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為國之本,土地改革,事關社稷,意義重大,你務必用心,一切資源調配,有難處便直說,我會叫朝廷全力支持。”
甦曜見衛覬接下統計司司長一職後,當即殷切叮囑,讓衛覬明日便走馬上任,著手組建統計司,對河東土地和人口進行全面清查。
衛覬重重叩首,千恩萬謝後,又鄭重詢問,統計司的人員選拔,還有具體的職權問題。
他的話讓本想當個甩手掌櫃的甦曜微微一愣。
但是很快,甦曜就回過神來,這統計司乃是一個全新的部門,雖然現在是為了清查統計河東數據,但他終歸是朝廷常設機構,涉及甚廣,自然不能毫無規劃。
甦曜略作思忖,緩緩開口︰
“官吏選拔,首重忠誠與才干,你可從科舉新晉之士中挑選那些心懷蒼生、渴望建功立業者。他們初入仕途,一腔熱血,尚未沾染官場的腐朽之氣,能以赤誠之心對待這份工作。”
“同時,統計司作為專業機構,當以精通算學、熟悉地理和戶籍管理的人員為主。”
“精通算術,才能精準核算土地面積、人口數據,熟悉地理者,才可實地勘測,繪制出精確的田畝和地圖,確保土地丈量無偏差,而通戶籍管理的,對人口信息的梳理與整合有著豐富經驗,能使人口統計工作高效有序。”
“科舉我開算學一科,所招學子就正是為了當今時刻。”
“你之後科以科舉算學科選拔出的人才為核心班底,與吏部選調一些精干之吏搭配,再輔之本地征闢的熟悉田畝戶籍事務的胥吏協助,當可解決人員問題。”
甦曜一席話,不但听得衛覬瞪大眼楮,其余眾人也都是紛紛驚嘆︰
“大將軍深思熟慮,竟已為統計司的組建鋪好了路!”荀攸撫掌贊嘆道。
郭嘉也點頭附和︰“大將軍高瞻遠矚,早已料到今日之需,算學科的開設,正是為統計司儲備人才,此乃深謀遠慮之舉。”
甦曜微微一笑,繼續對衛覬說道︰“倘若人手仍有不夠,我準你在民間張貼告示,咱們唯才是舉,廣納賢才,只要有一技之長,皆可前來應試。”
衛覬听後,連呼夠了夠了,心中大受鼓舞︰
“我小小一統計司,何須如此多人才,大將軍實在是厚愛有加,覬定當竭盡全力,不負大將軍所托!”
衛覬的表態不得不說是有相當自謙成分的,畢竟這個部門就他目前所見,承載著整個大漢未來土地改革與民生規劃的關鍵使命,絕非小事,官輕權重。
但是,他卻不知道甦曜對他們的期待還要更高。
只見甦曜一擺手,正色道告誡︰
“統計司雖受戶部領導,但其干系重大,需直接對朝廷中樞負責,甚至有權直接向我匯報工作。”
“河東地區的人口和土地清查只是第一步任務。”
“你們做的好了,未來不止清查土地與人口,凡涉及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諸如糧食產量、物資儲備、商業貿易、水利設施乃至各行各業的發展狀況,皆在統計範疇之內。”
“這每一項數據,都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依據,關乎大漢的興衰榮辱。”
“不僅如此,為了精準把握國家發展態勢,洞悉民生疾苦,每隔十年,統計司至少要進行一次全國性的人口和土地大普查。”
“只有通過詳盡的數據對比與分析,我們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政策,確保大漢的長治久安。”
“你作為首任統計司司長,責任重于泰山。”
“在履職過程中,若遇到任何阻礙,無論是來自世家大族的刁難,還是其他勢力的干擾,都無需畏懼,盡管向我匯報,我定當為你撐腰,全力掃除一切障礙,讓統計司能夠順利開展工作,為大漢的復興奠定堅實的數據基礎。”
衛覬听著甦曜的這番話,只覺肩頭壓力如山,卻又熱血沸騰。
他再次跪地,重重叩首,言辭懇切︰
“大將軍如此信任,覬縱粉身碎骨,亦難報萬一,必以性命相搏,將統計司打造成大漢的堅實耳目,為大將軍決策提供可靠支持!”
