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福的臉瞬間漲得通紅,像被踩了尾巴的貓。
“你這個毛頭小子!”他拍桌而起,“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甦聯的農業理論是世界最先進的!你一個軋鋼廠的學徒工,有什麼資格質疑?”
會議室里的空氣瞬間凝固。其他幾個局長也皺起眉頭,顯然對李衛國的“狂妄”很不滿。
李衛國卻淡定地喝了口茶,慢條斯理地說︰“馬局長,您先別激動。我問您一個簡單的問題——去年咱們京州市的糧食單產是多少?”
“這…”馬德福一愣,“去年全市平均畝產230斤!”
“230斤。”李衛國重復了一遍,“那請問,這個數字,跟十年前比,提高了多少?”
馬德福的臉色有些不自然︰“大概…大概提高了20斤左右。”
“十年才提高20斤,年均增長不到2斤。”李衛國的聲音很平靜,但字字誅心,“按這個速度,再過五十年,畝產也就300斤出頭。可全市人口每年都在增長,這樣下去,大家都要餓肚子。”
劉書記的眉頭緊鎖。這確實是個要命的問題。
“那是因為自然條件限制!”馬德福急于辯解,“我們已經嚴格按照甦聯專家的指導在做了!”
“甦聯專家的指導?”李衛國笑了,“馬局長,您知道甦聯專家什麼時候來的嗎?十年前。您知道他們教的那些理論,是基于什麼時代的研究嗎?二十年前。”
他站起身,走到會議室的黑板前,拿起粉筆就開始畫圖。
“您看,這是土壤的微生物結構圖。”他畫了一個圓圈,里面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點,“每一克健康的土壤中,應該有十億個活躍的微生物。它們負責分解有機物,釋放養分,維持土壤的生命力。”
眾人都看傻了。這個十八歲的小伙子,畫出來的圖竟然專業得可怕。
“可現在呢?”李衛國在圓圈旁邊又畫了一個,里面只有稀稀拉拉幾個點,“長年使用化肥,土壤板結,微生物死亡,地力越來越差。這就是為什麼用肥越來越多,產量卻不見漲的根本原因。”
馬德福坐不住了︰“你胡說!甦聯的化肥增產理論是科學的!”
“科學?”李衛國轉過身,眼神中帶著一絲嘲諷,“馬局長,您知道什麼叫"土壤酸化"嗎?”
“這…”馬德福語塞。
“長期使用化肥,土壤pH值會逐漸降低,變成酸性。酸性土壤中,許多營養元素會被固化,作物根本吸收不了。”李衛國在黑板上寫下“pH值”三個字母,“這就是為什麼肥用得越多,效果反而越差的科學原理。”
會議室里鴉雀無聲。幾個局長面面相覷,顯然被這個理論震住了。
劉書記終于開口了︰“小李,你說的這些,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李衛國等的就是這句話。他轉身面對眾人,神情嚴肅。
“當然有。而且不止一種。”
他重新走到黑板前,寫下四個大字︰生物農業。
“第一,用有機肥替代化肥。通過發酵技術,制造富含有益菌群的生物肥料,既能提供養分,又能修復土壤微生態。”
“第二,輪作休耕。讓土地有喘息的機會,恢復地力。”
“第三,引入豆科植物固氮。利用根瘤菌,讓作物自己給土壤"充電"。”
每說一條,他就在黑板上畫出相應的圖解。那些圖畫得簡單明了,連沒文化的人都能看懂。
馬德福憋了半天,終于找到一個反駁點︰“你說得天花亂墜,可這些都是理論!有實際效果嗎?”
李衛國笑了︰“馬局長問得好。理論再漂亮,不能增產就是廢紙。”
他走回座位,從兜里掏出一個小紙包,倒出幾粒種子放在桌上。
“這是經過改良的高產小麥種子。按我的方法種植,畝產能達到800斤。”
“800斤?”會議室里爆發出一陣驚呼。
現在的畝產才230斤,800斤豈不是翻了三倍多?
馬德福第一個跳起來反對︰“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你這是吹牛!”
“是不是吹牛,試試就知道。”李衛國淡淡地說,“我可以提供種子和技術,選一塊試驗田,當著大家的面種給你們看。”
劉書記眼楮一亮︰“這個提議不錯。”
“劉書記!”馬德福急了,“這小子就是在胡說八道!哪有什麼800斤的小麥!您可別被他騙了!”
李衛國看著馬德福,忽然問了一個不相關的問題︰“馬局長,您知道美洲那邊的玉米,畝產能達到多少嗎?”
“這…我哪知道那麼遠的事。”馬德福被問得有些發懵。
“1200斤。”李衛國報出一個數字,“而且這還不是他們的最高紀錄。為什麼同樣是玉米,咱們這里只能產300斤,人家卻能產1200斤?”
他環視會議室一圈,最後目光落在馬德福身上。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的農業技術,還停留在石器時代。”
馬德福被這話刺激得差點跳起來︰“你放屁!我們的技術…”
“您的技術?”李衛國打斷他,“馬局長,您知道什麼叫"雜交育種"嗎?知道什麼叫"滴灌技術"嗎?知道什麼叫"土壤檢測"嗎?”
一連三個問題,問得馬德福啞口無言。
李衛國繼續說道︰“雜交育種,就是讓不同優良性狀的作物雜交,培育出更高產、更抗病的新品種。我手里這幾粒種子,就是用這種技術培育出來的。”
他拿起一粒種子,放在掌心展示給大家看。
“滴灌技術,是精確控制水分供應,避免浪費,提高利用效率。土壤檢測,是分析土壤成分,缺什麼補什麼,不再盲目施肥。”
每說一項技術,會議室里的人就更震驚一分。這些概念對他們來說完全是聞所未聞。
劉書記忍不住問︰“小李,這些技術,你都掌握了?”
“基本原理都懂。”李衛國點頭,“具體實施起來,需要一定的條件和時間,但絕對可行。”
馬德福臉色鐵青,但又找不到反駁的理由。這些技術听起來確實很有道理,而且李衛國說得頭頭是道,不像是胡編亂造。
這時,工業局的張局長忽然開口︰“小李,如果真能實現你說的效果,需要什麼條件?”
李衛國早就準備好了答案︰“三個條件。第一,給我一個試驗田,讓我證明技術的可行性。第二,給我一個化驗室,用來檢測土壤和培育種子。第三,給我幾個有文化的年輕人當助手。”
“就這些?”張局長有些意外,“不要設備?不要資金?”
“暫時不需要太多。”李衛國搖頭,“技術才是核心,設備可以因地制宜。”
劉書記沉思了一會兒,忽然拍板︰“好!我批準你的試驗計劃!”
馬德福徹底急了︰“劉書記,您可要慎重啊!這小子就是在吹牛!萬一失敗了,浪費的是國家資源啊!”
“失敗又怎樣?”劉書記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現在這個樣子,再壞還能壞到哪里去?”
這話說得馬德福臉上火辣辣的。
劉書記轉向李衛國︰“小李,我給你三個月時間。如果真能證明你的技術有效,市委全力支持你推廣。但如果失敗了…”
“如果失敗了,我自動離開軋鋼廠,再也不踫農業。”李衛國毫不猶豫地接下了賭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