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漸深,趙家麟在書桌前鋪開一張空白宣紙,提筆蘸墨,將燕王的兵力部署、進軍路線逐一標注出來。燭火跳動間,他的目光落在“匈奴”二字上,眉頭不由得擰緊——燕王為了謀反竟不惜勾結外敵,一旦匈奴騎兵南下,西北邊境必然告急,屆時朝廷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必須盡快調兵遣將,同時加強西北邊防。”趙家麟喃喃自語,在宣紙上圈出西北的幾個重鎮,又寫下“糧草籌備”“兵力調配”等關鍵詞。他深知,這場戰爭不僅關乎皇權穩固,更關乎百姓安危,容不得半點差錯。
次日清晨,天剛蒙蒙亮,趙家麟便起身前往皇宮。早朝之上,文武百官早已齊聚,氣氛凝重如鐵。皇帝坐在龍椅上,臉色陰沉,目光掃過眾臣︰“燕王勾結外敵,意圖謀反,諸位卿家有何應對之策?”
話音剛落,兵部尚書立刻出列︰“陛下,臣認為應即刻調派京城禁軍,前往濟南府、太原府等地布防,阻止叛軍南下。同時,傳旨西北各鎮總兵,加強邊防,嚴防匈奴入侵!”
“不可!”戶部侍郎立刻反駁,“京城禁軍是守護京城的最後屏障,若盡數調出,京城空虛,萬一其他藩王趁機作亂,後果不堪設想!”
眾臣頓時爭論起來,有的主張主動出擊,有的主張固守京城,還有的擔心糧草不足,無法支撐長期戰爭。趙家麟站在一旁,靜靜聆听,待眾人爭論稍歇,才上前一步︰“陛下,臣有一策。”
皇帝看向趙家麟,眼中閃過一絲期待︰“趙家麟,你但說無妨。”
“首先,調派三萬禁軍,由李將軍率領,前往濟南府布防,阻斷叛軍東路進軍路線;其次,調派兩萬兵馬,由王將軍率領,前往太原府,抵御叛軍西路兵馬;同時,傳旨西北總兵,讓其率領五萬兵馬,加強西北邊防,嚴防匈奴入侵。”趙家麟頓了頓,繼續說道,“至于京城防務,可從周邊州縣調派三萬兵馬駐守,再組織京城百姓組建民團,協助禁軍守衛京城,確保京城安全。”
“那糧草問題如何解決?”戶部尚書擔憂地問。
“臣早已做好準備。”趙家麟從容答道,“之前推行賦稅改革時,朝廷已儲備了足夠的糧草,可支撐半年之久。同時,臣已下令江南、中原等地,盡快調撥糧草運往前線,確保糧草供應充足。”
眾臣听後,紛紛點頭表示贊同。皇帝龍顏大悅︰“好!就按趙家麟的計策行事!李將軍、王將軍,你們即刻領兵出發,務必守住濟南府、太原府!西北總兵那邊,朕會親自傳旨!”
“臣遵旨!”李將軍、王將軍齊聲領命,躬身退下。
早朝結束後,趙家麟並未離開皇宮,而是跟隨皇帝前往御書房。皇帝坐在書桌前,看著趙家麟︰“趙家麟,此次平叛,朕打算讓你擔任監軍,前往前線督戰,你可有信心?”
趙家麟躬身行禮︰“臣願往!定不負陛下信任,協助將領們平定叛亂,早日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
“好!”皇帝點了點頭,從抽屜里取出一枚兵符,遞給趙家麟,“此乃監軍兵符,你持此符,可調動前線所有兵馬。若有將領不听調遣,你可先斬後奏!”
趙家麟接過兵符,入手沉甸甸的,這枚兵符不僅代表著皇帝的信任,更代表著千斤重擔。他鄭重地將兵符收好︰“臣定當竭盡全力,早日平定叛亂!”
離開皇宮後,趙家麟立刻前往軍營,與李將軍、王將軍商議出兵事宜。李將軍、王將軍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將,經驗豐富,很快便制定好了出兵計劃。次日清晨,三萬禁軍在李將軍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地向濟南府進發;王將軍也率領兩萬兵馬,前往太原府。趙家麟則留在京城,處理糧草調配、兵力部署等後續事宜,待一切安排妥當後,再前往前線督戰。
然而,事情並未如預想中那般順利。幾天後,前線傳來急報——燕王得知朝廷調兵布防的消息後,提前出兵,率領五萬兵馬,猛攻濟南府。李將軍率領的三萬禁軍雖然奮力抵抗,但叛軍兵力強盛,濟南府形勢危急。
趙家麟得知消息後,心中一緊,立刻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濟南府是叛軍東路進軍的關鍵之地,一旦失守,叛軍將長驅直入,威脅京城安全。”趙家麟沉聲道,“臣請求即刻前往濟南府督戰,協助李將軍擊退叛軍!”
