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粉碎敦刻爾克開始

第32章 當代克勞塞維茨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浙東匹夫 本章︰第32章 當代克勞塞維茨

    鑒于魯路修此前給希佩爾將軍支的招剛剛見效,

    所以魯普雷希特公爵對他的最新建議非常有耐心,很仔細地听完後,才提出了幾個問題︰

    “你覺得應該把無線電通訊設備和炮火呼叫權、以及更多的支援火力,都集中到最一線的基層部隊使用?

    你憑什麼覺得這樣改編後,作戰效能會更好呢?而且哪有那麼多無線電和支援火力裝備可供抽調,其他部隊用什麼?”

    好在這些問題魯路修也都有所預料,他在方案里也有提過,只是領導現在沒時間看材料。

    魯路修便連忙拿起被丟在桌上的方案,翻到其中一頁,細細講解︰

    “我知道有些想法過于超前、甚至有跳躍性。所以我希望可以從基礎開始剖析。殿下您也看到了,這場戰爭爆發以來,戰爭的形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上一場戰爭中,進攻方的劣勢還沒那麼明顯。當時的守方雖然也能佔據一些地利,但進攻方也能靠著在局部戰場集結絕對優勢兵力、來取得突破——幾十年前,毛奇元帥就靠這個打贏的拿破侖三世。

    可是現在,至少在西線,雙方都挖掘了越來越多的塹壕和工事,誰進攻誰吃虧,傷亡交換比也越來越懸殊。一個團頂住幾個師進攻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這一切的本質,其實可以歸結為一點︰在上一場戰爭中,士兵的人數密度和火力密度是成正比的,而現在卻不是了。

    在沒有自動武器的時代,在火炮都是視距內直瞄的時代,想要集中多少槍炮的火力,就需要在物理層面把能操縱那麼多武器的人類肉身也集中到一起,用于發動進攻——至今為止,東邊的奧利奧和露沙還在這樣打仗,絲毫沒有意識到時代變了。

    而在自動武器和間接瞄準的遠程炮火普及後,進攻方要想投射那麼多火力,其實已經沒必要集結那麼多人在一個點。少量的人,就完全可以引導大量的火力投送。

    而進攻時集中的人越少,目標就越小。被防守方的炮火和機槍密集覆蓋時,損失也越少。

    所以人類戰爭史有一個總趨勢是不言自明的︰軍事科技越先進、前線單位長度的防線上,攻守雙方需要填線的士兵就越少,留給後方預備隊和防線的人力會越多。

    要等前線填線或火力偵察的士兵傷亡後,才從後方防線補充預備隊頂上去。否則同時在前沿堆人太多,就只是白白送人頭。”

    魯普雷希特公爵和希佩爾少將听了這番話後,全都不由陷入了深思。

    魯路修說的這番道理,公爵殿下作為上將、指揮著一個集團軍,他當然也都有類似的樸素認知。他只是還沒從兵法層面的高度總結過這些理論。

    畢竟世界大戰才開打四個多月,很多朦朦朧朧的東西還沒形成理論體系。

    而魯路修居然幫他提綱挈領地總結出來了,道理還是那個道理,但邏輯卻說得更為清晰。

    公爵沉思了一會兒之後,簡直是越想越驚喜,就像是閉關冥思捅破了一層窗戶紙。

    公爵琢磨明白後,也忍不住喃喃自語︰

    “……原來歷史的必然趨勢就是這樣的麼?科技越進步,投放火力所需的人力就越少,步槍時代集結一千桿槍的火力,就需要一千個步兵,到了機槍時代就可以用二十個機槍手去替代這一千名步兵。

    這樣原本需要讓一千名士兵處在進攻狀態、現在就可以同時只讓20名士兵處在進攻狀態,剩下980人還可以繼續作為預備隊以防御姿態存在,也就不容易被機槍掃射和炮火覆蓋大量殺傷。只等前面的20人有傷亡後,再從預備隊里補人上去……我對這個理想模型的理解對麼?”

    公爵甚至開始不恥下問,主動向魯路修求教其思想推演的正誤,看得出他滿眼都是真誠的求知欲。

    而魯路修也不吝再吐露一點更加高屋建瓴的總結性干貨︰

    “您的總結太對了,不過還有一點細節,我希望補充一下。我認為,您提到的那‘剩余的980人’,也並不完全是作為預備隊在後方閑著。

    他們完全可以配合真正執行進攻任務的尖刀部隊,在尖刀部隊突破敵人陣地、楔入敵人防線後,立刻沖進這些新佔領區、實時補防。

    比如尖刀突擊部隊在敵人防線上打出了兩道很深的缺口,如同一柄鐵鉗、很有希望掐斷敵人某一片防區的退路,徹底圍殲敵人。

    那麼敵人出于求生本能,哪怕原本處在防守狀態,這時候也會不得不轉入進攻狀態,從塹壕里爬出來,對著我們剛佔領的鉗形區域的兩翼薄弱點全力反攻。

    而這時候,我們把二線預備隊派上去填線、踩住尖刀突擊隊剛剛撕開的那些陣地,就可以以逸待勞,就地防守敵人的反攻了。

    因為在現代戰爭中,一個士兵處在‘防御狀態時’,他的‘防御力’是遠高于進攻狀態下的‘防御力’數倍的。所以當我軍有越多的人處在‘防御’狀態下,而敵人有更多的士兵被迫處于‘進攻’狀態時,我們佔的便宜也就越大。

