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我們在沅陵吃完豬腳粉後,就繼續我們的旅程。
我們一行人出了沅陵古城,搭船過河,向著西南出發。
過了河後,看見如煙的遠山和廣闊的田野,田野中央有一條蜿蜒的古道,一直伸向遠方。
此時,正是清晨,太陽尚未出來,薄霧輕輕地飄浮在田野上方,顯得十分神秘。
古道兩旁均有溪流,溪邊種有許多水杉,此時正是初冬季節,水杉逐漸變黃變紅,金黃、艷紅、綠色的枝葉相互映襯,彩色繽紛。
古道全石板鋪成,窄處80分左右,寬處近1.4米,非常平整,非常好走。
船夫告訴我和蕭遙劍說︰這就是楊溪古道,是秦始皇為南征百越而開闢的軍事要道。
我听了,心里咯 了一下,想到︰這條古道怎麼我在現代時沒有听過呢?
听到蕭遙劍說︰原來是秦朝時修的路,怪不得石板路修得這麼工整!
蕭遙劍說得不錯,秦始皇一統江山後,為了鞏固政權,對內制訂了許多嚴苛的政策;對外積極實施防御,除了修建萬里長城來抵御匈奴,還有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廣修公路,最為後世津津樂道的當屬“秦直道”。
“秦直道”位于內蒙古、甘肅省和陝西省境內。
秦滅亡後,朝代變換、滄海桑田,到了清代時,政治的中心移到中原腹地,這條古道一度被廢棄,僅由當地民眾使用;到了現代,在政清民和的社會環境下,秦直道,這條歷經兩千年不變的古道,引起人們的注意。
“秦直道”最讓後人感到驚奇的是,這條道路兩千年來,一直寸草不生!
經過一番考研查證,人們也知道了“秦直道”歷兩千年仍在的原因。
據史書記載,秦立國後,秦始皇指派大將軍蒙恬負責修建道路事項,這從側面證實了秦朝時候的道路,首先是軍需。
大將軍蒙恬負責修路,實行的是軍事管理,人們不敢有任何怠慢,更加不敢偷工減料。
開工前,蒙恬組織能工巧匠們商量後決定,在修路時,用熟土加堿的辦法。
熟土是指將建築用土在高溫下炒熟。
為了保證不生雜草,更在熟土中加入了大量的堿,然後鋪在路面上,再用人工夯實,經過這樣的處理,路面上再也長不出草來!
這樣修路當然費工費力,據記載,單單“秦直道”的修建,前後耗費了足足兩年半的時間。
但是,古人將智慧,用于想萬全之策,建的是千年之道!
言歸正傳。
在田野中,我們沿著古道前進,隨著太陽出來,薄霧散去,在不遠處,看見寬闊的沅江,原來我們一直都在沿著沅江走。
從沅陵古城出發了約二個時辰,船夫指著沅江邊一個突出的半島,對我們說︰看!那個位置就是黔中郡村。如果我們坐船沿沅江而下,在那個位置是一個大拐彎。
蕭遙劍說︰我們又不是坐船順流而下,那里有什麼特別之處?
船夫說︰別小看這個在沅水大拐彎處的黔中郡村,這里三面環水,北靠丘陵,上蔽川黔,下障常岳,扼楚之咽喉,地理位置獨特、風水氣勢非凡!當年秦始皇滅楚,就在這里置黔中郡,這里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蕭遙劍說︰想不到這里一個半島,竟然有這樣的歷史!
約莫到中午的時候,遠遠看見沅江邊上有一座很大的城堡。
船夫告訴我們,這是一座軍屯城,普通百姓不可以隨便進入。
蕭遙劍說︰軍屯城?
船夫說︰對!供應軍需的地方。
這個古軍屯城遺址,到了現代還在,經過測量,東西長達1.5公里,有上中下三大巷,軍屯城兩頭各有一個大榨油坊,在軍屯城邊的楊溪,還有4個水沖式碾米坊。
我們看見軍屯城時,只見沅江中有一條支流,從不遠處的深山流出,而古道也從這里,沿著溪流上溯。
船夫告訴我們,這條溪叫楊溪。
話說起來,楊溪古道因楊溪而得名。
至于我為什麼從未听說過楊溪古道,原因有二︰
一者,楊溪古道在明代萬歷年間,人們基本上不走這條古道,這條古道上原本有一個楊溪驛,也因古道的廢棄而廢止。
二者,現代的後世人們修建了五強溪水庫,水庫蓄水致水面升高,淹沒了大部分的古道。
時代不斷變革,許多事物漸漸消失在歲月長河中。
楊溪古道上,有跨過溪水的古橋,還有供路人避雨的小亭子,溪邊有許多高大的梧桐樹。
正值初冬,梧桐樹的葉子由綠轉黃,在陽光的照耀下,樹葉隨風搖曳,熠熠生輝,閃耀著金色的光芒。
我們還在感嘆這一路的風景時,古道將我們帶進一個群山環抱的山谷之中。
古道在山谷中穿行,溪流在古道旁嘩嘩而過。
與山谷外的景色不同,越往山谷里走,植物更繁多、更茂盛、更翠綠,古道兩邊還有許多野果供采摘。
時至中午時,家人們在溪邊找了一處開闊地,支起爐灶煮食。
吃完午飯,收拾好東西,我們就繼續前行。
下午約三點多的時光,我們到了荔溪口村。
我們不知道的是,在荔溪口古鎮,我們將有一段奇遇。
欲知後事如何,請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