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雖然用他的權威暫時壓住了朝堂上的公開指責,但那種藏在表面下的不滿和猜疑並沒有消失。
南詔王那邊的人換了打法,開始用要遵守老祖宗的規矩,得防著後宮女人插手朝政這類理由,拐著彎兒地繼續施壓。
就在局面再次陷入微妙僵持之際,一個溫和卻極具分量的聲音,自大殿側後方傳來︰
“皇帝,此事紛擾許久,哀家也听了一二。”
眾人循聲望去,只見太後在宮人的攙扶下,緩緩步入金鑾殿。
她身著朝服,神色平靜,目光掃過殿內百官,最終落在御座之上的皇帝身上。
太後的突然出現,讓所有人心頭一凜。
這位深居簡出的後宮至尊,她的態度往往能左右最終的局面。
君澤起身相迎︰“母後怎麼來了?此事兒臣自會處理,不敢勞煩母後。”
太後擺了擺手,在特意為她準備的鳳椅上坐下,緩緩開口,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哀家雖久居深宮,但也知此事關乎朝廷體統、後宮清譽,不得不來听一听,說幾句。”
她先看向那些之前情緒激動的言官,語氣平和卻帶著不容反駁的威嚴︰“各位大人關心國家,敢于直話直說,這份心意是好的。”
“但是,妖女禍…國殃民這種說法,關系到女子的名聲和性命,更關系到皇家的臉面,需要有實實在在的證據才行,怎麼能光靠一些天象異常和流言蜚語就隨便下結論?”
“要是輕易就把人殺了,萬一以後發現是冤枉的,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我們大雍朝廷糊涂?”
這番話,既肯定了言官諫言的權力,又點明了輕信流言的風險,站在了維護朝廷聲譽的高度,讓言官們無法反駁。
接著,太後話鋒一轉,看向了殿中垂首而立的寧婕︰“至于寧氏……哀家看來,她的一些做法,確實不太合規矩。在冷宮里種菜,也確實不太成體統,這是她的錯處。”
寧婕的心一下子揪緊了。
但太後緊接著道︰“然,其所種之物,司農寺查驗,于農桑有益,此為其一功。”
“糧倉案中,間接提供線索,助朝廷揪出蠹蟲,此為其二功,功過相較,功大于過。且哀家听聞,其在冷宮之中,近日倒也安分。”
她將寧婕的功過擺在明面上,評價相對客觀,最後定性為功大于過,近日安分。
這是從後宮之主的層面,為寧婕的行為做了背書。
最後,太後總結道︰“故而,哀家以為,所謂‘妖女’之說,證據不足,不可采信。”
“寧氏畢竟還是個有罪的身份,也不能因為有點功勞就隨便赦免。不如這樣,她種的那些新奇作物,交給司農寺繼續仔細驗證,如果真的對國家百姓有好處,到時候再獎賞也不遲。”
“至于她本人,還是先住在冷宮里,好好反省自己的過錯,看看以後的表現皇帝,你以為如何?”
太後的這番表態,堪稱老辣。
她既否定了最致命的“妖女”指控,平息了最激烈的爭議,又沒有完全偏袒寧婕,保留了對其的約束和觀察期,顯得公正持重,讓各方都難以挑剔。
皇帝立刻順勢道︰“母後聖明!兒臣亦作此想。便依母後之意。”
連太後都出面定調,態度中立偏于維護,那些還想借題發揮的南詔王黨羽,頓時啞火。
太後的威望,足以壓倒絕大多數異議。
一場席卷朝堂針對後宮的風波,終于在皇帝的強硬態度和太後的調解下,暫時平息了下來。
寧婕跪地謝恩,心中五味雜陳。
她沒想到,最終幫她度過這場生死危機的,竟然是這個曾經扇過她耳光的太後。
退朝後,寧婕回到冷宮,感覺像做了一場夢。
然而,翠竹卻面帶憂色地迎上來,低聲道︰“娘娘,方才您不在時,新的管事嬤嬤送來太後賞賜的一些補品,還說……太後娘娘讓您有空時,抄幾卷祈福的經文送去慈寧宮……”
寧婕微微一怔。
太後剛剛在朝堂上維護了她,轉眼又讓她抄寫經文?
這究竟是進一步的示好,還是……另一種形式的審視和約束?
朝堂上的驚濤駭浪,在皇帝與太後聯手定調後,終于逐漸平息。然而,余波仍需妥善處理,以安撫各方,尤其是那些被煽動起來的“民意”。
第二天,宮里發布了一道公開的聖旨。
皇帝在諭旨中,首先先嚴肅批評了一部分官員,不要听風就是雨,要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差點就冤枉了好人,任何事情都要講究證據,動不動就以死來威脅,這樣會讓忠臣心寒,有理有據,既敲打了南詔王陣營,也安撫了那些覺得言官過分的官員。
接著,聖旨說到了寧婕的事情。
旨意里肯定了司農寺在查驗祥瑞作物上的進展,也提到了寧婕之前在糧倉案里“稍微有點功勞”。
但緊接著語氣就嚴厲起來,指出她。
“到底還是個有罪在身的人,以前說話做事也有不對的地方,而且這次引起這麼大的風波,雖然查下來沒有真憑實據,但她也有責任”。
最終,皇帝裁定︰“為平物議,亦為小懲大誡,著寧氏即日遷回冷宮,靜思己過,無朕旨意,不得擅出。一應用度,依例供給。其功過是非,待司農寺祥瑞驗證分明後,再行論處。”
這道聖旨,表面上看是把寧婕又關回了冷宮,好像一切回到了原點。
但實際上,這是皇帝在目前的形勢下,能為她爭取到的最好的結果了。
“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是給外界和言官們的交代。
“無旨不得出”是明面上的懲罰,暗地里卻是最有效的保護,將寧婕與外界紛擾隔絕開來,避免她再成為靶子。
“依例供給”則保證了她的基本生存,不至于被克扣折磨,而將最終處置與“祥瑞驗證”掛鉤,就等于留了一個口子,將來還有轉機。
聖旨一下達,各方的反應都不一樣。
南詔王和他那一派的人雖然不甘心,但皇帝已經批評了那些亂說話的官員,太後也表了態,他們再沒完沒了就顯得胡攪蠻纏了,只好暫時忍住。
大部分官員覺得這個判決合情合理,既維護了朝廷的臉面,也沒冤枉好人。
至于民間的那些流言蜚語,隨著官方有了定論,時間一長,自然就慢慢消失了。
寧婕跪在冷宮院子里,听著太監宣讀旨意,心中一片平靜。
這個結果,在她預料之中,甚至比她想象的還要好一些。
至少,命保住了,基本的生存條件也有了,皇帝和太後那邊的關系還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臣妾領旨,謝陛下隆恩。”她恭敬地叩首接旨。
送走傳旨太監,寧婕站在熟悉的冷宮院落中,看著那片曾經帶給她生機和麻煩的菜地,恍如隔世。
經歷了一場生死劫難,她又回到了起點,但一切又都不同了。
翠竹紅著眼圈,又是後怕又是慶幸︰“娘娘,總算……總算過去了……”
寧婕拍了拍她的手,露出一絲疲憊卻真實的笑容︰“是啊,過去了。但也只是暫時過去了。”
她抬頭望向四四方方的天空,目光變得堅定。
朝堂斗爭暫告段落,但真正的隱患南詔王還未根除。
而她與皇帝之間那種微妙而牢固的合作關系,經過這次共度難關,已然確立。
未來的路,或許依舊布滿荊棘,但她不再是那個只能被動挨打,全靠讀檔苟命的穿越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