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陽,作為東漢的京畿,地處天下之中,與四方州郡道路相通。
雖是雒陽不比長安,居于關中盆地,為四塞之地,獨以一面當天下,然雒陽也是身在一處盆地中,外圍有關隘重重,四面八方皆有要塞可以用來守御。
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漢靈帝以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和五校尉營屯都亭,用來鎮御京師,又于京都洛陽周圍設置函谷、伊闕、廣成、大谷、 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每一關各置一都尉,以統營八關軍政事務,來保衛京師的安全。
依仗雒陽八關,外加黃巾起義不成氣候,雖是黃巾于地方上沸反盈天,但京畿雒陽,卻是始終處于一片祥寧之氣中,而中樞的穩定,使得漢帝國可以從容應付地方的亂局。
最終,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被扼殺在了襁褓之中,即沒有做到傾覆漢家社稷,也沒有做到割據一方,未能使得局面脫離漢庭的掌控,到頭來黃天當立的雄心壯志早早敗亡。
有著過去黃巾起義,朝廷守御八關的記憶,曾經是討伐黃巾亂賊一份子的曹操,自是對于雒陽八關頗為熟悉,尤其是他過去在洛陽任過職,擔任過洛陽北部尉的情況下。
雒陽南面有三關,自西向東,分別是伊闕、大谷、 轅。
伊闕關,位于龍門山和香山的闕口,為兩山相夾,伊河于其間穿流,其地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畢竟左右皆是山巒,惟有中間可以通行,關口即狹,實難以攻取。
大谷關,處洛城南五十里,舊名‘通谷’,是位于嵩山與龍門山間的峪谷,和伊闕關一樣,大谷關也是一道狹隘的通道,不利于攻擊的一方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