“不可!”丞相連忙阻止,“你是監軍,負責統籌全局,若你離開京城,前線糧草調配、兵力部署等事宜無人主持,恐生變故!”
“丞相所言極是。”沈文也上前說道,“不如讓臣前往濟南府督戰,你留在京城,主持大局。”
趙家麟沉思片刻,點了點頭︰“也好。沈兄,你前往濟南府後,務必協助李將軍守住濟南府。若遇到困難,隨時傳信給我,我會立刻調兵支援。”
“你放心!”沈文鄭重地說,“我定會守住濟南府,不讓叛軍前進一步!”
沈文出發後,趙家麟更加忙碌。他一邊密切關注前線戰況,一邊調配糧草、兵馬,支援前線。同時,他還派人前往其他藩王屬地,安撫藩王情緒,防止他們加入燕王的叛軍。
幾天後,濟南府傳來好消息——沈文抵達濟南府後,與李將軍商議,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假裝兵力不足,引誘叛軍攻城,然後趁叛軍疲憊之際,派出精銳騎兵從側翼突襲,大敗叛軍。燕王率領殘部撤退,濟南府之圍解除。
趙家麟得知消息後,心中大喜,立刻上書皇帝,為沈文、李將軍請功。皇帝龍顏大悅,下旨賞賜沈文、李將軍黃金百兩、綢緞千匹,同時下令嘉獎濟南府的守軍。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濟南府之圍解除的同時,西北邊境傳來急報——匈奴部落撕毀盟約,率領三萬騎兵南下,攻打西北重鎮涼州城。涼州城守兵不足一萬,形勢危急,請求朝廷立刻派兵支援。
趙家麟心中一凜,匈奴果然趁機入侵!他立刻前往皇宮,向皇帝稟報西北的情況。皇帝臉色凝重︰“西北乃國家邊防重地,絕不能失守!趙家麟,你即刻調派五萬兵馬,前往西北支援涼州城!”
“臣遵旨!”趙家麟躬身領命,心中卻有些猶豫——如今前線正在與燕王的叛軍作戰,兵力本就緊張,若再調派五萬兵馬前往西北,前線兵力將更加空虛,萬一燕王再次出兵,後果不堪設想。
皇帝看出了趙家麟的顧慮,嘆了口氣說︰“朕也知道前線兵力緊張,但西北邊防同樣重要。匈奴騎兵驍勇善戰,若不盡快擊退,恐會威脅中原腹地。你放心,朕會從京城周邊州縣再調派三萬兵馬,支援前線,確保前線兵力充足。”
“陛下英明!”趙家麟心中的顧慮頓時消散,躬身行禮後,立刻前往兵部,調派兵馬前往西北。
兵馬調派完畢後,趙家麟心中依舊不安。他深知匈奴騎兵的戰斗力,西北的五萬兵馬雖然不少,但要擊退三萬匈奴騎兵,恐怕並非易事。他想起了在西北認識的將領李虎,李虎熟悉西北地形,作戰勇猛,若能讓他率領兵馬抵御匈奴,定能事半功倍。
想到這里,趙家麟立刻上書皇帝,請求任命李虎為西北兵馬副總管,協助西北總兵抵御匈奴。皇帝同意了趙家麟的請求,下旨任命李虎為西北兵馬副總管,即刻前往西北支援。
李虎接到聖旨後,不敢耽擱,立刻率領五千精銳騎兵,日夜兼程前往西北。抵達涼州城後,李虎與西北總兵商議,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他們利用西北的地形優勢,在匈奴騎兵必經之路設下埋伏,同時派出少量兵馬引誘匈奴騎兵進入埋伏圈。
匈奴騎兵果然中計,進入埋伏圈後,李虎一聲令下,伏兵四起,弓箭如雨般落下。匈奴騎兵大亂,四處逃竄。李虎率領精銳騎兵趁機追擊,大敗匈奴騎兵,斬殺匈奴士兵一萬余人,俘虜匈奴將領數人。匈奴殘部倉皇北逃,涼州城之圍解除。
西北邊境的危機解除後,趙家麟終于松了口氣。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平定燕王叛亂的戰事中。在他的統籌調度下,前線糧草充足,兵馬精良,將領們奮勇殺敵,叛軍節節敗退。
幾個月後,前線傳來決定性的消息——李將軍、王將軍率領兵馬,在邯鄲城與燕王的叛軍展開決戰。沈文作為監軍,協助兩位將軍制定作戰計劃。決戰中,李將軍率領騎兵從正面進攻,王將軍率領步兵從側翼包抄,沈文則率領精銳部隊突襲叛軍大營,燒毀叛軍糧草。叛軍腹背受敵,軍心大亂,紛紛潰散。燕王見大勢已去,想要拔劍自刎,卻被李將軍手下的士兵生擒。