甦曜微微頷首,臉上露出滿意之色︰
“好,有你這番決心,我便放心了。”
“待統計司組建完成,即刻著手河東的試點工作。記住,公平公正、實事求是乃是工作的第一準則,任何弄虛作假、營私舞弊的行為,一經發現,嚴懲不貸。”
嚴懲不貸,這並非空話。
正當眾人都震撼于甦曜賦予這統計司如此重大實權與任務的時候,另一個重大的改變又被擺在了眼前︰
“諸位,有統計,便要有審計監察,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統計司負責收集、整理數據,為我們呈現大漢國計民生的真實面貌,而審計監察則是要確保這些數據真實可靠,保證每一項政策的執行都符合朝廷的初衷,不被歪風邪氣所侵蝕。”
甦曜略作停頓,看向司馬朗,緩緩說道︰
“昔時御史台掌監察百官之職,然如今局勢復雜,為更好地履行審計監察之責,我決定將御史台改設為都察院,重新梳理其職權。”
“都察院主掌監察、審計、彈劾及建議,由御史大夫領餃,下設左右都御史及副都御史,還有侍御史等人。”
“其中左都御史領餃監察司,負責全方位監督統計司的工作流程以及數據產出。”
“一旦發現統計數據存在疑點,或是統計過程中有違規操作,監察司有權立即介入調查,要求統計司給出合理說明。”
“同時,監察司也肩負著對各級官員日常行政行為的監督職責,但凡發現官員有消極怠政、結黨營私等不良行徑,都要及時記錄並上報。”
甦曜條理清晰地闡述︰
“而右都御史則主管審計司,對統計司呈交的數據進行深度核查,確保每一個數字都真實可靠,經得起推敲。”
“同時,審計司還要定期對朝廷各項財政收支、工程項目預算決算等進行審計,防止出現貪污浪費、虛報冒領等現象。”
“在土地改革相關事務中,審計司要著重審查土地丈量、分配過程中的財務往來,保障改革的經濟環節不出差錯。”
“不僅如此,監察和審計司還將下設至郡縣,監察審計各級官府的財政收支、項目預算執行情況,乃至官員在土地分配、民生工程等事務中的履職表現,都在審計司的監察範圍之內!”
“什麼?!”
“都察院?”
“監察司和審計司?!”
眾人听到這一連串全新的機構設置,皆是一臉震驚,面面相覷。
司馬朗更是瞪大了眼楮,他本以為只是參與討論平叛後的常規事務,沒想到甦曜竟拋出如此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措。
“大將軍,這都察院與監察、審計司的設立,意義重大,只是……”司馬朗猶豫了一下,還是說出了心中的擔憂︰“如此一來,御史台的職權被重新劃分,涉及諸多官員的調整,恐會引起朝中不小的震動啊。”
“我自然明白其中利害,但如今大漢局勢,已到不得不改革的時候。”
甦曜微微點頭,一笑道︰
“而治國之要,吏治為先,若不革新吏治,加強監察,又如何能保證新政的順利推行?”
“以往御史台雖有監察之責,卻因職責寬泛、權力分散,不但難以對百官形成有效監督,且多人浮于事,以致諸多貪腐亂象叢生,政令執行大打折扣。”
“如今我改組御史台為都察院,細化監察與審計職能,正是為了改變這一局面。”
甦曜目光堅定,掃視著在場眾人,語氣中透著不容置疑的決心︰
“至于官員調整,我已有所考量。”
“此次改革,並非無端撤換官員,而是依據其才能與品行重新安排職位。”
“對于那些清正廉潔、勤勉奉公的官員,不僅不會受到影響,反而會在新的崗位上得到重用,發揮更大的作用;而對于那些尸位素餐、貪贓枉法之徒,必須予以懲處,絕不姑息。”
改組御史台,這並非甦曜的臨時起意,而是他早就準備著手進行的事情。
要知道,御史台由于御史台雖權力重大,但職位清閑的清貴特性,這一機構在數百年間已被世家大族們完全壟斷,成為了他們安插親信、庇護族人的溫床。
在這樣的條件下,許多御史及下屬官員,往往更多都是憑借家族背景而非實際才能上位,導致監察工作流于形式,貪腐橫行,真正有心為國效力的官員反而難以施展拳腳,完全有悖于御史台建立時的初衷。
甚至,由于甦曜之前與司空種拂的矛盾,眾多御史被卷入其間,在種拂的率領下向他開炮。
在之後,雖然甦曜在大勝後廢司空,且改由王允任御史大夫領餃御史台,但是是御史台內部的世家勢力盤根錯節,積習難改,王允雖有心整頓,但短時間內難見成效,想要一舉扭轉整個台院的風氣,顯然不是換個最高長官便能輕易解決的問題。
因此,甦曜決定趁此機會,徹底改組御史台,將其職能細化的同時把那些干吃閑飯的和那些與他作對的人都給清理出去。
新的都察院,必須要保證都是忠誠的,支持改革的人。
“為此,都察院此次新設部門,人員選拔也當優選科舉出身之人,首重品德,次看才學,以寒門子弟為先。”
“嘶——”
“什麼?!”
