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
章台宮。
秦王政伏案翻看著文書。
台下則站著昌平君等朝臣。
“葉騰現在將南郡治理的挺好。”
“南郡地處南方,曾為楚地。”
“當地人好任俠,喜劍舞。”
“他們爭勇好斗,不守秦法。”
“麾下秦吏更是與當地人勾結。”
“葉騰便寫了這篇《為吏之道》。”
“諸公也可看看。”
葉騰就是未來大名鼎鼎的內史騰。
他本為韓人,也是文武雙全。
親手滅了韓國。
還將南郡治理的井井有條。
“凡為吏之道,必精潔正直。”
“慎謹堅固,審悉毋私……”
李斯接過竹簡。
緩緩念誦。
他並沒有全都念完。
很快就點到為止。
“善!”
“此篇甚好!”
御史大夫隗狀緩步走出。
“以五善和五失考核官吏。”
“強調賞罰得當,符合秦法。”
“體察民力,融合法治與德治。”
“對新征之地,可大力推行此篇。”
“凡秦吏者,必讀為吏之道!”
“可!”
秦王政只是吐出個字來。
而後就看向了李斯。
“廷尉。”
“臣在!”
“此事便交由你去安排。”
“臣遵令!”
李斯長拜應下。
作為廷尉,這就是他的職責。
也要協助秦王增刪律法。
秦國朝堂就是這麼的高效。
拋出問題後,由群臣商討議論。
最後由秦王政直接拍板決定。
再交由對應的朝臣去處理。
一層層傳遞。
最後落實于基層秦吏。
秦吏手握三尺木牘,奔走各地。
宣揚律令,治理地方。
成為秦國郡縣制的一部分。
終于,秦王政臉上浮現出抹笑容。
“建文君現在到哪了?”
昌平君緩步走出。
只是他的臉色並不算好。
他現在是秦國的相邦。
可以說是獨攬相權。
秦國的丞相其實比較獨特。
像武王時期就分置左右丞相。
借此制衡相權。
等到呂不韋時,又擔任相邦。
昌平君的身份比較獨特。
楚考烈王昔日曾在秦國為質。
後來娶了秦昭王的女兒。
兩人在咸陽結婚生子。
生下兩子一女。
長子就是昌平君,名啟。
仲子便是昌文君。
再後來黃歇迎回楚考烈王。
昌平君兄妹則被華陽太後留于宮中。
秦王歸秦後,昌平君和他朝夕相伴。
論輩分的話,昌平君是秦王的表叔。
實則兩人就如兄弟。
再後來秦王娶了昌平君的妹妹。
並且順利誕下長公子扶甦!
這也是為借助楚系外戚的勢力。
只是這兩年矛盾越來越多。
昌平君希望秦王盡早立後。
順勢加封扶甦為太子!
只是秦王政不想讓他人干涉。
還有就是關于秦楚關系的矛盾。
昌平君也不是傻子。
秦王為何會如此重視公孫劫?
無非是不想讓他再獨攬相權!
正所謂一代新人換舊人。
他可以頂替呂不韋。
那公孫劫也能頂替他!
就算不廢相,也能置左右丞相!
間接分走他的相權,制衡楚系!
秦王早不是昔日剛歸國的質子。
現在的他是至高無上的秦王!
獨攬大權,說一不二!
昌平君抬起手來。
“稟上,建文君已過河東。”
“距離函谷關不足百里。”
“不出意外,後日就能到函谷。”
“後日?”
秦王政猛地站起身來。
他可是出了名的冷靜。
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
泰山崩于前,面不變色。
可現在卻是如此失態。
從函谷關至咸陽,也要兩天。
“詔令群臣!”
“隨寡人即刻至函谷關親迎!”
“這……”
昌平君面露詫異。
就連李斯都站出來勸阻。
“還請大王三思!”
“公孫劫雖有才能,卻不至如此。”
“大王何需親至函谷迎接?”
“不若由相邦代替。”
“大王可坐鎮咸陽等候。”
“臣附議!”
“臣附議!”
群臣紛紛站出來附和。
主要是這禮節太大了!
公孫劫現在還未正式拜相封侯。
充其量只是外邦名士。
秦王出宮迎接,已是天大的恩賜。
何需帶著群臣,親出函谷迎接?
從他們這去函谷,足足有三百多里。
乘坐馬車,起碼得要兩天時間。
帶著群臣如此奔波,值得嗎?
“寡人心意已決,勿復再言!”
秦王政冷漠起身。
當即就帶著寺人離去。
獨留昌平君他們發愣。
他們對公孫劫也很了解。
知道這人很有才能。
相傳是能抵得上五萬魏武卒。
這些年來或多或少都打過些交道。
在李斯看來,公孫劫能力很強。
最主要的還是大局觀!
他好似能預知未來那般。
秦國大的行軍動向,他都能算到。
這些年來可謂是算無遺策。
多次逼的秦國只能臨時改變。
此外,公孫劫擅長生產。
精通工農之術。
在趙國是大力推行改革。
讓趙國的國力倍增。
遠的不說,造紙術強不強?
現在邯鄲紙可是相當出名。
半斤邯鄲紙,能賣出百錢的天價。
可千萬別嫌貴!
這還是有價無市!
去的晚些可就賣完了!
當然,能力還只是一方面。
秦王在邯鄲出生,備受欺凌。
可公孫劫的出現,卻如明媚的陽光。
照亮了他昏暗的人生。
自歸國後,還經常提及公孫劫。
只要提到他,臉上都會浮現出笑容。
公孫劫對他很照顧。
還總會給他帶些好吃好喝的。
當時公孫劫還安慰過他。
他很快就能返回秦國。
畢竟他的父親已經成為秦王!
兩人有時還會談論天下大事。
探討縱橫之術,百家學說。
還有各國奉行制度的利弊。
秦王政也是受益匪淺。
要知道,當時公孫劫就只有五歲!
兩人亦師亦友,相處的很融洽。
靠著公孫劫庇護。
讓秦王政最後半年過的很舒心。
臨走時,公孫劫親自帶人護送他。
他希望能帶上公孫劫回去。
可卻被果斷拒絕。
越是求之不得,他就越想得到!
現在,公孫劫終于來了!
試問秦王政如何能不激動?
況且,他本就相當重視人才。
為留下尉繚,衣食皆與他相同。
現在親出函谷迎接公孫劫,又有何不可呢?
“相邦,斯就先去準備了。”
“嗯。”
昌平君輕輕頷首。
他悠悠長嘆。
心中卻是相當不甘心。
自秦王政繼位,他就兢兢業業。
秦王政能坐穩王位,他功不可沒。
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