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練東漢

8、發現機械之美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靈山尊者 本章︰8、發現機械之美

    因為指望這幫孩子幫忙干活,從搬進竹廬里,張易每天刻上牆的字,只有四句,對于減少內容,這些孩子欣慶多過失落,因為前一陣教得太快,他們並沒有完全掌握,也就兩個人能全部默寫出來。

    這些孩子讀書不怎麼樣,學起做竹簡,上手卻很快,和後世嬌生慣養不同,這里的孩子從很小就要幫家里做事,動手能力還是很強的,尤其是張易進行了分工。

    重體力的砍竹,鋸段,劈片,鑽孔都分配給大孩子,煮,烘,編這些事情給小孩子做,每人都是重復一種工序,再做不好,不是腦子笨,而是思想有問題。

    竹簡是要拿去當傳家寶的,張易當然要做得漂亮,因此采用後世的工藝,裁、煮、烘,切,刮青、鑽孔、打磨、編,然後才是書寫,是因為這些孩子不懂,很容易搞亂了,而且張易覺得一氣呵成的作品,看起來才賞心悅目,等上漆陰干後,很薄,細膩,光滑的書籍像藝術品一樣美觀。

    張易出仕前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孩子都要做竹簡,就算最終沒能跟著張易出山,學會這手藝後,也能用竹簡養活全家老小。

    張易已經教了他們流水作業,看鑽孔和打磨最費時間,又想起鑽床和砂輪,只要有了這兩樣,可以讓制作周期大大縮短。

    手搖大齒輪,帶動小齒輪,再催動蝸輪蝸桿,讓鑽頭旋轉著往下,只要設定好竹片放進去的位置,一個人就能連續打孔,孔的位置還統一,編繩後才漂亮。

    砂輪速度要快才有力,張易設計成腳踩大圓盤,用皮帶帶動砂輪的轉軸,再帶動砂輪旋轉。

    張易先用竹子,刻出兩種器械的模型,然後把王鐵匠和幾個木匠請來,請他們根據模型各制作十台。一幫工匠看了模型,試著轉幾下後,就知道該怎麼制作,哪些用木頭,哪些用鐵,哪些必須用百鍛鋼,很快就分清楚。

    鑽孔和打磨,其實張易還有更簡單的辦法,為了借著機會,把齒輪,v槽皮帶輪和蝸輪蝸桿這些機械原理推廣出去,才特意這麼設計,等他們熟悉這些機械傳動後,張易就會請他們制作水力驅動的大功率自動裝置,生產出大量的竹簡。

    紙張已經出現,卻不是目前能大量制作的,張易要用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的竹簡工廠,撬動大漢的工業發展。

    雖然歷史出現偏差,但是歷史走向沒變,隨著氣候變化,北方游牧民族逐漸南移,傳統的農耕文明根本無法抵御游牧民族的進攻,只有發展工業才能抵御即將到來的危機。

    張易借口保密,讓王鐵匠和幾個木匠,就在竹廬這里制作鑽床和磨床,新奇實用的工具是工匠無法抵御的,根本沒有任何推脫,就答應每天下午會到這里集中。

    張易上午帶著孩子繼續學習弟子規,下午就讓他們給工匠做幫手,在制作過程中,張易還會給孩子講解轉速增加的原理,鼓勵他們把想法說出來。

    一幫小孩子听得很懵懂,工匠卻听得很認真,開始還不好意思,等張易問他們是不是有哪些改進時,就知道張易其實是講給他們听的。

    經過反復試驗,終于把十台鑽床完工,這些工匠對齒輪和蝸輪蝸桿這些聯動裝置也有了直觀的認識。張易沒放他們走,而是又定制了十台簡易車床。

    同樣是手搖轉動,只是旋轉的是固定好的竹條,百鍛鋼制作的車刀固定在滑槽上,也通過手搖,緩緩移動。只要往復幾次,就能車出筆直的圓竹棒。

    等張易在前面插上箭簇,後面加上尾羽,一根漂亮的箭枝就出現了。

    這些工匠立刻對車床產生極大的興趣,提出各種建議來改進。他們都制作過弓箭,最難做的就是箭桿,現在當然認為車床才是制作箭桿的利器。

    張易隨意他們折騰,遇到他們加班加點,還給他們準備豐盛的晚餐。

    隨著丟下水的漁具增多,每天捕獲頗豐,烤魚和魚湯已經成了孩子們日常主菜。

    冬去春來,轉眼到了夏季,弟子規早就教完,一千冊竹簡也已經交付,充足的營養,和每天的勞作,讓孩子不復以前的氣色,現在都長高了一截,動作也變得生龍活虎。

    他們現在還在制作竹簡,由張易寫上《千字文》,然後由莊主送往主家,作為啟蒙教材送給其他家族,收到的回饋當然比賣出去要實惠多了。

    《弟子規》是張氏家族自用的範本,不對外流傳,《千字文》同樣是啟蒙的奇文,卻被當成禮物送人,因為前者內容更好,要等張易出仕前,才會傳播出去,幫張易收獲第二波名望。

    幾個工匠已經把張易腦海里記得的各種工具都學走了,可每天下午還會來這里工作,因為這里不僅能學會技藝,還能學習寫字,他們听多了《弟子規》,早就會背誦,通過問孩子,現在看到也能認出來,已經算是識字了。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試練東漢》,方便以後閱讀試練東漢8、發現機械之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試練東漢8、發現機械之美並對試練東漢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