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賊

第五百八十七章 瓦解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奪鹿侯 本章︰第五百八十七章 瓦解

    劉承宗率領大軍北上。

    他在茂陵吃馬肉火燒的那個夜里,咸陽知縣趙躋昌在城頭枯坐一宿。

    其實相較關中諸縣的官員,趙躋昌跟劉承宗還挺熟的,早年他就拿劉承宗做過教材。

    他是山西解州人,天啟元年的舉人出身,中舉後在介休縣當教諭,介休屬汾州府,邊上有個汾州衛。

    趙躋昌在介休做教諭,正好趕上陝西群賊在清澗大會,隨即定計兵分六路大舉入晉,當時劉承宗是六路首領之一,率軍攻入山西,活動于隰州與汾州府的石樓一帶。

    汾州衛的軍紀不好,不光戰場上輸給劉承宗,戰後還因為殺良冒功被劉承宗給判了,處決了四百多人。

    官軍讓賊給判了,多希罕?

    這事兒在當時的汾州府影響非常大,尤其劉承宗這個名字在山西的士人階層里,都成人們聚會時的笑話了。

    因為他們眼里劉承宗這個東西的成分,令人疑惑。

    劉承宗聲勢很大、戰力很強,但作為流賊一點兒都不專業。

    他打進山西就不干正事兒,對山西本地的八股強盜窮追猛打,剿賊積極性比官軍還高,完事又收拾了個名為官軍實則害民的汾州衛。

    突出一個剿兵安民。

    所以當年那六路首領,別人都是匪號,只有劉承宗,在山西,人們管他叫劉將軍。

    趙躋昌當年在介休跟縣學秀才授課,通過道听途說的消息得知劉承宗的行為,就到處跟人講,劉將軍是義軍,干的事情是大快人心。

    而此時此刻,興平以東、咸陽以西發生的這場戰役,對很多看熱鬧的咸陽百姓來說,同樣是大快人心。

    絕大多數百姓都不知道西邊來的是誰,也不知道南邊來的是誰,誰是官軍、誰是叛軍,對看熱鬧的百姓來說都不重要。

    人們只知道,有一群遼兵從渭河南岸過來,跑到咸陽郊野放火搶劫,還說他們是依附叛軍的反賊。

    這事兒吧,對咸陽百姓來說是道邏輯題。

    百姓已知自己不是反賊,且遼兵說他們是依附叛軍的反賊,還在郊外進行劫掠,然後他們被達兵攆跑了。

    求︰誰是官兵,誰是反賊?

    那答案顯而易見啊,毫無疑問,先來的遼兵是反賊,而是明顯已經僭號稱王了,還反咬一口,說大明是偽朝廷,他們是反賊。

    而後來的達兵,明顯是依附朝廷的北邊家丁啊!

    達兵奔馬到熱鬧的人旁邊,嚇走百姓非但不追擊劫掠,反而顯得有幾分被嚇住的手足無措,完事兒一臉可惜地從地上撿起小販掉落的釀皮,吃了個肚兒溜圓。

    除了那些節制精明的大將家丁,誰還能把蒙古兵節制得這麼好?

    所以百姓們眼看南邊來的軍隊被擊潰打散、收降一批,他們在 上是鼓掌叫好、歡呼雀躍,就跟自己打勝仗了似的。

    人們紛紛打听,這個能役使金翅大鵬鳥的將軍是誰。

    “唉!”

    別人不知道是誰,咸陽知縣趙躋昌知道。

    那哪兒是啥將軍,那是從西北提兵攻入關中的劉承宗啊!

    反倒是以一萬六千之眾北渡渭河,卻在三個時辰內被打得七零八落的那一邊,才是大明的官軍。

    相較咸陽百姓的欣喜,趙躋昌則對元帥府的軍力充滿震撼。

    還有汗流浹背的恐懼。

    因為他趙躋昌不是山西的教諭了,是咸陽知縣。

    要與城池共存亡!

    趙躋昌作為咸陽知縣,一來清楚咸陽城的地理位置,二來也知道劉承宗攻入關中的目標。

    咸陽號稱九關九守九里山,有九座城門,其中南門因為沖著渭河,名為渭陽門。

    渭陽門東南不過一里地,就是有著秦中第一大渡之稱的咸陽渡口。

    咸陽渡口,直通渭河南岸的西安府城。

    劉承宗既已攻入關中,且已擊潰、收降明軍在咸陽 上的阻擊部隊,那下一步顯然就要進攻西安府了。

    在進攻西安府之前,這座咸陽城,如何保得住?