燕王叛亂被平定的消息傳到京城後,舉國歡騰。皇帝龍顏大悅,下旨將燕王押解回京,依法處置。同時,皇帝還下旨嘉獎所有參與平叛的將領和士兵,趙家麟因統籌調度有功,被晉升為內閣大學士,沈文、李將軍、王將軍等人也都得到了相應的賞賜。
然而,趙家麟並沒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知道,燕王叛亂雖然被平定,但藩王勢力依舊存在,他們對皇權的威脅並沒有完全消除。同時,匈奴部落雖然被擊退,但他們並未受到重創,日後很可能再次南下侵擾。
這天,趙家麟正在內閣處理政務,突然接到皇帝的聖旨,讓他即刻前往御書房見駕。他心中疑惑,連忙整理好官服,前往御書房。
來到御書房,皇帝正坐在書桌前,看著一份奏折。看到趙家麟進來,皇帝放下奏折,笑著說︰“趙家麟,你來得正好。朕找你來,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與你商議。”
趙家麟躬身行禮︰“臣遵旨,請陛下吩咐。”
皇帝點了點頭,語氣嚴肅地說︰“燕王叛亂雖然被平定,但藩王勢力依舊是國家的隱患。朕打算削藩,收回藩王的兵權和屬地,將權力集中到朝廷手中。你認為此事可行嗎?”
趙家麟心中一震,削藩乃是大事,稍有不慎,很可能引發新的叛亂。他沉思片刻,說道︰“陛下,削藩之事關乎國家穩定,不可操之過急。藩王們經營屬地多年,勢力龐大,若強行削藩,很可能會引起他們的反抗,再次引發叛亂。臣認為,應先采取溫和的手段,逐步削弱藩王的勢力,比如限制藩王的兵權、收回藩王屬地內的賦稅征收權等。待藩王勢力逐漸削弱後,再進行全面削藩,這樣才能確保國家穩定。”
皇帝點了點頭,贊同道︰“你說得有道理。朕也是擔心強行削藩會引發叛亂,所以才找你商議。就按你的建議,先采取溫和的手段,逐步削弱藩王的勢力。此事就交給你負責,你可要多加用心。”
“臣遵旨!”趙家麟躬身行禮,心中深知,削藩之路必定充滿荊棘,但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他必須全力以赴。
離開御書房後,趙家麟回到內閣,開始制定削藩的具體計劃。他深知,藩王們不會輕易放棄權力,削藩過程中定會遇到重重阻力。但他也相信,只要自己秉持著儒家的仁愛之道,以國家利益為重,以百姓安危為重,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順利完成削藩大業,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堅實的基礎。
他的儒道之路,還在繼續,而削藩,將是他人生中又一個重要的挑戰。
趙家麟回到內閣時,窗外已飄起細密的雨絲,打在窗欞上發出淅淅瀝瀝的聲響。他將皇帝關于削藩的旨意仔細疊好,放在案頭,隨後鋪開一張宣紙,提筆蘸墨,開始梳理削藩的具體思路。首先要解決的,便是如何在不引發叛亂的前提下,收回藩王的兵權——這是削藩的核心,也是最容易激化矛盾的環節。
“大人,兵部送來的藩王兵權清單已經到了。”隨從將一疊厚厚的卷宗放在桌上,“上面詳細記錄了各藩王的兵力數量、駐地以及將領名單。”
趙家麟放下筆,拿起卷宗翻閱。大景共有七位藩王,除了被擒的燕王,其余六位藩王中,寧王、晉王的兵力最強,各有三萬余人,且駐地靠近中原腹地,對京城威脅最大;代王、肅王駐守北方邊境,兵力雖只有兩萬左右,卻掌握著邊境的部分防務,不可輕易調動;岷王、谷王駐守南方,兵力較弱,且與朝廷聯系相對緊密,態度較為溫和。
“看來削藩要分步驟進行。”趙家麟喃喃自語,在宣紙上寫下“先弱後強,先南後北”八個字。南方的岷王、谷王兵力弱、態度溫和,可作為削藩的突破口;北方的代王、肅王負責邊境防務,可暫時維持現狀,待中原藩王問題解決後再作處理;而寧王、晉王則是削藩的重點難點,需謹慎應對。
次日一早,趙家麟便帶著削藩計劃前往皇宮,向皇帝稟報。皇帝看後,連連點頭︰“你的計劃周全可行,就按你說的辦。不過,岷王、谷王雖然態度溫和,但也未必願意輕易交出兵權,你打算如何說服他們?”
