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我們離開荔溪口古鎮,一路向西南前進。
路過古道上的一道橋時,蕭遙劍和我去看了橋頭上立的重修功德碑。
功德碑上許多名錄捐的款項都只是區區幾錢,例如︰騾馬店四錢,宋陳氏五錢,陳張氏三錢等。
不過,大家不要少看了這幾錢的金額,因為在明朝,物價並不算高。
明朝一位叫沈榜的作者著了一本叫《宛署雜記》的書,內邊就有這樣的記錄︰
清潔工每日收入20文錢,繡工每日收入30文錢,搬運工每日收入50文錢,轎夫每日60文錢,印刷工人每日70文錢,裁縫每日80文錢。
重修古道石橋名錄中,宋陳氏五錢的捐款,相當于一個清潔工每天四分之一的工錢,相當于一個繡工每天六分之一的工錢。
我們現在所處的洪武年代,一兩銀子可以購大米二石。
明代一石約等于現代的 94.4公斤,即一兩白銀可以購買377.6斤大米;一兩白銀等于一千文銅錢,即明代2.5文錢可購一斤大米!
用大米作換算單位,來看明代的物價,現代大米價格以2元\斤計算,377.6乘以2,即明朝洪武年間的一兩白銀,相當于現代的755.2元人民幣。
又以755.2除以1000,即一文錢就相當于現代的0.75元。
這樣換算下來,明朝一個清潔工每日收入20文錢,相當于現代的15元日薪。
20文錢在明朝,足夠購買10斤大米!放在現代,按大米價格以2元\斤計算,15元僅夠購買7.5斤大米!
據我一路觀察所得,對比米價,明朝的豬肉就很貴了!
明朝一斤豬肉的價格是20文錢左右,相當于現代15元一斤。
明朝的肉類,最貴是豬肉,牛羊肉比豬肉要便宜!
8斤羊肉的價格跟5斤牛肉差不多,價格相當于現代的10元一斤。
這很容易理解,牛羊都是牧場成批散養,比豬投入的人力成本要少一點。
明代一只五六斤重的大肥雞,需要相當于現代25元的價錢,這可是需要養一兩年才可以這麼大只的。
明代一條五斤重左右的活鯉魚,價格相當于現代的13元左右;古代的漁獲,都是靠人力江湖捕捉,貴一點是理所當然的。
放在現代,如果在偏遠山區,十多元一斤的豬肉還是有交易的,但在城鎮,豬肉的價格一般要二十多元、三十多元,因為成本里包含了店鋪運營、貨物運輸和人力的投入。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明朝物價與現代物價的差距。
明朝的紙幣叫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分為六等︰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明朝是禁止民間以金銀作物貨交易的,違者入罪。
而明朝朝廷命令人民將手中的金銀向朝廷兌換成大明寶鈔作貨幣,給出的兌換比率就很霸道了。
明朝初年,一兩黃金只可以兌換成四貫錢,就是四千文銅錢。
很明顯,朝廷用發行紙幣的方式來套取民間的貴金屬。
聰明的人,如果有富余,都懂得將真正的硬通貨保留在手中。
凌家出發往雲南前,在黃山的秘密岩洞里,就挖到一批前人埋下的黃金,後來到了景德鎮,又得了一批意外之財。
如果說這是天降橫財的話,不如說是上天對凌家的默默眷顧,一直在保護和暗中加持。
凌家人百多號人一路從安徽出發,一直都將這些數量較多的金銀隨身攜帶,時刻提防,不敢松懈。
這些黃金白銀,是凌家人進入雲南生活的存款準備金。
欲知後事如何,請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