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取的食品物資中,另外還有各種豬牛羊肉類五百七十萬噸,各種魚肉兩百八十萬噸,植物油六千八百多桶,動物油三千八百多桶,面包黃油九十余萬噸,動物肉罐頭兩百九十萬噸,魚肉罐頭一百四十萬噸,餅干一百三十萬噸。
除了糧食吃的,還有紅糖一百五十萬噸,茶葉七十多萬袋,鹽一百八十萬噸,伏特加五百七十萬箱,卷煙三百九十萬箱。
其他物資方面,軍服三十余萬套,尼子大衣六十八萬件,軍毯一百五十萬件,冬季軍靴一百五十萬雙,夏季軍靴一百二十萬雙,各種帳篷四十余萬頂,野外睡袋八十多萬個,防毒面具一百萬具。
燃油里面,柴油五百八十萬噸、汽油三百五十萬噸。能有這麼多的燃油庫存,完全是因為當時的甦聯,本身就是一個產油國家,加上美國人的援助,才會讓他們在遠東能夠存儲燃油。
另外,各類鋼鐵一百九十萬噸,鋁材九十五萬噸、銅兩百三十萬噸。伊爾庫茨克可是一個重工業城市,制造坦克、飛機,以及武器配件,怎麼可能沒有這些金屬材料。
總體來說,這一次孫義成的遠東之行還是很成功的。之所以沒有說成非常圓滿,是他想乘坐西伯利亞鐵路火車到歐洲去一趟的想法沒有能夠實現,所以才說“很成功”。
離開赤塔之後,孫義成並沒有想著馬上返回。赤塔距離東北已經很近了,直線距離滿洲里也不過三百八十公里,中東鐵路北面的起點正是赤塔。
既然來到了遠東,不去一趟關東軍所在的東北地盤溜一圈,豈不是大大的可惜。
于是,就在莫斯科高層為遠東大量物資消失焦頭爛額時,離開赤塔的孫義成,已經乘坐赤塔開往哈爾濱的火車,南下東北了。
有人可能要問,戰爭期間,日本人還能讓遠東甦聯的火車經過他們的地盤通行嗎?答案是肯定的。
甦聯和日本可是在一九四一年相互簽署過《甦日中立條約》,又稱《甦日互不侵犯條約》的。
也就是說,甦聯和日本這讓兩個敵對陣營一個同盟國一個軸心國)國家到一九四五年雙方還是“友好”的國家,雙方都沒有向各自宣戰。
這種情況下,甦聯的火車當然可以自由地穿越日軍控制的地方,從赤塔開到海參崴。德軍佔領了甦聯里海、波羅的海沿岸港口後,甦聯正是靠著這條運輸線,往歐洲運輸美國援助物資的。
听起來很可笑,日本和德國是盟國,德軍和日軍是友軍,但日本人卻讓德國的敵人甦聯,通過他們控制的地盤運輸主要的補給物資,到歐洲前線打擊德軍。
雙方是敵對陣營,但又相互簽訂了互不侵犯協議,日本一方一面還在放行援甦軍火物資,一方面卻在雙方勢力交界的地方囤積了大量的兵力,做好隨時進攻的準備,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但這就是事實,基于本國利益的事實。為了自己的利益,日本和甦聯簽訂了《甦日互不侵犯條約》,讓物資源源不斷地通過東北鐵路進入甦聯。
說到了這個臭名昭著的《甦日互不侵犯條約》,那就在此多說兩句。
這個條約對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尤其是對我們中國來說,更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為什麼呢?不就是甦聯和日本兩個國家簽訂的條約嗎,和中國有啥關系?就因為這個條約中,雖然規定了甦日雙方不可以互相侵犯,但甦聯卻還作出保證,會尊重偽滿洲國的領土完整以及不可侵犯。
同樣的,日本方面也做出了保證,日本尊重外蒙的領土完整,以及不可侵犯。這等于是將偽滿洲國和外蒙的事情當籌碼談價了啊!
兩個國家都拿著中國的固有領土,作為彼此談判的籌碼,拿第三國的領土和利益,作為自己交換的條件,這在世界史上實屬罕見,也確實讓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蒙羞。
簽條約前甦聯在對華援助方面,還是比較積極的,甚至派出自己的飛行員加入中國空軍作戰。但是簽了這份條約以後,礙于日本的面子,對華援助也就減少了。
所以,記住了啊讀者大大,想要自己不受外敵欺辱和羞辱,必須要自身強大,有足夠的實力才行。
就像現在的美國,在各種高科技方面卡我們的脖子,一但我們在某個領域有所突破和領先,美國就開放這個領域,又讓他們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
這看起來好像是好事,但這真是好事嗎?他們的產品進來,必然會和我們的國產產品搶市場,我們剛出來的產品,成本和技術上肯定會有劣勢,加上某些崇洋媚外的企業和公司在背後搞事,國產產品還會有市場嗎?
沒有了市場自然也就沒有了收益,沒有了收益,那些產品公司的高額研發費用怎麼回收?長此以往,哪家企業公司還會去搞研發?沒有研發,我們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後面吃灰。
話又說遠了,言歸正傳!
二月二十一日下午,乘坐火車的孫義成抵達了長春市。原本他是想要在哈爾濱下車的,最後一想這個時間的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應該設在長春,于是就更換了下車地點。
二月的長春,氣溫仍舊的低,白天的氣溫也在零下五度左右。但比起貝加爾湖零下十幾二十度的天氣,就好了不少。
溫度雖然很低,但下車的孫義成臉上的笑意就沒有停過。為啥,因為這一路南下,他的收獲可不少。
坐在火車上,沿途只要看到有軍營或者軍事堡壘,孫義成就開啟了攝物功能,將里面能夠收取的東西全部都帶走了。
路過的火車站他也沒有放過,就算停放在火車站台里面火車所裝載的物資,他也一一收取,管他是木材還是煤炭,或者更高級的的物資。
就連那些沒有掛載車廂的空蒸汽機火車頭,他也沒有放過,這東西以後不管留在緬甸國內,還是免費送給新中國,那都是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