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看到後面,發現甚至還定了日子。
一看到皇後定下的日子,太子都懷疑自己眼花了。
“這個日子,是皇叔的大喜之日。”太子緩緩說。
皇後點頭。
“對,你的親事不能太拖了,而離得最近的最好的日子,就是你皇叔挑選的這個。”
皇後說到這里,流露出一點淡淡的不悅。
“你說你皇叔也真是的,他不是一直最疼你最護著你嗎?為什麼他自己都要娶妃了,卻不管你?”
“而且,這最好的日子他都給自己挑了,你怎麼辦?你是一國儲君,你娶太子妃的日子,不能輕于其他人,他饒是晉王,也不能超過你去。”
皇後其實覺得,晉王如果真的把太子放在心上,這最好的一個吉日,是需要讓給太子的。
晉王可以用下一個吉日。
而且,最好是由太子先娶太子妃,因為這是大事。需要晉王很用心去幫著大辦的,他自己大婚放在前面,心思就全放在自己王妃那邊了,怎麼都會忽略太子。
這怎麼能行?
明明,晉王以前是答應過她,會好好照顧太子的。
皇後覺得晉王有點說話不算話了。
“這是皇叔的大喜之日,您還要讓兒臣在那天娶太子妃?”
太子難以置信地看著她。
“你皇叔的日子已經改不了了,但是我是這麼想的,你們叔佷感情向來很好,共用一個吉日是可以的,而且你皇叔大婚,必然是事事都會準備得充足,正好就讓他多準備一份。”
“有你皇叔準備的一份,再由宮里禮部那邊準備一部分,你的婚禮便不會差,一定能夠辦得風風光光。”
皇後也主要是覺得,小皇孫都有了,太子這邊要是再拖下去,又不知道得落後周令多少。
所以她也不知道為什麼一下子緊迫感就上來了。
後面一個吉日還要多等兩三個月,她覺得她等不了。
二皇子很快也要和裘雲真大婚,要是裘雲真也很快就生下皇孫,那周則怎麼趕都趕不上。
前面這個小皇孫是陸昭雲生的,生母地位太低,還不用太當回事。
但是裘雲真可是正兒八經大將軍的女兒,她也將是皇子正妃。她生下來的孩子,那就是很正經的皇孫了。
周則不能再拖。
追不上陸昭雲那個,總得趕上裘雲真這邊的。
最近的吉日,只有晉王選中的這個了,那能有什麼辦法。
皇後是覺得,只要跟晉王好好商量,以他對周則的愛護,不會反對的。
再說,對晉王也沒有損失啊。
晉王自能娶他的王妃,東宮這邊也自可以迎進他們的太子妃,又不沖突。
太子緊捏著那兩封信,又看了看那兩張畫像,一時間心冷得像寒冬的雪。
“就算日子沒問題。”太子很是平靜地問,“這韓素心,母後覺得她堪當太子妃嗎?”
他是知道韓素心的。
畢竟是他舅母最喜歡的佷女,以前他去舅舅家時,舅母就沒少趕緊把韓素心叫上,明顯就想讓他們培養感情。
但是,若是能培養得起來,他也不會等到這個時候了。
他舅母家,門庭本來就不高。
韓素心的爹本來算是六品官,但是前幾年出了意外,腿砸斷了,現在有點跛,就辭了官。
韓素心的大哥,是京郊大營一個小參將,而且沒少惹事,三天兩頭就打架,都得找他舅舅幫著擺平。
韓素心也被他舅母幫著寵成了天真無知的性子,雖說算是會彈琴會女紅,但這些對他這個太子能有什麼用?
這樣的一家人,要是普通人說親,也許沒問題。
但他是太子。
誰都知道皇上現在寵愛周令,他的地位本來就有些危險,他處境有多難,朝堂上應該無人不知。
但他母後這是怎麼想的?竟然給他挑了這麼一位太子妃。
太子覺得心在不斷地下墜,他渾身疲憊又寒冷,說話都失去了力氣。
“阿則,雖然韓家現在門楣是低了,但這不是有你舅舅幫襯著嗎?你都是太子了,以後你要提拔韓家,誰還能說什麼?”
皇後勸著他,“再說,你父皇為什麼一直不替你選太子妃?不就是怕你有一門厲害的岳家嗎?你要是挑門楣高的,你父皇根本不會同意。”
“但如果你挑韓家,你父皇會同意的。他可能還會怕你反悔,趕緊同意了這一個吉日。”這也是皇後的打算。
“母後只想著讓兒臣盡快有太子妃,就不管這太子妃是不是兒臣所需要的了?”太子問。
“韓家可以提拔,我不是說了嗎?一切等成了親再說,而且韓家大兒子其實本事不錯的,你以後安排他多立軍功,他未必不能升到大將軍的位置上。這麼一來,二皇子有個當大將軍的岳父,而你有一個當大將軍的大舅哥,不差。”
呵。
呵呵。
太子垂眸,一時間失去了說話的力氣。
拿韓家那個只知道打架的小參將,跟肅北的裘大將軍相比?韓家那個配嗎?
而且,有這麼一家拖後腿的岳家,他能不能坐上那個位置還很難說。
“再說長寧。”
皇後又說,“長寧的母親多少還是能在太後面前說上話的,你父皇重孝道,也還是能听太後的話,長寧也是個嘴甜的孩子,你看她連淑妃和小六都能夠處得很好就知道了。”
“有長寧以後幫著你跟其他人打好交道,讓太後站到你這邊,你父皇說不定也會對你另眼相待。我以前曾經替你和長寧合過八字,你跟她是天作之合。”
太子震驚地看著她。
沒有想到她以前竟然還做過這些事。
他都忍不住笑了。
“母後,听您說了這些話,兒臣也相信了,您真的在用心操心著這件事。難為您,在佛殿幽居了這麼多年,現在還把這些事情都查清楚了。”
都知道那麼多事呢。
估計,環嬤嬤也沒少從香柔那邊打听外面的情況。
皇後輕嘆了一聲,面帶薄愁。
“阿則,母後是真的想幫你分憂了,以前都是母後的錯。”
“母後知道你見過秦家那位秦小姐。”皇後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