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兒!!!”
剎那間,劉煜發出一聲撕心裂肺的嚎叫,那聲音不似人聲,倒像是一頭困獸瀕死前的悲鳴。
眼見自己最疼愛的兒子慘死在自己眼前,一股莫大的悲傷使得劉煜竟開始不要命般的用頭撞擊起囚車欄桿。
幸運的是,他並沒有悲傷多久,因為孫二刀很快便又抖了一下手腕。
下一秒,劉煜便也步了劉宗仁的後塵,同樣瞪大了雙眼,栽倒在囚車之中。
至此,這世上便再也沒了劉煜、劉宗仁父子二人。
有不少百姓看到囚車中的景象,都紛紛意識到了什麼,然而,他們見其余人還在扔著手中的爛菜葉,那他們就沒管那麼多,繼續扔了起來。
......
一個時辰後,唐直帶著刑部一行人以及劉煜父子二人的尸體,在承天殿外受了劉契的接見。
在劉契得知他兄劉煜已死之時,他只是一言不發地來到劉煜的尸體前,打量了良久。
隨後,他才看向唐直,開口問道︰
“唐愛卿,朕只是命你搜查瓊王府,為何會弄成這樣?”
早已準備好說辭的唐直聞言,立馬便將今日之事,一五一十地對劉契說了出來。
只不過,他將黃昊發現了花的異樣,改成了是他在王府花園里直接發現的。
這樣說的話,就可以將黃昊摘了出去。
至于黃昊的府兵與瓊王府的府兵對抗,那就是他唐直擔心瓊王會在罪名坐實後,生出反抗之舉,便自作主張,向承天皇子借了兵。
當然,這種說法肯定會有不少漏洞,比如唐直為何會向黃昊借兵,唐直又是怎麼知道,黃昊的府兵能夠對抗瓊王府的府兵?
還有,唐直發現花的異樣後,為何不向劉契稟告?
雖然,這種說法疑點頗多,但這是唐直與黃昊商量過的,黃昊是能保證沒有問題的,因為他們要騙的人,是黃昊的父皇。
黃昊相信,他父皇聰慧過人,肯定能猜到這是他干的,在听了這個說法之後,也肯定不會多說什麼。
果然,在听唐直說完後,劉契只是呆呆地看著劉煜的臉,喃喃道︰
“皇兄,當年你說不願被政事叨擾,執意要做閑散王爺,沒想到到頭來,竟被自己的兒子......害了性命。”
說著,劉契的眼神突然變得凌厲,看向一旁劉宗仁的尸體,怒不可遏地吼道︰
“來人啊!將這畜牲丟出去喂狗!”
唐直听到劉契這話,忙瞪大了雙眼,滿臉的不可置信。
他身居朝堂多年,與陛下打了無數交道,什麼時候听陛下說過這等粗鄙之言?
很快,便有侍衛听令,將劉宗仁的尸體,拖了下去。
劉契見狀,這才稍稍平復了一下心情,隨後面色又變得柔和,看著劉煜的尸體,繼續說道︰
“皇兄你放心,朕定會以親王之禮厚葬于你,追封謚號,讓後世皆知你一生磊落。”
唐直一听陛下竟然要追封劉煜,心頭頓時一顫,慌忙叩首道︰
“陛下!劉煜父子乃同謀,怎可......”
唐直話還沒說完,就被劉契抬手打斷了。
“唐愛卿不必多言,朕的皇兄朕自己知道。他之志向,不在天下。”
“如果劉宗仁不是他的愛子,他也必不會對劉宗仁的謀逆之舉,選擇視而不見。”
說到這,劉契頓了片刻,話鋒一轉,又說道︰
“想必旭兒對此也不會有什麼意見,他應該不會跟一個死人計較。”
聞言,唐直頓時就被劉契最後這句話,驚出一身冷汗。
他不禁心想,這句話陛下為何要對他說?莫非自己投靠大殿下的事情,已經暴露了?
見唐直不再開口反對,劉契突然伸手輕輕闔上劉煜圓睜的雙目。
他指尖微微發顫,垂落的袖口也不由得掃過劉煜的尸身。
“對了,唐愛卿,瓊王府上下,你是如何安置的?”
聞言,唐直立馬垂首答道︰
“回陛下,臣已將瓊王府上下暫押刑部,待審訊後......”
听到這,劉契突然抬手打斷,眼神也變得異常冰冷。
“不必審了!瓊王府既已出劉宗仁這謀逆之徒,滿府上下,難辭其咎。”
“明日便將府中老幼盡數發配邊疆,女眷充入教坊司,也算朕念及兄弟情分,留他們一條活路。”
說完,劉契看也不看劉煜一眼,轉身就走,似乎剛剛眷戀他兄的人,根本就不是他似的。
唐直見狀,立馬對著劉契的背影,高喊了一聲︰
“老臣領旨。”
......
幾日過後,劉宗仁販賣良家婦女以及意圖謀逆之舉,正式被官府發文通報。
通報稱,經刑部徹查,瓊王世子劉宗仁罔顧人倫,威逼利誘地方官員,豢養爪牙于市井劫掠良家婦女,此為罪一。
殺害刑部郎中吳錦城,此為罪二。
公然于街上宣揚謀逆之言,此為罪三。
數罪並罰之下,當判凌遲處死。然在押送途中,罪人與其父劉煜,皆已被群情激憤的百姓誤傷致死,便不再追究。
而其父瓊王劉煜雖未涉謀逆,然教子無方,縱容姑息,亦難辭其咎。
陛下念及手足之情,朝廷特賜厚葬,追封其為“逍遙王”,以彰哀矜之意。
至于瓊王府上下,男丁發配三千里戍邊,女眷充入教坊司,府邸拆毀,田產充公。
凡與劉宗仁往來者,皆需限期至府衙報備,若有隱瞞,嚴懲不貸。
文末還有嚴正警告︰
“凡有敢效劉宗仁之徒,妄圖擾亂朝綱、殘害百姓者,定斬不赦!望天下臣民引以為戒,共護太平盛世。”
通報一經張貼,京城百姓皆在街頭巷尾議論紛紛。
然而,他們說來說去,最後的話題也難免說到黃昊的身上。
當他們知曉事情的真相後,他們便意識到,承天皇子為了替百姓討回公道,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而他們呢?當初竟然還听信了假仁假義的“宗仁世子”的話,以為承天皇子才是那無惡不作之徒。
至此,那些曾經黑過承天皇子的百姓,皆是由黑轉粉,開始自發地宣揚起承天皇子的威名。
自此以後,承天皇子的賢德之名,便開始以京城為起點,不斷地向四方各地輻射。
而承天皇子智斗畜牲世子的這個故事,在未來也成了說書人的傳統話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