    前面已經論證過了,微觀戰術層面防御相比于進攻的優勢太大了,而進攻的優勢只是體現在宏觀戰略層面的集結兵力。所以未來越完美的兵法,就越得做到‘既要又要’,‘在戰略層面盡量多地享受到進攻方的集結兵力優勢,在戰術層面盡量多地享受到防守方的防御力優勢’。”

    暴風突擊隊戰術也好,步坦協同閃電戰也好,大縱深戰略理論也好,其實有一點是相通的。

    那就是它們都在本身的兵器科技發展水平下,想盡了一切辦法,讓己方“雖然宏觀戰略上需要扮演進攻方的角色,但在微觀戰術層面,扮演進攻角色的士兵越少、越稀疏越好”。

    然後把盡量多的己方剩余士兵、因勢利導地變成臨時防守性角色。

    後世裝甲師里的坦克部隊,就是撕開防線的尖刀進攻部隊。

    而裝甲師里配屬的機械化步兵團,其實就是臨時性防守角色。只不過這些防御性角色的防御地點比較靠前,屬于“前沿防御”。

    隨著科技進步,“尖刀”和“前沿填線”的裝備會不斷換代,但底層邏輯始終一樣。

    ……

    “所以,我就是基于這些考慮,才想到了整體的戰術改良方向︰我們目前的作戰部隊,在執行進攻任務時,時時刻刻處在‘進攻狀態’的人數實在是太多,太浪費了。

    處于進攻狀態的士兵是很脆弱的,防御力很低,所以同一時刻要讓盡量少的士兵處在進攻狀態。這就需要把火力集中度往這些人身上傾斜,而讓其他填線部隊保持基本火力密度就夠。

    未來,我們還可以沿著這個總體思路,進一步深挖,但那就需要更先進武器裝備的支持。武器科技和戰術的進步總是相輔相成的。”

    魯路修這番話,也算是借鑒了古今兵法,融會貫通。

    終于讓魯普雷希特公爵整個人都听得精神一振,便如劉玄德听完了隆中對。

    公爵由衷地感慨道︰“你將來說不定有希望成為當代的克勞塞維茨!上帝呀,誰能想到這樣一個人,居然沒有上過軍校?行,你要求的那些武器配置,我會盡量滿足的。

    不過你還是先說說,你提到的這種‘把突擊部隊和填線部隊分開’的思路,這兩部分大致應該是怎麼樣一個比例?或者簡單點說,一個師要配多大規模的突擊隊?”

    魯路修想了想,歷史上德軍後來搞突擊隊戰術,基本上是一個師配一個營。至于二線師,就用不上了。

    所以他也懶得強行創新,在這一點上就直接抄成熟答案了︰

    “我覺得,理想狀態下,一個擔任主攻任務的主力師,需要配備一個營的突擊隊,然後分配下去,每個團可以分到一個連。連應該是突擊隊分散使用的最小單位。

    也就是說,在具體作戰時,或許連隊還可以分成班排前進,但至少要確保一個連隊在同一片戰區,確保連長能及時指揮到全連。至于營,是可以拆分成連、跟隨不同的團分頭行動的。

    不過,實際戰役當中,一個集團軍也不可能所有的師都擔任主攻任務,進攻也不會是一線平推的。所以對于填線師而言,就不需要突擊營。一開始如果裝備不夠,二線師也可以不配備。”

    魯普雷希特公爵想了想,覺得這個比例應該挺合適的,也跟他自己的猜測差不多。

    只听他低聲呢喃著盤算︰“一個精銳主力師配一個營,作為全軍進攻的尖刀角色麼?伊普爾戰役開打之前,應該沒多少時間給我們準備了。就算我盡量籌措集中裝備,短時間內最多能湊出兩三個這樣的營。

    而且還得考慮人員訓練、磨合新戰術。那就從集團軍里挑出兩個主攻師,配屬這樣的突擊營,先作為試點吧。要是這次戰役表現好,以後再慢慢訓練擴編。

    具體的武器清單,你列一下,看看每個營需要多少人手、哪些裝備。嗯,卡爾的第12師挺適合作為到時候的兩個主攻師之一,你跟他們也相對熟一點,就留在第12師好了。

    到時候我給卡爾派一個突擊營營長,而你只有上尉軍餃,暫時在該營兼任營副和其中某連的連長好了。你的連隊,就從第12師的師屬偵查連改編而來,所有裝備會優先供給你這支試點部隊的。”

    ——

    PS︰新書求評論,求追更,求收藏,求票,感謝。

    劇情到這兒了,必須闡述一些軍事理論思考,別嫌水。好在還是公眾章節。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從粉碎敦刻爾克開始》,方便以後閱讀從粉碎敦刻爾克開始第32章 當代克勞塞維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從粉碎敦刻爾克開始第32章 當代克勞塞維茨並對從粉碎敦刻爾克開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