉崇寢宮外大聲喊道︰“陛下,有大事發生,菩薩真身在大報恩寺顯聖了。”
此言一出,還在殿內秉燭夜談的父子倆全都陡然一驚。
“大報恩寺?大報恩寺不是被一把火燒成廢墟了嗎?菩薩去那作甚?”劉崇下意識言道。
“出去問問不就清楚了?”劉煜看了看門外。
片刻後兩人從侍衛口中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據侍衛口述,說是大概在一個多時辰前菩薩突然駕臨大報恩寺。
大報恩寺雖然已不復從前鼎盛光景,僧侶信眾也死逃無數。可偌大的大報恩寺終究不是空無一人。一些年邁體弱無處可去的又在那夜逃過一劫的老僧全都選擇留下來了此殘生。
最先發現菩薩身影的正是一個起夜的老和尚。隨後也不知道是誰走漏了菩薩在此的消息,導致半夜前去大報恩寺覲見的僧侶和百姓是越聚越多。
菩薩這次也不吝嗇,不但沒有離開反而在大庭廣眾下開始講經了。
听完侍衛的解釋,父子倆神色都很是復雜。按理說菩薩親自講經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能親臨菩薩教誨那可是普通人幾世都未必能修來的福氣。
可在他們二人先入為主下,他們兩人總覺得這事情中透露著無比怪異。
“那菩薩現在可未曾離開?”劉煜問道。
侍衛搖了搖頭︰“未曾。如今大報恩寺已經是人山人海,菩薩大有普度佛法之意。”
“父王。我們要不要也去看看?”劉煜蠢蠢欲動的問道。
劉崇抬眼看了看大報恩寺方向後微微頷首道︰“去看看也好。”
劉煜聞言大喜,立刻對侍衛吩咐道︰“你速速去備兩匹好馬。要快。”
“是。殿下。”
很快劉崇父子就省去諸多儀仗,在一隊禁軍護衛的保護下騎馬趕往大報恩寺。
出得城來,他們發現城外到處都是人頭攢動,無數聞風而動的百姓全都在火急火燎往大報恩寺方向趕去。
這也幸虧事情發生在夜里星月城城門未開,否則一旦被城內百姓得知人數估計還要翻上幾倍。
劉崇一行人一路策馬狂奔,用生平最快的速度趕到了大報恩寺。
劉崇看著早已經化為殘垣斷壁的高大寺門心中發出無限唏噓。
有禁軍開路父子倆一路暢通無阻朝大雄寶殿趕去。
一刻鐘後,劉崇父子終于看到了高坐蓮台之上的觀音大世。
說來也是巧合,當初一把大火燒毀了寺內無數殿宇樓台,可偏偏這個置于大雄寶殿外廣場的巨型蓮台卻始終安然無恙。
這個巨型蓮台本是劉崇專門給清蓮法師搭建的,為的就是日後等她的形象深入人心後再借著這個蓮台一舉把她托上神壇。
可沒想到這蓮台假菩薩沒用上,倒是被真菩薩看中了。說來這也算是這蓮台的造化。
只見此時蓮台周圍已經坐滿了僧侶善信。他們人人目光虔誠,神態平和。
而蓮台上菩薩則是一臉寶相莊嚴,時不時佛唇輕啟,道道妙法是信口拈來。
蓮花台上無時無刻不在暈染出陣陣煙氣向周圍彌漫開來。尤其是她背後的功德寶輪在黑夜的映照下顯得是尤為耀眼。
“這。。。。”劉煜這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看到菩薩本尊。他此時離菩薩距離大概也就十幾米的樣子,但比之前幾次已經算是近的不能再近了。
“菩薩。弟子請問佛門到底有沒有投胎轉世之說?家慈誦經念佛了一輩子,一切寄托都在這上了。還請菩薩為我等解惑。”
“還請菩薩為我等解惑。”眾人齊齊高喊。听得出來這聲解惑他們全都是發自真心的。同時也是他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
而台上的菩薩聞言後只是淡淡一笑,轉而便在眾目睽睽之下突然從一身女裝打扮的菩薩變成了一個面容豐頤,眉點朱砂,雙目低垂。胡須三綹的男子形象。
此時的菩薩身著寬松交領襦衫,發髻高束,整體姿態挺拔如松,卻又帶著柔和的弧度,既有王者的尊貴,又有禪者的空靈。胸前掛一串青金石佛珠,左手持淨瓶,右手結無畏印,腕間纏繞的絲絛末端綴著小巧銅鈴,舉手抬足時還會發出清音裊裊。
除了身後的功德寶輪依舊未變外,整個人仿佛像是徹底換了個人似得。
如此匪夷所思的一幕,直接把劉崇父子給嚇尿了。
“男的?怎麼是男的?”劉煜喃喃自語道。
此言一出。當即就有無數雙仇恨的目光朝他掃來,劉崇見狀當即一巴掌甩了過去,然後揪著他的頭發就把按到地上跪下。
被打醒後的劉煜這才反應過來觀音菩薩以“三十三應身”示現不同形象,其中男相觀音常以莊嚴而慈悲的男性形象出現。更何況菩薩本就是男生女相。以男相示人那是再正常不過了。
想到此處劉煜暗罵自己一聲該死,要不是他老子反應快他被人當場打死都是活該。
那些信徒見劉煜已經跪下也就把心思又重新放回到了菩薩身上,畢竟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事情能比得到菩薩的親自解惑來的更為重要。
場面頓時為之一靜,落針可聞。
只見蓮花台上的男相菩薩佛口輕啟道︰“世尊曾言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金剛經?這不是金剛經里面的內容嗎?”大報恩寺的僧人也不全都是吃白飯的。自然有人一下就听出這是金剛經中的內容。可金剛經里面的內容和剛才那個問題有什麼關系?
有此疑惑的不止和尚,就連前來听法的百姓也是一頭霧水,這金剛經在佛門中可謂是開門讀物了。崇佛之人不說人人會背吧。但至少每人看過的次數都不下數十次。
但菩薩既然在這個時候搬出金剛經自然有他的道理,我等凡人只需靜听教誨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