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七年
八月十六,驍騎校尉葉浩雲被擢升為廬州刺史。
至于前廬州刺史秦友良,因犯下殺良冒功、貪贓枉法、結黨營私、行賄受賄等令人發指的罪行,被鐵鏈鎖身,押解回玉京,依律處斬。
這一日,玉京城的街頭巷尾熱鬧非凡,百姓們紛紛涌上街頭,翹首以盼。
當看到曾經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的秦友良,如今狼狽不堪地被鎖在囚車里,人群中爆發出陣陣歡呼與喝彩,無不拍手稱快,拿出菜葉子、臭雞蛋砸過去,仿佛和秦友良有深仇大恨。
葉浩雲領旨後,片刻不敢耽擱,即刻啟程前往廬州赴任。
廬州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乃軍事要沖,且民生凋敝,亟待整頓。
一路上,他與隨行謀士們日夜商議施政方略,從軍事防御到民生改善,每一個細節都反復斟酌。
他暗暗發誓,定要讓廬州煥然一新,干出一番事業,不辜負師尊的信任與栽培。
八月末,利州突發地震,房屋倒塌無數,百姓們流離失所,哀鴻遍野,楊休趁此天災,領兵進犯利州,征南將軍高松濤臨危受命,率征南軍火速前往討伐。
高松濤,當世武聖,威名如雷貫耳,令敵軍聞風喪膽。
他精心部署戰略,率軍與楊休的叛軍在利州邊界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
戰場上,喊殺聲震耳欲聾,仿佛要將天地都撕裂,刀光劍影閃爍不定,如流星般劃過夜空;鮮血四濺,染紅了大地。
高松濤身披重甲,手持長劍,在陣中指揮若定,穩穩地掌控著戰局。
魏軍將士們甲冑精良,更有火器相助,士氣高昂,奮勇殺敵,喊殺聲、爆炸聲此起彼伏。
楊休所率之軍也絕非等閑之輩,皆是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師,熟悉地形,佔據地利,且士氣正盛,雙方激戰數日,魏軍雖奮勇沖殺,但終究未能取得大勝,死傷無數,局勢逐漸對魏軍不利,高松濤無奈之下,只好下令退守。
回到營帳,高松濤面色凝重,眉頭緊鎖,此次失利,士氣必然受到嚴重挫傷,若不能迅速扭轉戰局,後果將不堪設想。
他立刻召集眾將商議對策,謀士馮淵上前一步,抱拳說道︰“將軍,楊休雖一時得勢,但叛軍已是強弩之末,我們可派人暗中聯絡其部將,策反他們,同時加強防御,等待時機成熟,再一舉出擊。”
高松濤微微點頭,覺得此計可行,便吩咐眾人依計行事。
就在高松濤積極謀劃之時,曹豹領軍襲擊益州重鎮,逼迫楊休回師救援,在虎狼谷設下埋伏。
不久,楊休果然上鉤,率軍經過此地。
曹豹一聲令下,伏兵四起,火炮轟鳴,萬箭齊發,楊休的叛軍頓時大亂,死傷無數,紛紛潰逃。
曹豹趁勢率軍追擊,在虎狼谷生擒了楊休,一戰成名,震驚西南。
楊休被押解進京,玉京城一片歡騰,曹鯤大喜過望,嘉獎曹豹,犒賞三軍,下令將楊休囚禁于天牢之中。
楊休之子楊光義,在得知父親被擒後,心急如焚,馬不停蹄的接任大司空之位,接管了三軍兵馬,在南林城領兵坐鎮。
南林城是楊家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打造的重鎮,城高池深,防守嚴密,楊光義在此聚兵八十余萬,兵鋒甚銳,自恃兵力雄厚,不把魏軍放在眼中。
高松濤得知楊光義生性自大,便決定采用圍而不攻,誘敵深入的戰法,消耗敵軍糧草,引誘敵軍出城野戰。
他在南林城外深溝高壘,多扎營寨,與叛軍相持了四十余日。
今年,益州大旱,糧草供應不濟,楊光義的糧草逐漸消耗殆盡,士氣也日益低落,多有將士思鄉心切。
這一日,高松濤召集諸將軍,目光如炬,殺氣騰騰道︰“諸位,如今叛軍糧草將盡,士氣已衰,正是我們出擊的好時機。吾當取之!”
