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

第1638章 姥爺是修真的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咖啡就蒜 本章︰第1638章 姥爺是修真的

    冬日午後的𦨴溪,像一方被時光浸透的舊硯台,溫潤而沉靜。

    風也比清晨更大了些,貼著河面、鑽過巷弄,吹得人鼻尖發紅,倒是把吃飽喝足之後的哪點困意給吹得一干二淨。

    曾昭儀換上了那件當初李樂跑去高家堡石 村給送的羽絨服,頭上加了頂棒球帽,手里拄了根光潤的測量標桿,也不是借力,倒像是多年田野的習慣,在身前敲敲點點。

    李樂跟在一旁,高大身形襯得姥爺愈發清 ,卻不敢走快,只半步錯後,留意著腳下那些被時光磨得光滑如鏡的石板。

    小鎮午後愈發靜謐,河水幾乎凝滯不動,倒映著兩岸瓦屋的檐角與枯柳的疏枝,像一幅暈開的淡墨畫。

    空氣里有潮濕的河泥氣、遠處人家隱約的柴火味兒,還有一絲若有若無的、清冷的梅蕊氣息,不知從誰家的院牆里逸出。

    “你剛說陸遜,這鎮子,早傳是東吳陸遜養鹿之地,故名鹿徑,之後叫白了成了𦨴溪。”

    曾昭儀標桿點了點腳下凹凸不平,帶著一道車轍印的長條石,又指了指前方,“你細看這些石頭,還有那邊橋墩的壘法,是有些漢晉的遺韻,只是後世翻修太多,一層層疊得厲害,像一本反復修訂的手稿,當初的筆跡難尋了。”

    李樂順著望去,一座蒼老的單孔石橋靜臥水上,橋身藤蔓枯垂,石縫里掙出幾叢頑強的青黃色的雜草,在風里微顫。

    兩人沿著河岸緩行,避開幾處晾曬的魚鯗和梅干菜的竹匾。曾昭儀的目光掠過河邊一株虯枝盤曲的老烏 樹,樹梢還掛著幾顆未曾落盡的白籽,像綴著零星殘雪。

    “這地方好,靜氣足,能養心,也宜讀書。”

    李樂跟在半步之後,聞言點頭,“人少麼,可不就比城里清靜得多?在這樣的地方,那些腦子里那些亂七八糟的念頭,就容易被這里水汽給濾干淨了。”

    “濾干淨了好,做學問,心先得靜,心不靜,則眼不明,思不深。”曾昭儀緩緩道,“對了,說快也快,你這不怎麼踏實的博士念完,有什麼打算?””

    李樂雙手插在外套口袋里,听到姥爺說的“不踏實”三個字,苦笑一下。

    踢開腳邊一粒小石子,看著它“咕嚕嚕”滾進石板縫隙,“想過了,還是想留在學校里。教書,做點研究,帶帶學生,再接點課題做做。”

    “理由呢,別人雲亦雲的,學校里未必一定是什麼好去處。”曾昭儀目光仍看著前方河面上,站在一條烏篷船邊上,發著呆的魚鷹。

    “倒也不是,就覺的合怕。您要硬說什麼理由,一是習慣了吧,喜歡學校里頭那種氛圍,和社會上相比,還是要單純一點的,沒那麼多彎彎繞繞,打交道的多是書本和學生,心思能純粹些。”

    “再一個,就是時間上相對自在,能自己掌控,琢磨點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用天天帶著給老板上墳一樣的心情上班。至于其他呢,”李樂哈出一口白氣,“畢竟讀這麼多年書總想在學術上再往上夠一夠,看看自己到底能走到哪一步,做出點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

    然後看了眼姥爺,笑了笑,“當然,理想點的說法總覺得知識學問,最終還是要有些用處。要是能教出幾個好學生,研究能對社會、于國家于人民,能有點微末的貢獻,那就最好不過了。”

    曾昭儀听著,臉上看不出什麼表情,只微微頷首。兩人又走幾步,在那座剛剛指點的,經過風雨磨礪的石拱橋前停下。

    橋名“清風”,橋欄板上的石雕紋飾已被風雨和人手摩挲得模糊,縫隙里生著頑強的野花。

    “治學,”曾昭儀開口,聲音平和,像在咀嚼這兩個字的滋味,“你理解,何為治學?”