“臣打算親自前往南方,面見岷王、谷王。”趙家麟躬身道,“臣會向他們說明削藩的必要性,以及朝廷對他們的優待政策——只要他們交出兵權,朝廷會保留他們的藩王爵位,給予豐厚的俸祿,還會為他們的子弟安排官職,確保他們日後的生活無憂。”
皇帝點了點頭︰“好!你親自前往,朕放心。你需要什麼支持,盡管開口。”
“臣只需陛下賜予一道聖旨,表明朝廷削藩的決心和優待政策即可。”趙家麟說道,“另外,臣請求讓沈文協助處理內閣事務,確保在臣離開期間,朝廷的日常政務能夠正常運轉。”
“準奏!”皇帝立刻下旨,任命沈文為內閣次輔,協助處理內閣事務,同時賜予趙家麟一道聖旨,授權他全權處理南方藩王的削藩事宜。
幾天後,趙家麟帶著聖旨和幾名隨從,踏上了前往南方的行程。經過半個多月的奔波,他們首先抵達了岷王的屬地——長沙府。
岷王得知趙家麟前來,親自率領官員在城門口迎接。岷王約莫四十歲,性格溫和,平日里喜好詩文,對政事並不熱衷。他見到趙家麟,連忙上前躬身行禮︰“趙大人遠道而來,辛苦了!本王已經備好了宴席,為大人接風洗塵。”
趙家麟笑著回禮︰“多謝岷王殿下。不過,臣此次前來,是為了削藩之事,宴席就不必了,我們還是先商議正事吧。”
岷王臉上的笑容微微一滯,隨即點了點頭︰“好,那我們就去王府議事。”
來到王府的議事廳,雙方落座後,趙家麟便取出皇帝的聖旨,宣讀起來。聖旨中詳細說明了削藩的必要性,以及朝廷對藩王的優待政策——交出兵權後,保留藩王爵位,每年賜予俸祿五千兩白銀,藩王子弟可入朝為官。
宣讀完畢後,趙家麟看向岷王,語氣誠懇地說︰“岷王殿下,如今藩王勢力過大,已對國家穩定造成威脅。削藩並非針對殿下,而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朝廷的優待政策,足以保障殿下和家人日後的生活無憂,還請殿下三思。”
岷王沉默片刻,嘆了口氣說︰“本王也知道,藩王勢力過大並非好事。這些年,本王看著燕王擁兵自重,欺壓百姓,心中也頗為不滿。只是,兵權乃是藩王的根本,一旦交出,日後恐怕會任人擺布。”
“殿下放心,朝廷向來言出必行。”趙家麟說道,“臣可以向殿下保證,只要殿下交出兵權,朝廷定會遵守承諾,絕不會虧待殿下。而且,殿下交出兵權後,不必再承擔鎮守屬地的責任,可以安心享受生活,潛心研究詩文,這豈不是更好?”
岷王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動容。他本就對政事不熱衷,若能卸下兵權,安心研究詩文,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他沉思片刻,終于點頭︰“好!本王相信趙大人,也相信朝廷。本王願意交出兵權,配合朝廷削藩。”
趙家麟心中大喜,連忙起身向岷王行禮︰“多謝殿下深明大義!殿下的決定,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國家的穩定和百姓的安寧。臣會立刻向陛下稟報殿下的決定,為殿下爭取更多的優待。”
解決了岷王的問題後,趙家麟馬不停蹄地前往谷王的屬地——荊州府。谷王性格謹慎,得知趙家麟前來,並未親自迎接,只是派了一名官員在城門口等候。
來到王府後,谷王坐在議事廳的主位上,神色冷淡地看著趙家麟︰“趙大人此次前來,也是為了削藩之事吧?”