“寒門弟子優先?”
甦曜再一次語驚四座。
正如之前所說,御史台乃是清貴的衙門,是世家大族最喜歡用來給族人鍍金的部門。
如袁紹、韓馥、以及眼前的司馬朗,皆是御史出身的中原名族世家,就可見一斑。
如今甦曜提出都察院新人優先科舉出身,而且還是寒門弟子優先,可以說是直接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御史台(都察院)壟斷的念頭。
因此,甦曜的話音一落,書房內的氣氛頓時就變得凝重起來。
在座諸人,郭嘉是潁川寒門,對政策頗為贊同,而衛覬剛剛升官,也不會說些什麼,至于王凌則是甦曜親信,雖是世家出身,但邊郡世家在朝廷的地位還不如中原寒門,更是全力支持。
唯有那司馬朗和荀攸,兩人屆時中原名族豪門,他們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寒意。
首先發話的是荀攸,他緩步出列,深施一禮道︰
“大將軍明鑒,臣聞《易》曰"窮則變,變則通",大將軍革新御史台,誠為治世良策。然則——“
荀攸頓了頓,目光掃過滿室懸掛的竹簡輿圖︰
“自光武中興以來,世家子弟在台諫之職亦是屢有建樹︰昔袁安持節雪冤,楊震暮夜卻金,皆為御史清流楷模,今若盡取寒門,恐失累世簪纓之家傳遺風,這寒門子弟優先一事,攸以為大將軍還需斟酌才好。”
荀攸說完,司馬朗緊隨其後,躬身道︰“公達所言甚是。”
“家父常言"詩書傳家久,禮義繼世長",我等子弟,生于簪纓之家,自幼便肩負光大門楣、報效國家之重任,對朝廷忠心耿耿。且經多年修習,于經史子集、律法典章等皆有深厚造詣,處理政務得心應手。”
“寒門子弟雖有進取之心,亦不乏有才學之人,但總體而言,其學識積累、閱歷見識比起恐多有不及。”
“大將軍若想重用寒門學子,不若先使他們任掾史,待通曉案牘後.”
“二位所言差矣!”
忽然間,郭嘉站了出來︰
“昔年潁川陳�不過寒門,卻以"梁上君子"之典教化鄉里,如今大將軍開科舉,正是效仿先賢"舉賢不避卑"之意。”
郭嘉的突然出現,讓荀攸和司馬朗吃了一驚。
他們沒想到這個年輕人竟然敢于如此公開的直接的反駁兩人的看法。
頓時,書房內的氣氛愈發緊張。
只見郭嘉手持羽扇,朗聲道︰“大將軍開科舉,本意便是廣納賢才,不論出身,唯才是舉。寒門子弟中,不乏有志之士,他們歷經磨難,更知民間疾苦,心懷天下蒼生。若因出身而拒之門外,豈不是與大將軍初衷相悖?”
荀攸微微皺眉,反駁說︰“奉孝所言雖有理,但世家子弟自幼受良好教育,于經史子集、律法典章皆有深厚造詣,處理政務自然得心應手。寒門子弟雖有心報國,但驟然委以重任,恐難以勝任,反誤大事。”
緊接著,司馬朗亦點頭附和,表示他們並非反對啟用寒門,而是擔心他們難以擔當大任︰
“御史台監察百官,說起來是威風八面,但實則以小官察大員談何容易?”