    李樂沉吟了一下,組織著語言,“我覺得,治學首先自然是研究學問,探究知識,窮理盡性。像朱熹說的格物致知,要下功夫去鑽研,去梳理,求得真知。但又不僅僅是埋頭書齋。”

    “它還有一層治理的意思,像是治水、治國,要有方法,有體系,有擔當。得把學來的東西消化了,融會貫通了,形成自己的見解體系,能拿去解釋問題,解決問題。最好還能達到那種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自在境界。”

    “另外,《論語》里也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治學也得和修身結合起來,做學問的同時,也是打磨自己的心性,離不開個人品格的磨礪和對道義的持守。”

    “我還以為你得說修齊治平呢。”

    李樂咂咂嘴,“這詞兒吧,早幾年也許脫口而出,現在就覺得,不能亂說了。”

    曾昭儀手中測桿,輕點一塊鑿著如意紋樣的石板,“倒是說得不差,尤其是提融會貫通與修德講學。”

    停下腳步,望了一眼不遠處一座飛檐翹角的水閣戲台,台口藻井的彩畫已斑駁,卻仍能想見早先時候的絲竹聲聲。

    “還能有點自己的體會,能想到治的意味,就比單純說學進了一層。不過,這還多是站在門檻外頭的觀感。真正走進來,滋味又自不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曾昭儀轉身,背倚著微涼的石欄,面對著李樂,“老輩學人里頭,有壽銘先生將治學之境,分了八個層次。”

    “不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李樂笑問。

    “不然,”曾昭儀搖搖頭,“獨上高樓,衣帶漸寬,驀然回首,終究抽象一些,更多的說的倒像是人生。而具體到治學,壽銘公說,第一層,形成主見。”,

    “心里得先有自己的一個念頭,哪怕這念頭淺薄,甚至是偏見,也好過渾渾噩噩,全無主張。”

    “胡適之的學問,旁人看來或許淺,但那是他自己的東西,所以能立得住,能動人。你得先有我。

    河風拂過,帶來水藻的清腥氣。

    對岸廊棚下,一個老人正守著煤爐打瞌睡,爐上的鋁壺嘴噓噓地冒著白汽。

    一位農婦挑著兩筐剛洗好的青菜從橋下石階走上岸,扁擔吱呀呀地響,帶著水珠的菜葉鮮靈碧綠。

    “有我?”李樂瞧著眼前的老人和農婦,琢磨著這個“我”,似乎有所得。

    曾昭儀瞧見李樂的表情,知道這孫子听了進去,等等便繼續道,“而有了主見,便入了第二層,那就是,發現不能解釋的事情。”

    “書多了,你會瞧見四下里都是和自家見解不合的,前後左右都是道理,又似乎都沒道理。種種沖突矛盾之下,你便不得不更用心思去探求。這才是求學問的正路開端。”

    “第三步,就是融匯貫通。到了這一步,前人之說、今人之論,你都不會輕易放過。與自己相合的,感到親切,相悖的,便要探究那隔閡的緣由。非要求個解決,求個明白不可。”

    “于是古今中外他人曾用過的心思,漸漸都能化為你自己的養分。你最初那一點主見,便如同種子,從此能吸收養料,向上生枝發葉,向下扎根土里。學問之樹,才算開始生長。”

    說到這兒,曾昭儀看著李樂,“小樂,切記,讀書不是堆砌名詞,旁征博引。真讀到心里去的人,說話是自己的話,樸實明白。引書越多的人,往往越不會讀書,早先給你說過,越有學問的人,說的東西越能讓普通人明白。”

    “最典型的就是那句話,為人民服務,什麼道理都在里面了。文章的好壞,不在篇幅長短,分量的輕重,不在文字多寡,學術水平,與長短沒有直接關系。百姓看得懂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孫子,你得說人話。”