    一日之內,趙躋昌先後派遣三撥馬快奔赴西安府城。

    第一撥,是跟陳奇瑜告狀,說湖廣過來的遼兵在城外洗劫民戶上百、焚毀屋舍宅院無算。

    第二撥,則是向陳奇瑜傳報警訊,說這邊打起來了,同時希望西安府向咸陽城發派援軍。

    第三撥,則是告訴陳奇瑜,咸陽 上仗打完了,朝廷官軍一敗涂地,再不派援軍,下官只能為國盡忠了。

    西安府不是沒軍隊,單在西安府城就有左衛、前衛和後衛,還有一個秦藩護衛,旗軍多的是。

    但是吧……趙躋昌派人送信的時候是心里急。

    其實算算時間,咸陽離西安隔著四十里地,咸陽 上的仗打完,他派去的第二波馬快恐怕還沒進西安城呢。

    不過趙躋昌也不知道劉承宗腦子想的是啥。

    明明打出了巨大優勢,卻沒有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元帥軍既不渡河進攻、也不東進圍城,居然一聲不吭拔營往北走了。

    不論如何,隨著夜幕降臨,咸陽 上重歸平靜,咸陽城上的趙躋昌也終于把懸著的心放回肚子里。

    萬萬沒想到天黑後元帥軍竟然殺了個回馬槍,一支馬隊從北邊又舉著火把回來了!

    起先是三五頭戴紅帽的達兵騎著稍顯矮小的蒙古馬,舉起火把在郊外游蕩。

    片後,威風凜凜的披甲馬隊開到,人人身披赤色布面鐵甲,缽冑頂著高高的盔槍,俱騎雄健青海駒,長桿如林,火光映照下戰馬胸脯子上的疙瘩肉遮出大片陰影。

    一時間咸陽城上鐘聲不絕,城中士民奔走上城,相顧大驚,俱是嚇得面無人色。

    來的是元帥府的虎賁騎!

    西寧門外,馬科垂眼望著城牆上人影綽綽,笑著對身旁左光先道︰“這守將不會守城,跟你我差遠了。”

    還真別說。

    雖然元帥軍壓根沒打過守城戰,但虎賁營乃至帥府大部分軍官,卻都練就了非凡眼力。

    守將能不能守城,他們一眼就能看出來,甚至還說得頭頭是道。

    能有這份本事,並不是因為他們攻城的經驗多,而是全靠洪承疇饋贈的涼州守城條例。

    當然,元帥府絕大多數人接觸到這冊書的時候,它並不叫這個名字,作者也不是洪承疇。

    而是叫元帥守城冊,大家都以為作者是劉承宗。

    這書就跟救荒定疫書、望遠鏡、羊絨罩甲、雁翎官刀、河曲大馬這些東西一樣。

    只要一個小兵立功,勛位從驍騎晉升三等九階折沖都尉的那一刻,甭管給不給實授差遣,反正這些玩意兒就全套都配發到手里了。

    左光先听了這話就樂,他是出身榆林地主家庭的武舉人,考武舉之前就看過這冊書。

    那守城冊的真名兒叫救命書,是萬歷年間刑部侍郎呂坤寫的。

    萬歷年間,是大明的民間經濟、國家軍事正值盛極而衰的節點,呂坤在當時已經看見國朝積弊,經常上疏指責萬歷,言辭極為激烈。

    他的奏疏里經常出現︰

    “陛下不視朝久,人心懈弛已極,奸邪窺伺已深,守衛官軍不應故事。”

    “章奏不答,先朝未有。”

    要麼急眼就直接開罵︰

    “臣觀陛下,不知天下之財止有此數,君欲富則天下貧,天下貧而君豈獨富?”

    “今民生憔悴極矣,乃采辦日增,誅求益廣,斂萬姓之怨于一言,結九重之仇于四海,臣竊痛之!”

    呂坤在萬歷二三十年,就已經知道,大明將來必有義軍蜂起,而天下成平日久,人人如處堂燕雀,因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等到戰爭來臨都不知該如何自救。

    因此其任職所過之處多留下戰守書籍。

    就比如其在山西的襄垣、大同任職過知縣,都在城里刻石,告訴後人、百姓該如何守城。

    等他告老還家,對河南老家寧陵的老城更是怎麼看怎麼不順眼,覺得這城實在不好守,便提議擴建城池,並專門為鄉鄰留下了救命書。

    只不過當時萬物具賤,人民生活優渥,根本沒人把呂坤的杞人憂天當回事。

    甚至因為呂坤提議擴城,同鄉百姓十個有九個都在罵他,因為擴城要出錢、要搬遷嘛,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大麻煩。

