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胡郡守如此迂腐,王主簿急的是面紅耳赤︰
“郡守您怎麼還是執迷不悟啊!”
“那董卓雖尊陛下為天子,但他何曾有一點尊重天子的模樣?”
“此人把持朝綱,殘害忠良,所作所為與賊寇無異。”
“名為漢臣,實漢賊也!”
“反觀冠軍侯甦曜,他起兵討董,乃是為了救陛下于水火,恢復朝廷的威嚴。”
“您若此時投降冠軍侯,非但不是背叛朝廷,反而是順應天命,助朝廷一臂之力啊!”
胡郡守聞言,再次陷入了沉思。
他心中清楚,王主簿所言非常正確。
董卓的所作所為,早已經讓天下人寒心,而甦曜的討董之舉,更是贏得了廣泛的支持和贊譽。
而且從甦曜一路勢如破竹的攻勢來看,董卓覆滅未來可期。
但是!
說他迂腐也好,固執也罷。
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人,胡郡守對“忠君”二字有著近乎偏執的執著。
在他看來,只要皇帝還在董卓手中,那董卓便是朝廷的代表,他作為臣子,就必須對朝廷保持絕對的忠誠。
這與眼下這個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背景實在格格不入。
但這樣的事情卻絕非孤例,甚至為數不少。
其中最著名的便要數那漢末三杰之一的皇甫嵩了。
董卓把持朝政,人人都知董卓賊也。
皇甫嵩在董卓入京後正巧還是接管董卓涼州軍的實權大將,他不但收編了董卓之前留在涼州的西涼軍,還帶了一部分京中的部隊戍邊右扶風,共有三萬精兵在外,卡死了董卓西進的道路。
而且,不止是他,同樣在這里的還有那京兆尹蓋勛。
他也領有長安周邊近兩萬的兵馬,與皇甫嵩協防涼州反賊。
可以說只要皇甫嵩站出來反對董卓,那董卓馬上就要完蛋,直接就會被端了老家。
那董卓自然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他那時候可以說是覺都睡不著啊。
原因很簡單,漢靈帝劉宏荒淫不假,但他真的懂權術的。
收了董卓兵馬的皇甫嵩,與董卓的關系不說是相當不睦,也可以說是勢同水火了。
那時候,有甦曜在前,又有皇甫嵩在後,可以說兩人聯合分分鐘就會要了他的小命。
于是乎,睡不著覺的董卓在拿到了權力後幾乎是第一時間便立刻是召皇甫嵩還有當時的同樣與他不合的京兆尹蓋勛入京。
董卓要免兩人軍權,以保證自己後路。
沒錯,就這麼一紙詔令,就想讓兩位各自擁兵數萬的大員入京听令,臣服自己。
這簡直是滑天下之稽!
從任何現實的角度上來考慮,皇甫嵩都不可能乖乖听令。
是個有腦子的人都能看得出來,這回京就是死路一條!
于是乎,不管是皇甫嵩的兒子皇甫酈也好,其部下長史梁衍也罷,他們都勸皇甫嵩不要听令。
甚至,京兆尹蓋勛還專程密會皇甫嵩,向其面陳利害,請皇甫嵩起兵討董,他京兆之地將全力支持皇甫將軍大義的舉動。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發生了。
皇甫嵩拒絕了眾人的請求,就這麼一紙詔令,他就乖乖的交出了兵權,孤身赴京。
甚至皇甫嵩還毅然決然的要求蓋勛謹守臣節,莫要作那亂臣賊子。
那京兆尹蓋勛見皇甫嵩如此只能是感嘆一聲,天不佑炎漢,無奈的與皇甫嵩一起交了兵權,進京赴任。
然後,不出所有人意料的事自然也發生了。
在皇甫嵩入京後,董卓甚至連幾天的時間都不願意多等,直接讓那掌管刑法的官員在城門口就拿下了他。
那官員秉承董卓之意,上奏朝廷,將皇甫嵩交付審判,擇期問斬!
上奏朝廷?自然是董卓一言就要斬了。
如此無恥殘暴的一幕,登時引得群臣震怒,可以說滿朝文武都在為皇甫嵩求情。
最後,還是在甦曜進兵的壓力與群臣們共同的努力下,董卓才免了皇甫嵩的死罪,而是置一閑官,看管在身旁。
堂堂一代名將,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令人唏噓。
而更加令人唏噓的事情是,也正是皇甫嵩最後的這個忠誠無比的決定,徹底斷送了大漢最後一次糾正的機會,使得國家不可逆轉的滑向了分裂內戰的結局。
這是大漢四百年獨尊儒術,經學教育的結果,即便在這天下大亂的時代中,他們也依然抱持著這樣的理念。
他們是時代的逆潮者,抱著自己最後的那一份忠君愛國的理念,無一例外的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
在歷史上,這些人最終都成為了諸如董卓和袁家兄弟、還有曹孫劉等人的經驗包。
而現在.
堵陽城,現在。
“什,什麼?!”
“就這?這弘農郡就這麼拿下了?還是兵不血刃???”
“那胡郡守不是個有名的頑固派嗎?他怎麼可能讓你們這麼輕易進城?”
王凌等人听著趙雲的講述,一個個都瞪大了眼楮。
他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場戰役的進展之快、之順利,完全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這以那胡郡守的為人來說簡直是不可能!
“沒錯。”
趙雲笑著搖了搖頭,想到當日情景,臉上也帶了些無奈︰
“那胡郡守確實是個迂腐之輩。”
“我們押他下去的時候他還一個勁的喊讓我們殺了他。”
“不過弘農的王主簿倒是個識時務的人。”
原來,眼見胡郡守固執己見,王主簿便自己動起了心思。
主簿,其職責為典領文書等,乃郡府佐吏,與只能讓外地人當的郡守不同,佐吏官都是由當地名門望族擔任。
弘農王氏,便是當地僅次于那弘農楊氏的名門望族,可以說也是世出兩千石的大家。
他當然不可能坐看胡郡守胡來,帶著他們朝死路上狂奔。
于是乎,見文的不行後,王主簿當即找來當功曹的楊氏族人,以及當地其他世家。
眾人一番商議後,很快便建立了統一共識。
與甦曜大軍作對無疑于以卵擊石,自尋死路。
既然胡郡守一意孤行,文攻不成,那咱們就來武斗!
考慮到如今城外已經戰鼓隆隆,甦曜大軍隨時可能開始攻城的現狀,王主簿等人甚至來不及先派人出去通風報信,溝通投誠的條件,就直接一步快進到發動政變的步驟。
且說那胡郡守正在城頭督戰,身先士卒的要求守兵們誓死抵抗甦曜大軍的進攻。
突然間,他就見到王主簿帶著楊功曹和一干郡吏匆匆而來,當即皺眉擺手道︰
“我意已決,爾等不必再勸!”
“此番大戰那是人在城在,城破人亡!”
胡郡守慷慨激昂,目光堅定,仿佛已做好了與城共存亡的準備。
然而,王主簿不但並未停下腳步,反而與眾人一起來到他面前,在最後一次力勸無果後,他竟是大喝一聲︰
“胡郡守私通董賊,對抗車騎將軍,速速來人將其給我拿下!”
“什麼?!”
“爾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