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等到第二天登報,修鐵路的消息就傳遍了巴中。
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喜氣洋洋的 充滿期待,那部分比較固執的老百姓雖然沒有很興奮,但也沒有明顯得不開心。
他們就是不夠自信,但如果有東西推著他們向前,他們也不會很抗拒。
這就是我國一部分老百姓的真實寫照。
大年三十上午,市政府舉行頒獎儀式,表彰取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科研工作者。
金國藩教授,潘際鑾教授,還有一名副教授。
今年只有三人獲得科技進步獎。
看著三人發自肺腑的笑容和一長串獎勵,下面的參會人員又敬佩又羨慕。
李豐看到下面眾人的反應,心中有了一些想法。
是不是可以多設一些獎項,含金量沒有科技進步獎高,但也能激勵科研人員銳意創新。
另外,評審委員會也得正式確定下來了。
今年的評選是由市委常委負責的,但他們終究不是專業人員。
今年是這三位的科研成果斷層領先,自然不會有爭議,可以後要是難分伯仲的情況,他們可就容易鬧出笑話了。
所以,專業的事還是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李豐覺得,讓巴中學院副教授以上的老師來評選就很合理。
他們原來是青華大學的老師,眼界和知識面自然沒得說。
就算是他們不熟知的領域也能了解個大概,或者能聯系到相關領域的權威。
這有助于評選的公正。
另外,李豐還準備從巴中本地的高學歷科研人才里選幾個代表。
評委會不能一家獨大嘛!
不過現在巴中暫時還沒合適的人選,就算是為了平衡也要確保選出來的人至少水平要在線。
不然也不能服眾。
散會後,李豐把自己的打算告訴齊永平,齊永平笑著點點頭。
“等開春我就著手這件事。”
中午十二點,市委正式放假。
所有干部都喜氣洋洋地往門外走。
“書記,新年快樂!”
“新年快樂!”李豐一一笑著回應。
找到自己的自行車,興沖沖地往家趕去。
這是他來巴中四年過得最有盼頭的一個春節。
過年期間,巴中的老百姓還在討論修鐵路的事情。
連還在上小學的小孩都要像模像樣地說上幾句。
春節一晃而過,正月初七,整個巴中又重新活絡過來。
李豐來到市委,第一件事就是召開全市工作會議。
會議內容就一個,如何修鐵路,如何修好鐵路。
“今年是1974年,是我們巴中至關重要的一年,關乎巴中的生死存亡,興衰命運,希望大家都打起精神來,干好自己的工作,恪盡職守!”李豐朗聲道。
“是!”下面的干部齊聲應和。
李豐面露滿意,打開手中的文件。
“今天要討論的第一件事就是,巴中鐵路要修多久!”
“我的答案是,三年!”
“1974年開始動工,1976年底必須通車。”
“注意,我說的是通車,不是完工!”李豐凝聲道。
下面的干部听到這個時間議論紛紛。
“書記,我們巴中沒有修鐵路的經驗,這麼短的時間,難度太大了!”
“是啊,書記,我們不急于這一時吧!現在估計全國就我們巴中在正兒八經搞發展。”
………………
干部們發表著自己的意見,李豐聞言面露難色,深吸一口氣後凝聲道。
“三年,是我們常委會定下的,也是我定下的,必須在三年內通車,至于為什麼,我只想問一句,你們相信我嗎?”李豐鄭重地掃視著下面的干部。
干部們面色微變,一些干部沉思了幾秒鐘猛然一驚,驚喜地望著李豐。
他們都知道李書記背景不小,難不成是李書記有什麼內部消息?
“好!三年,我們這三年就是拼了命,也要把鐵路修通!”交通局局長言之鑿鑿。
其他干部紛紛附和,只有一些意識不強的干部還滿臉疑惑。
怎麼突然就同意了?難不成是因為李書記的威信?但李書記不是一直強調民主嗎?
一些干部還梗著脖子想提意見,卻被身旁的干部拉住。
“別說話,散會再跟你解釋。”
建設時間正式定下,齊永平接著主持會議。
“下一項決議就是工人的問題,巴中到昭化之間多大山河流,根據目前初步估算,要在工期內順利完工,至少需要二十萬工人同時施工,所以,如何調度工人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我們市委簡單討論了一下,決定巴州區和南江縣一組,通江縣和平昌縣為一組,兩組輪流施工,每次施工為期半年。”
“每個區縣每期抽調十萬名青壯年修鐵路,政府負責接送。”
下面的民政局局長聞言舉手站了起來。
“市長,但這各區縣的人口總數不一致啊!這樣做會不會有失公允。”
齊永平淡然一笑。
“我們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是人口最多的巴州區搭配人口最少的南江縣。”
“不過這還不足以抹平人口數量差距,所以,我們決定調整區縣公社行政區劃,盡量在合理的範圍內縮小差距。”
“這件事市委會馬上成立專案小組,盡快完成調整。”
民政局長聞言笑了笑。
“我沒問題了,齊市長。”
李豐微微點頭,看向旁邊的農業局局長。
“農業局有什麼想說的嗎?”
“抽調二十萬百姓去修鐵路,你們今年的生產任務還能完成嗎?”
農業局長眉頭緊皺,思索了片刻咬牙沉聲道。
“能!”
巴中現在共有兩百六十萬人口,二十到四十歲的青壯年也就不到五十萬。
抽調走二十萬青壯年,對巴中的農業影響很大,許多重活累活都要分給年紀大一些的百姓了。
幸好,近幾年巴中農機廠生產了很多農用機械,現在巴中每個生產隊都有接近十台農用機械。
每個生產隊都有一台耕地機和拖拉機。
農村主要的重活就是挖地耕地和背東西,二十萬人分到巴中一半生產隊上差不多就是每個生產隊出五十人。
這個年代老百姓都在家務農,但一個生產隊出五十人也是極限了。
機器差不多能頂二三十個人,剩下的活就只能咬牙干了。
“好,那就這樣定了。”李豐凝聲道。
鐵路要修,農業也決不能放棄,因為修鐵路的工人也要吃糧食。
而且修鐵路全是重活累活,伙食必須要好,所以農業也不能放棄。
一旦開工,修鐵路的工人飯菜管夠,還得供應大量肉食。
“另外,修鐵路期間,除罐頭廠以外,巴中養殖的牲畜,生產的肉食品一律不得外銷,全部支援鐵路工人。”
農業局長沉重地點點頭。
…………………
“書記,那百姓們的工錢怎麼算?”
“我們市委的意見是,不給百姓開工錢,但會拿出巴中鐵路部分收益給百姓分紅。”
“當然,如果有百姓不要分紅要工錢的,那就給他們工錢,鐵路上比較苦,所以一個月基礎工資15塊,獎金補貼另算。”
十五塊的工資在外面不算多,但也不算很少。
巴中現在沒錢,只能開得起這麼多工錢,而且,巴中去年人均gdp才五十多塊呢,一個月十五塊工資在巴中已經很高了。
…………………
會議一直開到晚上七點才結束。
一切都拍板定論,任務也都分配好,只等線路規劃完成開始動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