    李樂默默點頭,將這些話記在心里。

    曾昭儀邁步下橋,走向河對岸那條更顯幽深的窄弄。

    弄堂風大,穿堂而過,帶著些凌冽的寒意,李樂趕緊前走幾步,擋在姥爺身前,身後,標桿“篤篤”的點著石板路。

    “至于第四層,便是知不足。用心之後,方知天地廣闊,自家當初那點見解何等浮淺,不足恃,不足用。學問進步,不單是見解加深,更是心思變得精密,心氣變得謙虛了。心虛思密,是這階段的寫照。”

    “對于前人學問,總要存一份不懂的心,才能虛懷若谷,真正去了解。”

    往里走,弄堂兩側高牆聳立,粉牆斑駁,露出內里青灰的磚骨。頭頂一線天光,映著牆頭枯黃的狗尾草搖曳,曾昭儀的聲音在狹窄空間里顯得格外清晰。

    “第五層,以簡御繁。等到見得多了,鑽得深了,心里便不再是零碎知識和片段見解,而是形成了一貫的系統,完整的組織。”

    “至此,學問多而不覺其多,心里反覺簡單明了,仿佛只有一兩句核心要義,卻可駕馭萬千知識。”

    “小樂,你看那些大學問家,說話反而少,不是因為貧乏,而是道理透澈了,覺得無需多言。心里明白,口里反而講不出來。倒是那些學問淺的人,名詞概念一套一套,唬人罷了。”

    兩人走出窄弄,眼前是一小片開闊地,一棵老香樟樹下,擺著幾張石凳石桌。曾昭儀標桿一指,示意坐下歇腳。兀自走到石凳前,俯身袖子掃,便坐下。

    一陣風吹過,香樟樹的常綠葉片沙沙作響,落下幾顆黑色的老籽。

    李樂坐到對面,就听得一句,“第六層,運用自如。到了這地步,學問完全化為己用,外面里頭,幾乎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若是還有,便是學問仍未到家。真學問是能讓自己隨心運用的,假學問則始終是身外之物,不會用,也用不好。”

    曾昭儀語調平緩,講“境界”之說,擇其精要,娓娓道來。

    沉靜的聲音與風過樹梢的微響。李樂听得入神,覺得這“境界”,層層遞進,像是登珠峰的路線圖,每一步都得踏實。

    “一覽眾山小,就刀了第七層,以為這時,學問里的甘苦都嘗遍了,再看旁人的見解主張,其中深淺精粗、得失長短,一目了然。因為自己便是從那條路上一步步走過來的,一切層次境界都經歷過。”

    曾昭儀目光投向遠處,河對岸一座鄰水閣樓的窗欞里,映出里面朦朧的人影。

    李樂見姥爺久久不語,湊近些,問道,“那姥爺,還有最後一層呢?就是天人合一結了金丹,證了道果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嘁,又不是修真。這最後,便是通透,思精理熟之後,心里再無一點滯礙,無所不通,無所不明。”曾昭儀收回目光,落在李樂臉上,“這並非教條,而是一個理想過程的描述。你,我,皆在途中。至于治學之目的,或為進德,求誠正修齊之道,或為修業,掌握記誦詞章之術以謀生衛身。”

    “然無論為何,業須精專。藝多不養身,非謂技多無用,而是不專之弊。業精于勤,行成于思,韓退之這是老生常談,卻也是至理。”

    說到這兒,曾昭儀頓了頓,手中標桿戳戳李樂的腳面,“至于你,所謂貢獻,其心可嘉。然學者之貢獻,首在學問本身之求真與創新。”

    “立心立命開太平,其根基仍在于學問之扎實與誠懇。心系蒼生是情懷,腳踏實地是根本。萬不可本末倒置,為求虛名而失了學問的嚴謹。”

    李樂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氣,想起自己有時也會被各種宏大敘事所吸引,恨不能立馬經世致用,卻忽略了學問本身需要的沉潛與積累。