“正是。”趙家麟不卑不亢地回答,“谷王殿下,如今藩王勢力過大,已對國家穩定造成威脅。朝廷推行削藩,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還請殿下配合。”
谷王冷笑一聲︰“配合?交出兵權後,本王與普通百姓有何區別?朝廷的優待政策,不過是安撫人心的手段罷了,本王豈能相信?”
“殿下此言差矣。”趙家麟從容答道,“朝廷的優待政策,並非安撫人心的手段,而是真心實意地為藩王著想。岷王殿下已經同意交出兵權,朝廷也已下旨,給予他豐厚的俸祿和優待。殿下若是不信,可以派人去長沙府打探,便知臣所言非虛。”
谷王眉頭微皺,他確實听說了岷王同意削藩的消息,但心中依舊疑慮重重。“就算朝廷會給予優待,可沒有了兵權,日後若是有人陷害本王,本王該如何自證清白?”
“殿下放心,朝廷會頒布法令,保障藩王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趙家麟說道,“而且,殿下交出兵權後,可前往京城居住,與其他藩王一同生活。京城乃是天子腳下,治安良好,殿下的安全更有保障。”
谷王沉默片刻,心中的疑慮漸漸消散。他知道,如今朝廷削藩的決心已定,若是執意反抗,恐怕會落得與燕王同樣的下場。而且,岷王已經同意削藩,自己若是堅持反抗,也難以抵擋朝廷的兵力。他嘆了口氣︰“好!本王也願意交出兵權,配合朝廷削藩。但本王有一個條件——朝廷必須保證,日後絕不會虧待本王和家人。”
“殿下放心,臣以人格擔保,朝廷定會遵守承諾!”趙家麟鄭重地說。
解決了岷王和谷王的問題後,趙家麟立刻向皇帝稟報。皇帝龍顏大悅,下旨表彰岷王和谷王深明大義,同時按照承諾,給予他們豐厚的俸祿和優待。
南方藩王的削藩工作順利完成,極大地鼓舞了朝廷官員的士氣。趙家麟回到京城後,立刻開始著手處理中原藩王的削藩事宜。中原的寧王和晉王兵力強盛,且態度強硬,削藩工作難度極大。
趙家麟首先派人前往寧王和晉王的屬地,傳達朝廷的削藩旨意,試探他們的態度。不出所料,寧王和晉王都明確表示拒絕削藩,還暗中加強了兵力部署,做好了反抗的準備。
“看來,只能采取強硬手段了。”趙家麟在內閣會議上說道,“寧王和晉王拒不配合削藩,還暗中準備反抗,若不盡快解決,恐會引發新的叛亂。臣建議,調派兵馬前往中原,對寧王和晉王形成威懾,迫使他們交出兵權。”
兵部尚書立刻表示贊同︰“趙大人所言極是!寧王和晉王兵力強盛,若不展示朝廷的武力,他們絕不會輕易屈服。臣建議,調派五萬兵馬,由李將軍率領,前往中原,同時傳旨給周邊州縣的官員,讓他們做好配合準備。”
沈文也說道︰“臣也贊同調派兵馬。不過,我們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若是寧王和晉王執意反抗,就只能出兵討伐了。”
趙家麟點了點頭︰“各位大人所言極是。我們既要展示朝廷的武力,也要做好出兵討伐的準備。同時,我們還要派人暗中聯絡寧王和晉王屬地的官員,爭取他們的支持,從內部瓦解寧王和晉王的勢力。”
會議結束後,朝廷立刻調派五萬兵馬,由李將軍率領,前往中原。同時,趙家麟派人暗中聯絡寧王和晉王屬地的官員,許以高官厚祿,爭取他們的支持。
李將軍率領兵馬抵達中原後,在寧王和晉王的屬地周邊駐扎下來,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寧王和晉王見狀,心中開始不安起來。他們雖然兵力強盛,但與朝廷的兵馬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而且屬地內的官員也開始動搖,不少人暗中與朝廷聯系,準備投靠朝廷。
就在這時,趙家麟親自前往中原,面見寧王和晉王。他在寧王的王府中,再次向寧王闡明削藩的必要性和朝廷的優待政策,同時也明確表示,若是寧王執意反抗,朝廷將出兵討伐,屆時寧王不僅會失去藩王爵位,還會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寧王沉默良久,終于嘆了口氣︰“本王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本王願意交出兵權,但朝廷必須保證,本王和家人的安全和待遇。”
“殿下放心,朝廷定會遵守承諾!”趙家麟說道。
解決了寧王的問題後,趙家麟又前往晉王的屬地。晉王見寧王已經同意削藩,知道自己大勢已去,也只能無奈地交出兵權。
中原藩王的削藩工作也順利完成,只剩下北方的代王和肅王。代王和肅王駐守北方邊境,負責抵御匈奴等外族的入侵,若是貿然削藩,可能會影響邊境的防務。