    這救命書,也沒人在意。

    只不過後來城擴好了,呂坤也不在了,寧陵百姓對他的非議才變成毀譽參半……到如今崇禎年間,寧陵百姓住在呂坤擴建的新城里,想起這個人,想必都是夸他的了。

    不過當時有個寧陵進士叫王胤,對救命書非常感興趣,加以刻印,救命書這才得以刊行。

    左光先看到的,就是王胤刻印的版本。

    不過因為王胤從小寄養在寧陵喬家,所以叫喬胤。

    倒是如今,這套救命書經洪承疇之手,落到劉獅子手里改頭換面,被配發元帥府全軍軍官,在西北一帶成了家喻戶曉的重要書籍。

    別的不說,左光先心里對這冊書有什麼獨到之處再清楚不過。

    元帥府這幫武夫,隨便挑個把總帶四五百人,往一座縣城里駐上仨月。

    他們可能一勸不了農、二課不來稅,但抵御幾千人的進攻,只要火力差距沒離譜到無法防守,有糧食在手,守備一年半載恐怕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馬科隨便朝城上看一眼,就能看出趙躋昌不會守城,就因為城牆上的燈籠高高掛,把守兵照得明晃晃。

    左光先催促道︰“行了,大帥又不是叫我們來攻城的,你管他會不會守城,趕緊把信射上去。”

    馬科輕笑一聲,張弓搭箭,嗖地一聲,將信射上城門樓。

    趙躋昌本以為他們是來攻城的,但發現元帥軍甲騎居然給城上射了封信,趕緊命人踩著梯子取下來。

    一時間,城內縣丞、師爺紛紛聚在趙躋昌身側,舉火讓他看信,縣丞還問道︰“縣尊,叛軍是要招降?”

    趙躋昌卻面色復雜,將信翻來覆去看了三遍,這才把信遞給縣丞,轉頭看向城下。

    就見城下軍兵牽著驢車吱扭吱扭地來到城下,卸下數箱財貨。

    “我是真不明白。”馬科搖頭看向那些木箱,轉頭對左光先問道︰“大帥為何要將興平縣的財貨,運到咸陽來,還讓咸陽士紳贖買……又不是自家東西,誰會買啊?”

    左光先卻不言語,仰著脖子看向城頭,半晌才道︰“我看這城里士紳,多半會買。”

    那些箱子里裝的,都是祖寬部從興平縣掠來的財貨,經過遼兵遴選,基本上都是塊頭小、價值高的奇珍異寶。

    開戰時,這些東西被藏在西邊的槐林里,有三十多個遼兵看護,結果打了敗仗,遼兵推車向西逃竄,卻被興平縣西邊游蕩的和碩特騎兵捉住,將財貨送到了劉承宗的營地。

    金杯銀盞、琺瑯玉器、羅帽緙披,還有些許書畫古董。

    這些玩意兒對劉承宗沒用,卻也沒打算辜負關寧兵一番苦心搜羅,干脆就做了定價,讓馬科和左光先運到咸陽來,讓知縣召集士紳以平價采買。

    唯獨一點很苛刻,劉承宗做的定價不是金銀銅錢,而是米糧、牲畜和鮮菜。

    一方面,由于早前蝗災的影響,關中平原上的糧價也飛漲得厲害;另一方面,古董器物在這年頭也買不上價。

    此消彼長之下是,即使是平價,如果以金銀作價,實際上買這批貨的人還是要虧不少。

    但正如左光先預料的那樣,趙躋昌在城上召集士紳,很快就向城下回書一封,告訴馬科和左光先,讓他們別著急,城內正在商議能否把這批貨全吃下。

    因為趙躋昌展開書信的第一眼就心動了。

    劉承宗在信里的第一句話,就是告訴他作亂的祖寬部騎兵已被擊潰、驅逐,讓他收容難民好好守城,以免治下百姓再被亂兵襲擊。

    暫且不提劉承宗以叛軍首領的身份,給他這朝廷命官講這話帶來的違和感。

    至少在趙躋昌心里,認為劉承宗顯然沒有圍攻咸陽的心思。

    你不攻,我就不需要考慮戰守降逃的事兒。

    有了這個基礎,趙躋昌覺得其他事情,讓士紳買點東西,似乎也不是太難商量的事兒。

    正當城上正商量采買事宜的時候,趙躋昌就听見負責守衛渭陽門的衙役來報︰“縣尊,一支叛兵自西面來,奔馳極快,佔領了城外的咸陽渡!”

    趙躋昌心想壞了︰咸陽城因這批財貨,已經沒了守城之心。

    劉承宗啊劉承宗!

    你最好趕緊把西安府城攻下來!(本章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頑賊》,方便以後閱讀頑賊第五百八十七章 瓦解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頑賊第五百八十七章 瓦解並對頑賊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