    姥爺的話像是一盆冷水,讓他清醒不少。

    只覺得胸中一片澄明,又覺沉甸甸的,“姥爺,我記下了,這像是把做學問的路,從山腳到峰頂的路勁,都給描畫出來了。”

    曾昭儀卻搖搖頭,“傻了吧唧的,路徑是別人的,路還得自己一步一腳印去走。”

    “曾家有祖言,治學之道,如熬肉,須先猛火煮沸,再以慢火溫養。讀書做學問,初始階段,非下大力氣、集中精神,廣博涉獵,不能得其門徑,此乃猛火煮,及至入門,則需沉潛往復,從容含玩,細嚼慢咽,溫故知新,此乃慢火溫。你如今也讀了這麼許多書,猛火之功,下過幾分?”

    李樂赧然,笑笑,“時常覺得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確實欠缺。”

    “這便是了。”曾昭儀道,“又譬如掘井。與其東掘一鍬,西刨一鏟,淺嘗輒止,不如認準一處,深掘不止,學問貴專貴精,最忌駁雜不純。”

    “你選擇社會學,又涉獵經濟、人類,跨度不小,更需警惕掘井多而不及泉之弊。須知學問之道,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專,非專不能深。這博、通、精、專、深,層層遞進,需梳理清楚,有所側重,方能自成一家。”

    李樂听著,心中默念“博、通、精、專、深”這五字,覺得像是一把鑰匙,能解開許多學術路上的迷障。

    這時,一位穿著藍布棉襖的老頭,背著籮筐經過,笑著用本地話和曾昭儀打了聲招呼,曾昭儀也笑著回了幾句。

    等老頭走遠,曾昭儀站起身,示意繼續向前,穿過一條小巷,兩人已漫步至鎮外緣,一段殘存的古縴道旁,野草枯黃,遠望可見平疇田野,蕭索中蘊著來年春日的生機。

    幾只麻雀在田埂上跳躍覓食,見人來,撲稜稜飛起,落在不遠處的草垛上。

    爺孫倆立在埂邊,看了好一會兒,曾昭儀一拍李樂,“讀書人,無非兩事,一者進德,講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

    “一者修業,操習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立並能謀食于世。科名官職,是謀食之階,但需自問所學所業,是否足以無愧于心。謀食之得不得,或由天,或由人;但學業之精不精,卻全由自己作主。”

    “小樂,你既選了這條路,有幾句話需記住。”

    “姥爺,您說。”李樂心頭一凜。

    “治學一途,貴在堅持,最忌半途而廢,見異思遷。切忌半途而廢。學問如山,攀登不易,最忌一曝十寒,見異思遷。學問之路寂寞的時候多,熱鬧的時候少。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冷清,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這不僅是毅力,更是心性之磨煉。”

    “要忌嘩眾取寵,追逐熱點,人雲亦雲,失了自家判斷。更忌失了讀書人的風骨與廉恥,什麼杜工部信耶穌,窮人更愛吃辣,為虛名浮利而違心論證,曲學阿世。文品如人品,心術不正,學問必然走偏。”

    面對李樂,曾昭儀語氣低沉,“最重要的一條,便是實事求是。這四個字,說著容易,做起來極難。無論是田野調查,還是文獻考據,數據分析,理論推演,都須恪守此道。不隱瞞、不歪曲、不臆斷、不逢迎。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

    “如此,學問方能立得住,傳得下,對得起前人,也無愧于後學。失了這一點,一切皆是空中樓閣,鏡花水月,經不起時間與實踐的檢驗。”

    李樂肅然點頭,將這些話記在心里。

    他知道,這不僅是學問的教誨,更是為人處世的箴言。

    此時,陽光漸斜,將兩人的影子在古縴道上拉長,天邊泛起淡淡的橘紅色,映著遠處的村落和田野,顯得寧靜而祥和。

    曾昭儀笑著捏了捏李樂的手心,“學問要做,日子也要過。治學與做人,終究是一回事。你我共勉吧。走,看我大曾孫去。”

    喜歡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方便以後閱讀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第1638章 姥爺是修真的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第1638章 姥爺是修真的並對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