趙家麟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對代王和肅王采取“緩削”的策略——暫時不收回他們的兵權,但限制他們的兵力擴張,同時將他們屬地內的賦稅征收權收歸朝廷,削弱他們的經濟實力。待邊境形勢穩定後,再逐步收回他們的兵權。
代王和肅王深知自己的職責重要,也明白朝廷的顧慮,便同意了趙家麟的提議。至此,大景王朝的削藩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藩王勢力得到了極大的削弱,國家的權力進一步集中到朝廷手中。
削藩工作完成後,趙家麟並沒有放松警惕。他知道,削藩雖然解決了藩王的威脅,但國家仍面臨著諸多問題——西北邊境的匈奴隱患、江南地區的水患、全國範圍內的教育普及問題等等。
這天,趙家麟正在內閣處理政務,突然接到周大儒的書信。信中說,他最近身體越發虛弱,希望趙家麟能抽空去看看他。趙家麟心中一緊,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前往周大儒的府邸。
來到周大儒的府邸,趙家麟看到周大儒躺在床上,臉色蒼白,精神萎靡。他連忙走到床邊,輕聲問道︰“老師,您身體怎麼樣了?太醫來看過了嗎?”
周大儒看到趙家麟,虛弱地笑了笑︰“家麟,你來了。太醫已經來看過了,說我年事已高,氣血不足,沒什麼大礙。你不用太擔心。”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我听說你順利完成了削藩工作,心中十分欣慰。你為國家做了一件大事,也算是不負我的期望了。”
趙家麟握住周大儒的手,眼眶有些發紅︰“老師,這都是您教導得好。若不是您當初引導我走上儒道之路,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周大儒搖了搖頭︰“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我老了,以後的朝堂,就要靠你們這些年輕人了。你要記住,無論官做得多大,都不能忘記初心,不能忘記百姓。只有把百姓放在心上,才能成為一名好官,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
趙家麟認真地點了點頭︰“學生記住了。老師,您一定要好好養病,等您病好了,學生還要向您請教問題呢。”
接下來的日子,趙家麟每天都會抽時間去看望周大儒,陪他聊天,匯報國家的情況。在太醫的調理和趙家麟的陪伴下,周大儒的身體逐漸好轉。
然而,好景不長。一個月後,周大儒的病情突然加重,陷入昏迷。趙家麟得知消息後,立刻趕到周大儒的府邸,守在他的床邊。太醫們全力搶救,但周大儒年事已高,身體早已油盡燈枯,最終還是沒能挺過來。
周大儒去世的消息傳到皇宮後,皇帝悲痛不已,下旨追封周大儒為“文忠公”,並親自前往周大儒的府邸吊唁。朝廷的官員和百姓也紛紛前來吊唁,送別這位為國家和百姓操勞一生的大儒。
趙家麟站在周大儒的靈前,心中悲痛萬分。他想起了自己剛穿越到這個世界時,周大儒對他的教導和幫助;想起了自己在江南、西北、西南任職時,周大儒對他的支持和鼓勵;想起了自己推行削藩時,周大儒對他的提醒和告誡。周大儒不僅是他的老師,更是他的良師益友,是他儒道之路上的引路人。
“老師,您放心,學生定會繼承您的遺志,堅守初心,為百姓謀福祉,為國家做貢獻,讓大景王朝變得更加繁榮昌盛。”趙家麟在心中暗暗發誓。
周大儒的葬禮結束後,趙家麟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他知道,只有將國家治理好,才能告慰周大儒的在天之靈。
這天,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在御書房召開會議。皇帝看著眾臣,語氣嚴肅地說︰“如今藩王問題已經解決,國家的權力進一步集中到朝廷手中。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懈怠,國家仍面臨著諸多問題——西北邊境的匈奴隱患、江南地區的水患、全國範圍內的教育普及問題等等。朕打算推行一系列改革,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趙家麟,你認為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趙家麟躬身行禮,說道︰“陛下,臣認為,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加強西北邊防,派遣重兵駐守邊境,同時與匈奴部落進行談判,爭取和平解決邊境問題;第二,治理江南水患,興修水利工程,加固堤壩,防止水患再次發生;第三,繼續推廣教育普及,在全國範圍內建立更多的學堂,讓更多的百姓能夠讀書識字;第四,改革賦稅制度,減輕百姓的賦稅負擔,促進經濟發展。”
