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寧出發的第63天,清晨,吃完早餐,就從青溪古鎮出發,前往鎮遠古城。
我們沿著驛道,向西而行,時而翻山越嶺,時而穿谷而行;在山頂時能遠眺舞陽河,可見舞陽河兩邊分布著許多民居。
舞陽河在太陽照耀下,寧靜而悠揚,更像是瓖嵌在碧色大地上的白玉帶,又像是在塵世中飛舞的天使,一路陪伴著我們前進。
山道蜿蜒,一會上坡,一會下坡,我們百多家人連同挑夫和牛驢車,有序前進。
我們想一天內趕到鎮遠古城,中午為了節省時間,不支爐生火了,早上每個人都從青溪古鎮那里帶了水,中午休息的時候,就在驛道旁,找一處林蔭地,找塊石頭坐下來,每人派幾塊糗和脯,就著水,就是一頓午飯。
糗和脯是古人出外長途旅行時攜帶的干糧。
糗,類似現代人吃的“鍋巴”,但制作方法不同。
現代的“鍋巴”,一般是用油炸,香脆可口,肚子不餓,都想吃上幾塊,但是沒有人會把它當成主食,還要控制著吃,怕上火。
古代的“糗”,是用稻米、小麥,有時還加入大豆、小米、小豆以及用其他糧食作原料,炒熟、石臼里搗碎、加水搗制、揉搓成塊狀、鋪開曬干,就成了“糗”。
“糗”其實就是曬干的雜糧粉餅,它干干硬硬,保存得更久,古代長途旅行經常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帶在身上,餓了拿出來吃,可以有效止餓。
脯,就是豬肉干。
現代人吃的豬肉干,是當零食吃,古代人是用來當作旅途中的肉食添加。
後世有人認為古代的“脯”,就是現代人眼里的“臘肉”。
以我回到明代親眼所見,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古代的“脯”,不是現代人的“臘肉”。
制作臘肉,或是曬制,或是煙燻,或是鹽腌,無一例外的是,新鮮豬肉都先經過腌制這一步驟,除了防腐,還可以增加肉的風味。
臘肉多是用五花,肥瘦相間,曬出來肥肉甘美,瘦肉酥香。
臘肉的成品是原條豬肉。
“脯”的制作方法與臘肉的制作方法不同。
脯是先在鮮肉上擦姜抹鹽,然後擱石臼里使勁搗,搗得稀爛,放鍋里蒸,蒸熟之後,再次抹姜抹鹽,放太陽下曬干,就會變成一塊豬肉脯。
脯用桑皮或者荷葉包起來,用繩子束緊,就是干糧中的肉食。
“脯”跟“臘肉”的最大區別是,脯是熟的,臘肉是生的。
簡單吃過午飯後,又繼續出發了。
路雖遠,行則將至。
傍晚的時候,我們終于來了鎮遠古城。
走進古城,發現一條大河繞在群山中繞過,河的兩岸建了密集的民居。
即使在晚上,也看得出來,明代的鎮遠古城比青溪古鎮繁華熱鬧多了。
青溪古鎮給我的印象,如深山中的一潭碧水,安寧沉靜,有一種出世的美;鎮遠古城一入城,就能感覺到軍屯和商業的雙重氣息,撲面而來,有一種入世的嚴肅和熱鬧。
很快就找到客棧入住,放下行李,立即就近找一間臨河的飯店坐下準備吃飯。
今天上坡下坡走了一天,每個人都很累了,一定要好好犒勞一下。
飯店老板不由分說,為我們每人先上一碗豆腐腦解乏。
哇!這里出產的豆腐腦,豆香濃郁、細嫩柔軟,調料可以自選,辣椒醬、花生、醬油,隨個人選擇。
正在吃豆腐腦時,飯店小二為我們每一桌,都上了一小碟東西,一看,原來是盛著幾塊霉豆腐,是給我們作調味用的。
一位兄弟調皮,夾了一塊霉豆腐放在豆腐腦上一起吃,我們都笑了,但是他一邊吃還一邊點頭說好吃。
霉豆腐,也叫“豆腐乳”,在廣東,叫“腐乳”,做法基本上是一樣的,可能北方及西南地方更喜歡在發酵時加入辣椒粉、花椒粉。
做法上,一般選擇老豆腐,這樣在制作過程中不易散。
先將豆腐自然風干一至兩天,中間翻一次面,保證均勻脫水,表面略微起皺、不粘手時就差不多了。
風干好的豆腐整齊擺放到干淨的竹匾里,外面用稻草、稻殼或者干淨的棉布蓋住,保持溫暖和濕潤,大約五天至七天,豆腐表面會長出一層均勻的白毛。
注意了!長白毛才算正常發酵,如果是發黑、發綠,就是壞掉了,不能再吃了!