“世家子弟,有背後家世背景支持,面對封疆大吏多可挺直腰桿,寧折不彎,仗義執言。”
“而寒門子弟,一則勢單力薄,缺乏人脈根基,在面對強權時,恐因畏懼權勢而不敢秉公行事;二則官場復雜,盤根錯節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寒門子弟毫無經驗,一旦深陷其中,不僅自身難保,更可能導致監察工作受阻,令改革大業功虧一簣。”
“御史此言差矣。”
郭嘉羽扇輕搖,臉上露出一絲不以為然︰
“寒門子弟勢單力薄不假,可正因如此,他們才更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一旦肩負監察重任,定會倍加勤勉,力求公正。”
“況且,畏懼權勢與否,關鍵在于個人的品性與操守,而非出身背景。”
接下來,雙方就寒門與世家的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雙方紛紛引經據典,支持自己的論據,在甦曜面前據理力爭,連王凌和衛覬都被卷入其中。
但是,大家都是精通典籍,學富五車的聰明人,各有各的道理,在涉及自身立場時,是互不相讓。
衛覬有兩次上前打圓場勸和,結果不但沒勸成,反而還被兩方暗諷他之前立場不堅的投機表現。
一時間,書房內眾人爭得面紅耳赤,各執一詞,從傍晚一直吵到了深夜,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後,還是紅兒見甦曜等人一直沒有去用膳,帶著餐食前來敲門,才暫時中止了這場爭執。
紅兒敲門而入,端著熱氣騰騰的飯菜,小心翼翼的行禮道︰
“恩公,諸位大人,夜深了,先用些膳食吧,國事重要,也別餓壞了身子呀。”
這時,一直閉目沉默,恍然離線一般的甦曜才突然睜眼,他樂呵呵的看了眼紅兒,又掃了眼又瞧了瞧面紅耳赤的眾人,微微一笑,抬手示意大家先停下爭論︰
“好了,都先歇歇,吃點東西,吃飽了咱們再接著議。”
看到紅兒手上熱騰騰的佳肴,屋中突然傳來一聲嘰里咕嚕的異響,這時眾人老臉一紅,終于停下爭辯,紛紛落座。
紅兒見狀,連忙招呼下人,搬著案幾進來,為眾人準備餐食。
沒錯,搬著案幾進來的。
漢朝乃是分餐制,這時不興大圓桌,都是各用各的案幾,席地而坐,分餐就食。
眾人圍坐,各自面前的案幾上擺滿了精致的菜肴,可氣氛卻依舊有些微妙。
紅兒手腳麻利地為眾人添上酒水,便悄然退下。
臨走時,還被甦曜捏了捏小手,惹得她滿面秀紅,小聲嬌嗔,恩公好不正經。
然而,他哪里知道,甦曜這時真正的心情大好。
是的,心情大好。
別看今晚這些人吵得一塌糊涂,吃飯都是沉默不言,滿屋子硝煙的味道。
但實際上,這一切都正在甦曜預料。
摒棄世家,寒門優先?
以甦曜之前一向實用主義優先的做法來看,他怎麼可能這次突然就如此極端了。
在眼下,世家大族仍然是大漢朝堂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他們根基深厚、人脈廣泛,掌控著大量的土地、財富和人口,在地方上也有著極高的影響力。
甦曜深知,若想順利推行改革,絕不能與世家大族徹底決裂,否則他不管是作戰也好,還是施政也罷,都將遭到極大的阻力。
但是,這不代表他要向光武帝劉秀那樣對世家大族們步步妥協。
開玩笑,他的科舉大招已經放出來了,下來只要保持穩定,每一次成功的科舉都是對世家大族勢力的削弱,現在是優勢在我,根本沒必要在這時候與他們撕破臉,冒著逼反自己統治根基的風險去強推這個事情。
因此,這一次在河東大勝,橫掃當地世家叛黨後,甦曜故意拋出“寒門子弟優先”這一極具爭議性的觀點,實際上另有其目的。
除了引出各方的真實想法,觀察眾人態度外,最關鍵的還是利用這一不合理要求進行“極限施壓”。
魯迅曾說過︰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要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你若是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荀攸,司馬朗代表世家大族的利益,甦曜想要大量在朝中引入寒門,尤其是讓寒門子弟進入御史台這一被世家視為禁臠的地方,那不用想,必然會遭到一致性的反對。
于是乎,甦曜便故意提出“寒門子弟優先”這一極端要求,以此作為談判的起點,來達成自己真正的目的。
而為此,甦曜還專門找來郭嘉這一寒門學子配合自己的行動。
然後嘛,自然是果不其然。
看到他們這些大聰明們吵得臉紅脖子粗,精疲力竭到一句話都說不動的時候,甦曜知道,該自己出場了。
是時候結束這場漫長的爭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