皇帝點了點頭,贊同道︰“你說得有道理。這些改革措施,都關乎國家的長遠發展和百姓的切身利益。朕決定,成立改革領導小組,由你擔任組長,負責統籌協調各項改革工作。沈文、李將軍、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等人擔任副組長,協助你開展工作。”
“臣遵旨!”趙家麟躬身行禮,心中充滿了使命感。他知道,改革之路必定充滿荊棘,但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和百姓的安居樂業,他必須全力以赴。
離開御書房後,趙家麟立刻召集改革領導小組的成員,召開會議,制定改革的具體計劃。會議上,眾人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氣氛熱烈。
“加強西北邊防,不僅要派遣重兵駐守,還要改善士兵的待遇,提高士兵的戰斗力。”李將軍說道,“同時,我們還要加強對邊境的巡邏和偵察,及時掌握匈奴部落的動向。”
“治理江南水患,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戶部尚書說道,“臣建議,從國庫中調撥一部分資金,同時鼓勵江南地區的富商捐資助學,共同興修水利工程。”
“推廣教育普及,需要培養更多的師資力量。”沈文說道,“臣建議,在京城設立更多的師範學堂,培養優秀的教師,同時提高教師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從事教育工作。”
“改革賦稅制度,需要重新制定賦稅標準,確保賦稅公平合理。”趙家麟說道,“同時,我們還要加強對賦稅征收的監管,防止官員貪污腐敗,確保賦稅能夠足額上繳朝廷,同時減輕百姓的負擔。”
眾人紛紛表示贊同。會議結束後,各項改革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趙家麟作為改革領導小組的組長,每天都忙碌不堪,既要統籌協調各項改革工作,又要解決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在加強西北邊防方面,李將軍率領重兵駐守邊境,改善了士兵的待遇,提高了士兵的戰斗力。同時,趙家麟派遣使者前往匈奴部落,與匈奴首領進行談判。經過多次談判,雙方最終達成協議——匈奴部落承諾不再南下侵擾,朝廷則每年向匈奴部落提供一定數量的糧食和布匹,促進雙方的和平共處。
在治理江南水患方面,朝廷從國庫中調撥了大量的資金,同時鼓勵江南地區的富商捐資助學,興修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加固了堤壩。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江南水患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百姓們再也不用擔心水患的威脅。
在推廣教育普及方面,朝廷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更多的學堂,培養了大量的師資力量,提高了教師的待遇。越來越多的百姓能夠讀書識字,了解朝廷的政策,國家的文化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在改革賦稅制度方面,朝廷重新制定了賦稅標準,減輕了百姓的賦稅負擔,同時加強了對賦稅征收的監管,防止官員貪污腐敗。百姓們的生活日益改善,國家的財政收入也逐漸增加。
改革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國家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西北邊境安寧無事,江南地區不再受水患困擾,全國範圍內的教育普及程度不斷提高。
改革的成效如同春雨般浸潤著大景的每一寸土地,可趙家麟的案頭依舊堆滿了待處理的公文。這天清晨,他剛踏入內閣,就見戶部尚書捧著一疊賬冊匆匆趕來,臉上帶著既欣喜又憂慮的神色。“趙大人,這是去年的全國賦稅總賬。”戶部尚書將賬冊遞上,“百姓賦稅負擔減輕後,繳糧積極性高了不少,國庫收入比去年多了兩成。可西北邊境的軍餉、江南水利的後續維護,還有各地學堂的開支,都是不小的數目,長期下來恐怕難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