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川與王乾各分管兩位侍講、侍讀,還有一位修撰。
下屬辦差出彩,上司自然也是有指導之功,沒有賈環的時候,曾川對陳硯之還是很滿意的。
人經不起比較,還沒進翰林院,賈環就開始為皇上獻計獻策了。
賈環的能力擺在那里,曾川也只能羨慕王乾的好運氣。
陳硯之不甘心的道︰“曾大人,賈侍讀未免也太霸道了,怎能召集這麼多庶吉士?他用得了這麼多人嗎?”
翰林院對庶吉士主要是以培養為主。
相當“半差半讀”的儲備官員,在翰林院的生涯,選拔—培養—考核—授職。
庶吉士跟隨翰林院大儒學習儒家經典的同時,需要學習處理政務,和處理繁重的文書工作,給翰林院的文官做助手。
“陳大人,翰林院的庶吉士,可自由選擇跟隨官員學辦差,如今,賈侍讀那邊有朝廷安排的差事,忙不過來,招多一些人,也無可厚非。”
陳硯之一副為曾大人鳴不平的樣子,道︰“可他一位侍讀,使用的庶吉士,比曾大人身邊的人,還要多一些,未免太狂妄了。”
曾川臉上依然平靜如水,淡淡的望向陳硯之,如此明顯的挑撥離間,如何能看不穿。
“哼,翰林院是做事的地方,如若賈侍讀是要修大書,就算再使用再多的人,本官也不能說什麼。”
曾川自然是在說氣話,修大書,領餃主編的官員,不是頂級大儒就是朝廷重臣,豈能是六品侍讀能干的。
也在暗示陳硯之,你有功夫眼紅別人,還不如多想想,如何辦好差事。
陳硯之道︰“曾大人,燕王府替朝廷接待英格蘭使節,和羅馬教廷教會的傳教士,讓屬下幫查閱他們的資料。”
唔?
燕王?
曾川撫須沉吟,這可不好辦了。
今年科舉已經過了,招的庶吉士不算很多,該分配的都分配了,最多只剩下四、五名庶吉士,還沒有官員選。
“陳大人,你想召多少人?”
“曾大人,下屬大概需要十個人。”
“沒這麼多了,我想想辦法,最多能給你找六七人,你先用著吧。”
曾川值房也有十幾個人在辦差,其中有兩三個是榆木疙瘩,不太開竅的讀書人,可趁機分給陳硯之,留著也是礙眼。
…………
京郊外,劉家村里,一個小院子里,劉姥姥、王成狗兒)、劉氏、板兒、青兒正在吃早飯。
院門沒關,兩名青年壯漢口中喊著“大哥”,就走了進來。
進來的是王山和王林,是狗兒的二弟、三弟,也都分別成家了。
狗兒是家中老大,自從王父去世後,王家的土地,兄弟三人平均分了。
不過,王成娶了劉氏,劉姥姥沒有兒子,劉家的土地也給了狗兒,狗兒的日子要比兩位兄弟要過的好。
進屋後,王山、王林恭敬的喊了劉姥姥,這次也多虧劉姥姥進京,拿到藥丸,老二王山的身體才治好了。
“坐,一起吃一口。”
王山連連擺手,笑道︰“我們倆都吃過了,還有兩個月就過年了,我倆趕馬車去鎮上買點布匹和年貨,來看看兄長,有什麼要帶的?”
今年劉家村大豐收,王氏兄弟也賺了一些錢。
板兒跳起來,叫道︰“二叔、三叔,我也想去鎮上。”
狗兒罵道︰“別胡鬧,二叔他們是去鎮上買貨,你去干什麼?”
板兒想去鎮上玩,劉姥姥心疼外孫子,就說自己有些東西也想買,要帶著板兒、青兒一起去。
劉家村距離鎮很近,只有幾里路。
在鎮上逛了半日,劉姥姥花了幾個銅板,板兒、青兒的肚子吃的滾圓。
王山兄弟倆都買齊貨物了,準備回家,經過鎮上的告示欄,不少人在旁邊觀看。
有人在大聲議論,道︰“這蒙古人的細作,怎麼是個漢人的樣子?”
“這有什麼奇怪,什麼時候沒叛徒?听說,蒙古人的細作,什麼人都有。”
“我要是看見他,就發財了,這蜀王府竟然懸賞二百兩銀子?”
“哼,就怕你沒命花這銀子,蒙古細作一個個都是心狠手辣的,手上不知沾了多少人命?”
王山的馬車緩緩經過,板兒盯著告示上的嫌疑人畫像,欲言又止,最後,還是沒說話。
…………
棋盤街幾百戶商戶,沒十天半個月,蜀王府的人是排查不完的。
賈環也回到韓王府,朱康一臉驚喜的跟韓王稟報道︰“殿下,我的人盯著朝鮮國使節,他們五天後,還有一批銀子運來京城。”
馬盛光興奮的道︰“咱們是不是等這批銀子運到了,再動手?”
章童道︰“老盛,恐怕是等不了,明日,朝鮮國使節要買綢緞,過了今晚,銀子就少一大半了。”
眾人一齊望向章童,驚訝的問道︰“你怎麼知道?”
章童道︰“昨日,朝鮮國使節去了我二叔的綢緞莊,跟他們訂了一批綢緞,明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韓王站了起來,道︰“這怎麼行?這可是我們的銀子。”
馬盛光、章童、朱康、黃大江都笑了。
賈環只好道︰“那今晚上,咱們就去拿回殿下的銀子吧。”
馬盛光、黃大江兩人摩拳擦掌,尤其是黃大江,已經很久沒活動活動了。
午後,韓王進了一次宮,拿到了令牌,從城外調了一百名護衛,偷偷分批進京,加上韓王府的人,也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