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報了、賣報了,重大好消息!”
……
北京城大街上的報童們剛喊了一聲,周邊還在忙活著百姓們立刻就圍了上去。
因為前幾天六百里加急進入北京城,他們都是知道的,這種情況下肯定是有大事兒發生了。
可等了好幾天都沒有刊印,而報童們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加上‘重大’兩個字的,一旦加了那就是真的有重大消息了。
“老規矩!”
“排好隊!”
“先放報錢再拿報紙!”
“一人一份!”
“先到先得!”
報童們也是經驗豐富,看著蜂擁過來的百姓們,立刻高聲喊了起來。
百姓們也都是習以為常,大明日報館可是掛在東廠下的,不守規矩的後果誰也不敢嘗試。
扔銅錢、拿報紙、走人……整個過程跟個流水線一樣,速度極快。
這都是七八年的經驗鍛煉出來的。
“西征西征大將軍洪承疇自崇禎八年八月初率武驤右衛、虎賁衛出京甘肅……十月中下旬率十二萬大軍出嘉峪關……吐魯番汗國、葉爾羌汗國主動歸附,
大軍分南北兩路翻越雪山進入伊犁河谷,與大玉茲部合圍在伊犁河谷動盤營的衛拉特四部,
目前大戰結束,此戰共計斬殺衛拉特四部十萬余人,預計衛拉特部成年男性不足六萬,此戰大捷!
整個西域劃入大明疆域,自明詔發出之日起,西域改名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
這是大明日報上刊印的戰報。
所有人拿到大明日報的百姓們看著刊印的內容皆是滿滿的錯愕,但隨即又議論了起來。
“太好,大仇得報呀!”
“嘖嘖,成年男性只有六萬余人,這幾乎是斷絕了呀!”
“殺的太好了,要我說西征大軍還是太保守了,就應該趕盡殺絕才是!”
“瞎搞,那可是近百萬牧民,怎麼殺?”
“就是,殺了簡單,偌大的疆域沒有人,要那個疆域做什麼?咱們大明人倒是很多,遷移一些也行,但那里太冷了,我們扛不住了!”
“就是,反正沒有了反抗的力量,那些牧民就徹底的給我們干活吧!”
“按照大明日報上的說法,殺夫之仇、殺父之仇、殺子之仇,這種大仇之下他們活下來的人能忍住嗎?反正換做是我,我肯定是會反抗的。”
“無所謂,反抗的就繼續殺唄,少一兩萬跟多一兩萬人沒啥大區別。”
……
葉爾羌汗國和吐魯番汗國倒是無所謂,畢竟也沒有怎麼攻擊大明,可衛拉特四部就不一樣,那可是瓦剌演變而來的。
瓦剌是什麼?那可是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大明從此國力大損,蒙古各部不斷寇邊,邊境不得安寧。
東南沿海倭寇屢屢襲擾,犯下滔天罪行;
皇帝被俘,敵軍圍困北京城,意圖焚毀成祖皇陵地面建築,這可是奇恥大辱。
當年瓦剌大軍圍困北京城,四處剽掠,焚毀陵寢、劫掠村莊,多少百姓被屠戮、劫掠至草原諸部,他們祖上很多人都死在了那場侵略的戰爭之中。
如今這個大仇終于在一百八十余年後終于得報了,怎能不讓他們開心。
扶桑在東南沿海犯下的罄竹難書的罪行,被徹底的鎮壓,倒退回農耕火種的地步,建奴意圖覆滅大明結果被犁庭掃穴,中南半島想要瓜分大明結果成了大明的糧倉。
大明的實力已經超出了他們認知。
整個北京城和周邊城池的百姓們焚香禱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慶祝朝廷大捷的同時,也在祭奠先祖,告知這個大好消息。
如果說大捷的事情讓大明的百姓興奮,但第二天的報紙卻是讓百姓們躁動了起來。
“去新疆種地?有沒有搞錯?這是認真的嗎?”
“那邊不是游牧民族和經濟嗎?怎麼要耕種了?”
“前三年免除全部賦稅,第四到七年免除八成,八到十年免除五成,第十一年開始交賦稅?”
“瞎搞,這優惠條件開了跟沒開是一樣,那邊是游牧,現成的耕地肯定沒有多少,我們去也是自己開墾,一塊荒地成為熟地短則三年,長則七八年。”
“笨蛋,那邊有數以百萬計的牛羊馬駱駝等等牲口,那麼就會有大量的糞便,草原不缺荒草吧,漚肥後撒入開墾的荒地中,只是一兩年就能改造為肥沃、疏松、高產的熟地。”
“你這更是廢話,牛糞馬糞等等曬干後就是牧民們的柴火,你用來漚肥他們怎麼辦?你這不是拆西牆補東牆嗎?”
“說你蠢你還不承認,年初的推出的新式煤爐和蜂窩煤別跟我說你家還沒有使用,那玩意不比燒牛糞管用?”
“是管用,也非常好用,但那玩意能烤肉嗎?不怕中毒嗎?”
“愚蠢,你以為草原諸部是想吃烤肉嗎?不,他們是沒得選擇,沒有足夠的烹飪材料和工具,若是有變故急需撤離,一只烤全羊能直接帶走,一鍋湯能帶直接帶走嗎?
醬牛肉、小炒黃牛肉、芝麻羊肉、水盆羊肉、干燜羊肉、涮羊肉……土豆炖牛腩、白蘿卜清炖牛肉等等,哪一個不比烤著的好吃?”
……
爭論聲越來越大,反正是各種奇葩的想法,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百姓想不到,腦回路清奇的不得了。
寒冷可以多穿點,那邊盛產棉花,還有羊毛,保暖之物不缺;
水土不服多待幾天,多吃多拉,自然而然的就服了;
語言不通也不是什麼大問題,遷移的又不止一千兩千人,再說了環境在那里學就是了唄;
……
但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那邊離內地太遠了,近則三四千里,遠則六七千里地兒,中間隔著茫茫戈壁灘,去了那邊後基本就回不了了,這和去中南半島有很大的區別。
六七千里地兒,走陸路,至少得三四個月以上的時間,中間還極其的危險。
落葉歸根,這是華夏所有人共有的思想。
但這份爭論只是持續了一天便結束了,因為第二天的大明日報再次刊印了一項內容,讓所有人瘋狂,但卻引發了更加激烈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