這時的豆腐叫毛豆腐。
毛豆腐也是一道美食,有些地方會將毛豆腐放入鍋里煎至兩面發黃,再加入調味品燒燴,香氣溢出後涂上一層辣醬,就是一道特色小吃。
人們還會用毛豆腐做紅燒毛豆腐、油炸毛豆腐、火焙毛豆腐、清蒸毛豆腐等等。
說回做霉豆腐。
把長好白毛的豆腐塊輕輕拿起,抖掉浮毛,放到準備好的高度白酒里,快速滾一圈,起到殺菌和調香的作用,瀝干酒液。
準備一盆調料,辣椒粉、花椒粉、五香粉、孜然粉、食鹽和白糖等,把瀝干酒液的毛豆腐放進去拌勻。
找干淨的陶罐,將裹好調味料的豆腐塊整齊放進去,每放一層豆腐,就撒一點調料,最後把罐口封嚴,放在陰涼處繼續發酵半個月至二十天,時間長一點也是可以的,不過不要超過二個月。
霉豆腐搭配白粥、米飯、饅頭,越吃越開胃。
我是個吃貨,所以這些小東西,我基本上都懂得做。
言歸正傳。
不一會兒,菜上來了!
第一道菜是酸湯魚。
鎮遠的紅酸湯很特別!色澤鮮紅、氣味清香、味度醇酸、入口回甘。
酸湯一般都是用新鮮紅辣椒、西紅柿等腌制發酵而成,吃時放入鍋中加火煮沸,放入魚,就是酸湯魚。
魚肉鮮美,一食就知道是活魚!
吃完魚,加入各種時令蔬菜,湯汁濃郁、酸辣開胃。
第二道菜是餈粑雞。
雞肉肉質鮮嫩多汁,搭配香甜軟糯的餈粑,讓人回味無窮。
第三道菜是臘肉炒菜。
夾起一片臘肉,吃進口里,才發現鎮遠的臘肉與別的地方都不同,特別咸香甘美,與新鮮的蔬菜同炒,出奇地香鮮。
然後飯店小二捧上來一盆米豆腐。
船夫告訴我們說︰在鎮遠吃的米豆腐最好吃!這里制作的米豆腐是用大米浸泡後加水磨成米漿,然後加堿熬制,冷卻切成一塊塊“豆腐”模樣,就是米豆腐。
米豆腐潤滑鮮嫩,加入的調料酸辣可口!
鎮遠的米豆腐確實與別的地方不同!
最後,還上了一盆切成片的金黃色糕點。
飯店小二告訴我們︰這是我們鎮遠的特產黃糕粑。
夾上一片,糕自帶油亮,入口香甜糯軟,糯米香、黃豆香、竹子香、木香,很好吃!
拉住小二一問,才知道黃糕粑是用粘米、黃豆、糯米、紅糖制作的。
飯店小二說︰要蒸上一天!
一天?二十四個小時!
看來,制作一種美食是真的不容易。
這種食品讓我想起了曾在過年時到廣東中山,吃過的一種年糕。
欲知後事如何,請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