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末︰帶領農民起義

第1183章 張應昌授課下)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楚環河 本章︰第1183章 張應昌授課下)

    怎麼說呢,張應昌這就是典型的烏鴉落在豬身上看不到別人的黑,所以張應昌才如此痛心疾首的為衛所制崩壞感到難受。

    這要是衛所制沒有崩壞的話,按照國初衛所軍的戰斗力和動員能力,那這幫賊寇早八百年被官軍給剿的連渣子都不剩,那他張應昌也不至于淪落到做賊的地步。

    所以這張應昌痛恨衛所制被一幫蠹蟲給搞壞也有這麼一部分原因在里面。

    ...

    這調整了情緒之後,張應昌便開始繼續給大伙們講課。

    “在國初衛所尚未糜爛之時,除了特設的守御所之外,這屯田衛所中的常備守御兵力來源並非是固定的,而是由衛所中各千戶所、百戶所中的軍戶淪落充當守御兵力接受衛所軍官的操練。”

    “這各地的操練之法並不都是一樣的,但每名衛軍每年最少要接受三個月以上的操練。”

    “故而在國初之時,每個衛所能夠動員的並非只是那一千多的常備兵力,如有需要一個衛五千多衛軍全部都可以抽調出征!”

    王鐵他們一听張應昌講的這番話之後倒吸了一口涼氣!

    心想這難怪大明朝在開國之初把那不可一世的蒙古韃子給趕回了草原上去放羊!

    要知道大明朝可是有三百多個衛所,極限動員的話拉出一百多萬軍隊出來也不是什麼難題,這也怪不得國初之時動不動就是幾十萬大軍出塞征討蒙古韃子。

    以前大伙們听評書時的時候听到說那徐達、常遇春、藍玉還有永樂皇帝將兵百萬北征還以為是吹牛逼,現在一听張應昌這麼一說那也未必是假。

    听到這里王鐵他們都有些慶幸,慶幸這幸好是在崇禎朝造反,這要是擱洪武、永樂兩朝造反的話他們早就被滅了。

    ...

    說到這里的時候,那張應昌拿起了桌子上的戒尺指向黑板上的“營兵”說道︰“這營兵制並非是近幾朝才開始出現的,早在洪武朝甚至是之前就已經有了。”

    “在國初之時如遇征戰,朝廷便從這衛所中抽調衛軍為營兵,由勛貴武臣、衛所軍官擔任營兵將校領兵出征。”

    “等到仗打完了之後,營兵即行解散歸于衛所屯田操練將校則還于朝班。”

    “在此制度之下,營兵不會靡費國家之的糧餉,將校也不會擁兵自重以危社稷,如此一來那也算是兩全其美。”

    “太祖所定之制,可謂是千古以來所未有之良法。”

    “魏晉之世兵、隋唐之府兵、五代兩宋之募兵,皆不足與我太祖之衛軍相提並論也!”

    ...

    張應昌這番話一說完,那底下的軍官們就開始竊竊私語起來,不過從大伙們議論的內容來看,大伙們還是對張應昌吹噓的衛所制持否定態度的。

    因為這些軍官里面可有不少的軍戶,他們在衛所里過的什麼日子他們自己有切身的感受。

    而那王鐵也是想到了什麼,于是便舉手發言,只見那王鐵站起來看著張應昌說著說道︰“順之啊,那按你說的衛所兵這麼牛逼,我記得怎麼好像有個明朝皇帝叫韃子給抓了!”

    哈哈哈!~

    王鐵這話一出大伙們都哄堂大笑,那張應昌見大伙們在笑也沒有生氣,畢竟這王鐵說的也是事實,他也承認過衛所制崩壞了。

    于是這張應昌拿起戒尺指向了黑板上的一個人名“于謙”給大伙們說道。

    “諸位,這太祖之法雖然是良法,但也是要人推行的,衛所在永樂朝後期便已經開始崩壞,等到了正統朝之時已經完全大壞,衛軍至此已經是全員不堪大用!”

    “所以到了這正統朝的時候,常設的營兵制度也就應運而生了,而提到這常設的營兵制度那就不得不說這于謙于少保了。”

    “正統之變我英宗皇帝北狩瓦剌長驅直入進犯京師,于少保臨危受命驅逐瓦剌保我大明社稷漢家江山。”

    “于少保為了改變這衛軍不堪用的局面,所以就從這衛所中抽調精壯給糧給餉組成營兵常駐一方以備邊患,自此九邊各鎮內地省鎮相繼組建營兵並延續至今。”

    “這就是營兵制度的起源。”

    ...