眾將聞言,士氣大振,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
次日清晨,楚俊義率領魏軍在南林城北擺開陣勢,派出大嗓門的士卒到南林城辱罵楊光義,從上到下,罵了楊光義祖宗十八代。
楊光義得知後,氣的暴跳如雷,立刻派大將張寶率軍出戰。
張寶乃楊光義麾下猛將,武藝高強,勇猛無比,率領楊家軍如猛虎下山般猛攻地震,手持大刀,左沖右突,悍勇無比,所到之處,魏軍紛紛後退。
楚俊義佯裝不敵張寶,領兵敗逃,張寶興奮不已,率軍窮追不舍,一直追了二十多里地,繳獲輜重無數。
就在此時,高松濤親率大軍從側翼殺出,他身先士卒,手持長劍,沖入敵陣,魏軍將士見將軍親自出戰,士氣大振,紛紛奮勇殺敵。
高松濤仗著武藝高強,率領數千驍騎,在敵陣中縱橫馳騁,所到之處,劍光如海,殺敵無數,叛軍驚恐失色,膽顫心懼,紛紛潰逃。
張寶見狀,大驚失色,試圖組織楊家軍反擊,但此時將士已經亂作一團,根本無法聚攏,高松濤縱馬而來,一劍斬殺張寶,楊家軍大潰,被斬首數萬級,降者不可勝計。
楊光義得知後,心中大懼,雙腿發軟,差點癱倒在地,連忙下令閉城自守,企圖憑借城池的堅固防守,等待轉機。
可惜,高松濤根本不給他喘息之機,趁著士氣正盛,大舉進軍,將南林城四面合圍,神機營以火炮日夜不停的轟炸,打的楊家軍心驚膽寒,夜不能寐。
城內,援軍遲遲不到,楊光義急的轉圈,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
謀士陸機上前道︰“主公,如今魏軍圍城,我軍糧草已盡,士氣全無,朝廷對我等不管不顧,勢必是有小人作祟,恐怕援軍不會來了。”
“照此下去,我軍孤立無援,久守必敗,若是不投降,恐城破之日,我等皆無葬身之地啊。”
楊光義長嘆一聲,眼中滿是絕望︰“吾本欲光復大乾社稷,奈何天不助我!罷了,罷了,既然乾帝不顧我等死活,我等也不必為這個昏君殉葬,明日便出城請降!”
次日清晨,楊光義打開城門,率領殘部出城請降。
高松濤端坐在馬上,看著手捧印信的楊光義,心中感慨萬千。
他收下了楊光義的印信,收編了楊家軍精兵三十萬余人。
隨後,高松濤派人向皇帝報捷。
曹鯤得到捷報,龍顏大悅,對高松濤大加贊賞,擢升為雲麾將軍、益州都督,進爵開國縣侯,征南軍諸將皆得賞賜。
反觀益州的隆武帝姬桂,得知楊光義率楊家軍投降魏廷,驚恐失色,一腳踹翻了桌案,破口大罵︰“楊光義這個小人!不忠不孝!賣國奸臣!愧為人子。”
罵完之後,姬桂癱坐在龍椅上,心中一片恐懼和迷茫。
他能坐上皇位,依靠的就是楊家和歐陽世家,如今楊光義投降魏廷,還帶走了楊家軍,無異于斷了他的一條手臂。
想到自己的艱難處境,姬桂心亂如麻,寢食難安,隆武朝廷更是人心惶惶,大臣們議論紛紛,不知所措。
歐陽世家內部已經出現放棄姬桂,歸順大魏的聲音,益州世家大族更是飽受戰爭之苦,錢糧耗盡,子弟凋零,再打下去怕是會家破人亡,亡族滅種了。
眼見連楊光義這個大司空都投降了大魏,他們恨不得長出一對翅膀,飛到大魏玉京投降,以換取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