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不殆錄

第122章 其次伐交之會蘭陵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仁者為鬼 本章︰第122章 其次伐交之會蘭陵

    听荀法尚這麼一說,侯勝北有些汗顏,卻又難以反駁。

    就拿和士開這件事來說,他無疑是抱著不良目的去的。

    但是交往的過程揮灑自如,毫不刻板生硬,純任天然,否則怎麼能瞞過本身就是擅長以諂媚事主的和士開?

    冼姨說的,自己表面乖,實際一肚子壞水,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

    哎,怎麼會這樣呢?

    ……

    兩人說了一會兒正事,相約出門去走走,體驗北齊風物。

    一路騎馬出城,來到鄴城之南,漳水之畔。

    前一天剛下過雨,土地濕潤。

    荀法尚也不嫌泥污,踩了踩肥沃的土地︰“據說此地本是瘠薄,西門豹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方成膏壤,畝收一鐘。”

    侯勝北感嘆道︰“一鐘折約四石半,那是極好的田地了。”

    他望向渾濁的漳水︰“此河水多泥沙,本多災患,西門豹既溉且糞,化害為利培育良田,確是能臣。”

    追思前人功業,兩人早就從史書得知,鄴城立有西門豹祠,便想去瞻仰一番。

    沿途尋去,只見新渠溝通漳水,周流城郭,還有水力推動的石磨。(注1)

    水磨一物,于江南頗為少見,兩人駐足觀看了一會兒。

    荀法尚贊道︰“北方食麥,以此法磨面,日夜不停,極省人力。”

    侯勝北也道︰“天地之力,一至于斯,如能善用,非人力可及。”

    只是這西門豹祠卻屢尋不到,找個本地老農一問,才知道已于天保九年為高洋所毀。

    “那年大旱,皇帝因為求不來雨水,就把西門大人的祠堂給拆了,還挖了他的墓。”(注2)

    老農嘆息一聲︰“唉,下不下雨那是天意,和西門大人有什麼關系呢?再說就算豐收,我等小民還不是日子過得拮據不堪。”

    兩人听了默然,心情變得低落下來。

    此時莊稼長勢喜人,然而正是農家最為窘迫之時,存糧將盡,新糧未收。

    青黃不接。

    ……

    此後數日,二人或以詩書禮儀,或以金寶財貨,各自結交北齊官員不提。

    這一天,到了相約拜訪司徒、太尉的日子。

    北齊制官,多循後魏,置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師,擬古上公,非勛德崇者不居。

    此三職由高歡之子,齊主的幾位叔父擔任。

    次有大司馬、大將軍,是為二大,並典司武事,乃是齊主的兩位兄弟。

    次有太尉、司徒、司空,是為三公,正是侯勝北等人今日要面會的對象。

    上述三師、二大、三公府門皆為三道,中開黃閣,設置內屏。

    傅居中在前,侯勝北和荀法尚分居左右,落後一步,在僮僕引導下入府,登堂。

    對面起身迎客,也是三人。

    居中一人形貌俊朗,風姿出眾,儒雅之中透著大國重臣的莊嚴穩重。

    右側一人年紀未到三旬,年紀輕輕卻體型肥大,肚腹高高隆起,如同十月懷胎。

    這二人都是體貌不凡,然而傅等人的目光,都被左側那人吸引過去。

    時隔七年之後,侯勝北又一次見到了高長恭。

    此時不再是兩軍陣前遙望,兩人近在咫尺。

    侯勝北見他年紀與自己相當,身材挺拔,較自己略高,約有七尺八寸,四肢修長。

    高長恭鵝蛋型的臉龐輪廓清晰,第一眼就會情不自禁被他的雙眼吸引過去。

    那雙丹鳳眼極美,深邃帶著碧藍,如同浩瀚海水一般,深具迷人魅力。

    好不容易挪開視線,再看面容,只見鼻梁高挺,嘴唇薄削,膚色白皙。

    高長恭頭戴冕冠,身穿寬袖對襟上衣,內著方領袍,腰束帶,系大帶,戴蔽膝,下著闢積裳,足蹬笏頭履。

    賓主彼此見禮。

    居中者乃是文襄帝的三子、廣寧王高孝珩、右側之人則是五子高延宗。

    待侯勝北和高長恭對面,蘭陵王顯然也認出了他。

    只听他以磁性彷佛鐘樂般的聲音問道︰“昔日北周軍將,搖身一變成了南朝使臣,身份竟是如此捉摸不定的麼?”

    這還是第一次听到蘭陵王說話。

    侯勝北早已料到有此一問,坦然答道︰“本為南朝將門,恰逢客居北周為將,得以陣前拜見蘭陵王的英姿,驚為天人。”

    這話半是辭令半是真心,也不算完全吹捧。

    高長恭听多了類似的恭維,但是此人曾與自己陣上交鋒,抵擋禁衛鐵騎甚至百保鮮卑的沖擊,並非無膽無恥只會奉承的小人。

    得他贊譽,增了幾分好感︰“往日戰于陣上,今日會于府上,彼此也是緣分不淺,尊使請入座。”

    賓主坐定,奉上儀程,彼此道了幾句祝賀之詞,隨意攀談。

    傅注目廳事壁上,但見一只蒼鷹栩栩如生,振翅高飛,贊道︰“不知是何人作此畫,實在高妙。”

    高孝珩笑道︰“此為拙作,圖畫閑暇小道,偶一為之。”

    高延宗插話道︰“三兄何必過謙,我朝若論丹青之道,還有誰能比得過你?那副朝士圖,看了誰不稱絕?”(注3)

    他略帶挑釁道︰“不知南朝可有我三兄此等人物?”

    涉及國家體面,傅整容道︰“廣寧王確是北朝妙手。我朝顧體倫,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因慕西漢馮野王人物,改名顧野王。”

    “顧野王二十五歲,編纂《玉篇》三十卷,收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七。創‘異部同文’的參照之法,開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的附錄先河。”

    “其序言曰︰文遺百代,則禮樂可知。驛宣萬里,則心言可逑。”

    “此法當為後世辭典規範。”

    “顧野王三十歲,抄撰眾家之言,作《輿地志》三十卷,述我朝地理。”

    “《輿地志》有雲︰插竹列海中,以繩編之,向岸張兩翼,潮上而沒,潮落而出,魚蟹隨潮礙竹不得去,名之曰扈。加三點水,簡化為滬。”

    “此字必為後世留用。”

    “顧野王精于書法,尤擅楷書。江南書法名家虞氏的世基、世南兩兄弟便拜在他的門下習字。”

    “至于丹青一道,顧野王乃我朝名手,善草木蟲類。宣城王令他畫古賢,王褒寫贊詞,稱為二絕,另有《符瑞圖》一副,堪稱名作。”

    听傅說完,高孝珩神往︰“不愧是衣冠風流,人杰地靈。听聞此等逸話,不可不飲,上酒,奏樂。”

    郡王府中自有鼓吹之具,皆作赤色,另有吳鼓、長鳴角。(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南朝不殆錄》,方便以後閱讀南朝不殆錄第122章 其次伐交之會蘭陵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南朝不殆錄第122章 其次伐交之會蘭陵並對南朝不殆錄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