    說完這些之後張應昌又喝了一口茶,然後拉起黑板擦將黑板上寫的字給擦掉,然後在這黑板上又寫了幾排字。

    分別是“鎮守某處總兵官”、“協守某處副總兵”、“分守某路參游守”,另外還在這些官名的右邊分兵對應的寫了幾排小字︰“標兵營”、“奇兵營”、“援兵營”、“游兵營”、“守備營”。

    同時在左邊還寫了“總督”、“巡撫”、“兵備道”這三個文職武官的官名。

    寫完這些之後張應昌拍了拍手中的粉筆灰,然後站在黑板前看著講台下的賊頭們說道︰“諸位對營級以下的編制可能比我還清楚,所以在下也就不多費口舌了。”

    下面的弟兄們一听張應昌這話臉上便有倨傲之色且頗為得意的樣子。

    大伙們心想這些軍隊的高級指揮體系他們確實不太了解,但是在軍隊基層理論方面,那他們就可以上去講,你張應昌到下面來好好的學著怎麼打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

    緊接著張應昌拿著戒尺指著那黑板上的一排文職武官說道︰“在我朝開國那會,並沒有這些文職武官,即使在于少報初設營兵之時,我朝也沒有建立起從總督到巡撫再到兵備道的這一套完整的文官掌兵制度。”

    “在那個時候還是由武將掌握兵權,即使有督撫之設,但那個時候的督撫僅僅是為武將提供後勤軍需保障以及監督武將,並沒有干涉武將的指揮權和管理權。”

    說到這里的時候張應昌心想,老子要是國初之時統領一鎮數萬兵馬的實權總兵,老子不把你們這幫賊寇的屎都給打出來!

    隨後這張應昌嘆了口氣說道︰“也正是因為文官侵奪武將的兵權,這才導致了我朝著幾十年對外戰爭連連失利,以至于出現遼東丟失這種奇恥大辱!”

    “若是這大明朝廷當年能任一武將統領四路大軍出征薩爾滸,又怎麼可能吃個大敗仗將那韃子給養肥最後將遼東給丟了!”

    “可偏偏這大明朝廷為了遏制武將派了一個六十多歲快入土的文官楊鎬去擔此重任!”

    當張應昌說到這里的時候頗為的為其感到扼腕嘆息。

    但王鐵他們听著這張應昌的語氣好像是意有所指並非是對外,像是在為那些在剿賊過程中出岔子的文官總督巡撫感到懊惱。

    那潛在的意思好像是在說要是這剿賊的總督、巡撫是武將擔任的話,你們這幫賊還能蹦到今天!

    不過王鐵他們沒有證據,所以也就由著張應昌繼續說下去。

    這張應昌心中也確實是這麼想的,張應昌心想這破朝廷的用人政策簡直就是瞎胡鬧,要是讓他們武將掌握兵權,至于出現今天這種局面嗎?!

    ...

    張應昌感嘆一番後便接著說道︰“這今天的營兵制度想必諸位也是有所了解的,那在下也就不多說了,我給諸位說說這國初和這營兵常設之初的制度是怎麼樣的。”

    緊接著張應昌拿著戒尺指著黑板上的“總兵官”說道︰“這總兵官不是本朝才有的官名,在元代便已經有了。”

    “宋代稱此高階統兵官為某路或者某軍‘都統制’,唐代為某道行軍‘大總管’,漢代授予將軍號,這便是總兵官的前身。”

    “本朝洪武初年北伐中原,便是以中山王徐達為征虜總兵官,開平王常遇春為左副將,馮勝為右副將,湯和、鄧愈等開國功臣為裨將。”

    “當是時,總兵官領副將、副將領諸裨將,裨將領麾下校尉士卒,是故國初之時軍隊上下一心內外一體,使之猶如揮舞臂膀一般調度靈活。”

    “如此一來我大明開國之初才能建此千古未有之戰功!”

    說到這里,張營昌拿著戒尺指向了那“標兵營”一排名詞。

    “可這大明朝廷為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居然因噎廢食,學起了那羸弱不堪的宋朝,搞什麼以文制武的狗屁制度!”

    “以兵備道侵奪地方衛所對衛軍的管理權與地方協守副總兵的指揮權,這副將名為一協之主將,實則不過是兵備道的副手罷了。”

    “朝廷再又設巡撫侵奪各省都指揮使司與一鎮總兵官之權,使總兵官有名無實只能領這標營數千兵馬。”

    “再又于各鎮之上置文官總督統領各鎮,侵佔了原本屬于五軍都督府的征伐之權。”

    “如此一來掌握兵權的文官不懂軍事,而懂軍事的武將又不掌權,而武將又常常為這些打了敗仗的文官背鍋!”

    以至于出現這種有權無能,無權有責的局面,至此我朝兵政大壞!”

    大伙們听完張應昌講的這堂課也是受益匪淺,簡單的理清楚了明朝兩百年來軍事制度的變化。

    張應昌今天所講的東西雖然都是過去式了,但是卻很有借鑒價值,畢竟這些明軍踩過的雷,義軍肯定是不能再接著犯了。

    ...

    喜歡穿越明末︰帶領農民起義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末︰帶領農民起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明末︰帶領農民起義》,方便以後閱讀穿越明末︰帶領農民起義第1183章 張應昌授課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明末︰帶領農民起義第1183章 張應昌授課下)並對穿越明末︰帶領農民起義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