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二月。
終南宮內。
李牧看著沙盤。
周圍有諸多老將。
比如蒙武、楊端和,王賁……邯鄲的封疆大吏都已派去,所以楊端和等人也都得以回到咸陽述職。
最外圈的則是蒙恬等郎官。
有的干脆站在木案上圍觀。
“按劫預判,秦國目前已破薊城。燕王喜會帶著宗室貴族,北上流竄至遼東。王老將軍于寒冬出兵,後勤也難接濟的上。攻下薊城,也難繼續北上。”
“足夠了。”
秦王政手握太阿。
遙指薊城。
“秦已破趙滅燕。”
“今代地小,只能防守。燕國僅剩遼東,再無余力。而燕代被遼西所隔,也難合軍。可令辛勝戍守遼西,擔任郡尉。”
對公孫劫的預測,沒人質疑。
畢竟這是板上釘釘的事。
這回可是王翦親自領兵。
要滅個燕國,並非難事。
這剛好也是公孫劫的價值。
提前預判,讓秦能盡早準備!
就說這回滅燕,也是公孫劫親自安排的。他離開邯鄲時,就將李信留在中山地。王翦伐燕,李信就能親率銳騎突襲易水之地的燕代聯軍!
加上提前囤積糧草,能確保後勤輜重。這才讓秦國前進的速度倍增,短短一年就能破趙滅燕。
王賁等人皆是抬起頭來。
期待的看向大王。
靜靜等著後續安排。
“劫,你認為後續當如何?”
“滅魏!”
公孫劫走上前來。
青竹落于魏國大梁城。
“自魏惠王遷都起,魏人修大梁過百年。城防森嚴,還有諸多工事軍械。城內囤積的糧食,足夠吃五年。若秦出兵陷入苦戰,楚國極有可能攻秦。如此,秦更為被動!”
蒙武忍不住出言提醒。
他不是在質疑公孫劫,而是出于自身專業,提出自身看法。他們並非是廷議,而是商討後續的作戰計劃,所以人人都能發言。但最後拍板決定的,還是秦王。
至于這些郎官?
自然是都來學習的。
“蒙老將軍所言甚是,劫也想過。”公孫劫將青竹又落于新鄭,“據劫所知,新鄭如今是蠢蠢欲動。魏楚派間客混入其中,欲要挑動新鄭反秦。”
“寡人已讓馮毋擇準備。”
馮毋擇為馮去疾仲弟。
目前擔任新鄭郡尉。
“秦欲滅魏,則需先攻楚。”公孫劫抬起手來,笑著道︰“這兩年,將是最佳的時間。楚王患有重病,已堅持不了多久。我還讓人放出話,說當今楚王並非楚考烈王所出,實為春申君之子。”
“故劫以為,秦國可先出兵攻其陳郢。無需大規模用兵,只要伐其十余座城就可。楚王本就重病,若知故土被秦國攻佔,極有可能暴斃。楚國若因此內亂,也就再無人阻攔秦國滅魏!”
公孫劫是侃侃而談。
其實這些事史書上也沒確切記載,只是很多學者經過不斷推演的猜測。秦國滅魏前,的確是攻打了楚國,並且佔領十余座城。
蒙武等人則看向沙盤。
目光落在一座座土城上。
攻打陳郢,確實能震懾楚國。
往後是新鄭,可防範叛亂。
向北就是魏國大梁!
就能阻絕楚國的援助。
打仗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統一的窗口期就這麼短。若是錯過了,秦國的確還能靠著國力統一天下,可卻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陳郢……”
他們面面相覷。
可是無一人敢順著說的。
畢竟秦楚十八代詛盟,當今右丞相熊啟也是楚考烈王之子。這些年來,熊啟始終不贊成攻楚,認為兩國結盟交好。此外,朝堂羋姓楚系勢力也不小。
誰敢言攻楚?
秦王政手握太阿,落于陳郢。
他剛歸咸陽,就學了楚國的歷史。老師告訴他,楚人最戀故土。最初是在丹陽,楚文王後都郢。後來不論楚人遷至何地,皆會更名為【郢】。比如鄢郢、陳郢……現在則是壽郢,也就是所謂的壽春。
“若攻下陳郢,丞相有何良策滅魏?”
秦王政看向公孫劫,並沒有直接拒絕,而是選擇詢問後續的策略。畢竟魏人經營大梁百余年,說是武裝到牙齒都不為過。想要強攻大梁,秦國需要付出不菲的代價,對于後續伐楚並無好處。
“大王莫非忘了?”
“哦?”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公孫劫笑了起來,從容道︰“昔日甦秦曾言,魏地南有鴻溝,東有淮、潁,北有河外。當地富饒,乃是平原,水系發達。故昔日正告于魏,曰決滎口,魏無大梁。陸攻則擊河內,水攻則滅大梁。若欲滅魏,必以水攻。”
“大王且看。”
諸將皆是來了興致。
公孫劫則指向了鴻溝,“秦國完全能趁著大河汛期水位上漲的間隙,在大梁城外挖鑿溝渠,同時築造堤壩蓄水。後續就可毀堤,引鴻溝的大河之水,水淹大梁!如此就算大梁城有六丈高,也必將開城乞降!”
“善!”
秦王政笑著點頭。
眉眼之中皆是滿意。
公孫劫雖居咸陽,卻能推演出天下大勢,並且為秦國指出最佳的解決方案。秦國不需要再耗費力氣試錯,也不需要在遇到難題時想解決辦法。因為公孫劫提前就都想好了,並且也給出解決辦法!
“丞相還真是厲害!”
“吾等佩服!”
蒙武率先抬手作揖。
其余人是緊隨其後。
李牧放下青竹,面露微笑。他現在已適應咸陽的生活,也覺得是別有一番滋味。也難怪公孫劫願在秦國效力,比趙國強太多了。
要在趙國?
現在恐怕還在扯皮!
一件事能商量十天半個月!
而秦國就很務實,每個人都能發言,但必須得言之有物。這些武將也不會故意找公孫劫的麻煩,反而是相當尊敬。
如此,誰不喜歡呢?
秦王政神情陰冷。
劍鋒直指陳郢!
“既然丞相已為秦制好計劃,那秦必遵之!”他頓了頓,所有人皆是看向了他,等著他說出那句話,“現在,寡人要伐楚!”
“大王萬年,大秦萬年!”
“大王萬年,大秦萬年!”
“……”
公孫劫抬手長拜。
王賁等武將紛紛附和。
秦國,也終于走到了這步!
與楚國徹底撕破臉皮。
伐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