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妮兩人看著爺爺留下的書信,相顧無言。尤其是張大山,想著,我本來就不愛讀書,現在好了,又來了這麼多書。
而王巧妮則是在想,太好了,可以通過這些書籍好好的了解一下這個世界了。雖然這都是幾十年前收集的書籍了,可這總比在鎮子上道听途說來的全面。
因為這些書籍,他們去府城的時間又往後延長了不少,至少他們要多了解一下這個世界,要保證他們到時候與人交談,能言之有物,需要在任何細節都展現出隱士的特質。
更何況,現在已經開春了。他們翻好的荒地,也該播種了。因為是荒地,他們還從山林里搜集到了許多的腐土,和荒地原有的貧瘠土壤混合翻到一起。
還真別說,這練武之人的身體,就是好,翻起地來,絲毫不費勁兒。他們花了五天的時間,在整個老虎崖開出來三十多畝的荒地。
只是因為到底是在山上,能連成片的地並不多。只能東一片西一片。上邊一塊,下邊一塊。
因為是荒地,並沒有養熟土地呢,只能春種秋收,沒有種冬小麥,也是因為這里每年都大雪封山,擔心小麥會過不了冬。
況且之前張大山都沒種過地,都是用獵物換糧食。而王巧妮嫁過來時,已經十一月了,就算是當時開荒,也來不及了啊。
小麥大概種了小十畝,因地形都不規格,不像平原上的土地那樣方方正正的,大概種了十畝左右。是種在相對來說比較好的土地上,是原先土質較多的山坡。
原先是些灌木叢,因為要開荒種地,把灌木叢給砍伐了。根部也都挖掘了出來。這塊地附近有個小泉眼,澆水很方便。只不過這里因為靠近泉眼,會有野兔之類的出沒。到時候多設計個陷阱套子,避免 莊稼。
還種了五畝的燕麥,五畝的高粱。雖然不好吃,可畢竟不挑地。蕎麥也種了兩畝,作為一個北方人,誰沒吃過蕎麥灌腸呢,又有幾個沒睡過蕎麥皮枕頭呢。
剩下的十來畝全部種的豆子,黃豆種的最多,一來黃豆可以提供優質蛋白,再一個,黃豆可以肥地。其次便是綠豆,綠豆不光解暑,還能做成粉條粉絲。豌豆紅豆也種了一些。
還有一把花生種子,見縫插針的種在了各個角落的小塊地里。不是說明朝傳過來的嗎,現在的時間線才相當于宋朝。浙江遺址那里不是發現了花生嗎,再說了,都蝴蝶掉一個大一統王朝了,結束亂世的皇帝都換人了,有些不一樣的作物,不也很正常嗎。
還在一些樹蔭里種了些爬藤類的瓜類,比如黃瓜絲瓜葫蘆之類的。可惜在鎮子上沒有找到南瓜的種子,據說這時候東南沿海已經有人種植了。
院子里的菜地上種了茄子,不是西紅柿那個番茄,是大茄子。還有一些豆角,是扁豆和刀豆,這時候還沒有長豆角。又種了幾畦的韭菜,菠菜也種了一些。沿著院牆,種了幾棵冬瓜,要知道冬瓜可是好東西,不光冬瓜皮可以入藥。冬瓜還耐儲存,曬成干菜,冬天可以炖肉吃。就是做成蜜餞,也是不錯的零嘴。
說真的,他們種完老虎崖上開墾的這些荒地,還有些意猶未盡。可老虎崖上已經被他們開墾的差不多了,總不能大範圍砍伐樹木,就為了得到種植的土地吧。
他們把目光看向了老虎崖和老鷹嶺中間的大豁谷。這個大豁谷北半段雖然石塊太多,也沒有什麼泥土。
可要是把石塊移走,再把其他地方的樹林里的腐土弄過來,一點點的改造,總能有可以種植的一天,到時候,就能收獲幾十畝的水田。
不過,這是個愚公移山式的大工程,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做到的。需要他們在空閑時間,慢慢修整這大豁谷的亂石灘。
亂石灘的石頭搜集起來也不浪費,普通石塊,直接用在淺水灣的碼頭建設上。水晶石直接留著打磨加工當玻璃用,不論是做照鏡子,還是做燭台燈罩,都是很好的。
至于過于碎小的水晶,則是和之前打磨下來的邊角料放到一起,有機會把它們高溫融在一起,做成石英玻璃。
別看在現在水晶制成石英玻璃就不值錢了,可是古代就沒有這個顧慮了。
不論是制作石英玻璃,還是打造一些金屬器具,都需要去府城買些東西做準備,自己直接建造,還不夠費事的。反正又不是起兵造反,需要太多的鐵器,需要做個小高爐。
他們只要有個鐵匠鋪子的行頭,能敲敲打打,熔煉個東西就行。不至于弄那麼大的動靜,讓人以為要造反。
造船的木頭,他們早已經準備好了。因為之前在山洞建造木屋的時候,原先存下的木頭已經用的差不多了。
在開荒之前,他們專門挑著適合開荒的位置,砍伐了十幾棵大樹,現在也差不多可以湊合用了。
要是他們沒有準備打造隱士的人設時。頂多做一個八九米長的小船,中間建一個可以住人的小屋。
現在都成隱士了,得把這個設計再升級一下。所以他們做成了一條十幾米長五六米寬的船只,中間依然是可以居住的屋子。前邊加了個棚子可以遮風擋雨,也可以坐在這里飲茶觀景。後半部分,加上了風帆,可以利用風速,控制船的航行速度。
等著他們建造完了碼頭和船只,時間已經到了六月份,這時候的大河已經開始進入了豐水期。不過這里真不愧是兩家太爺挑選過位置,就算是豐水期,老虎崖這邊淺水灣的水也沒有漫上灘涂多少,就更別說老鷹嶺山洞那里了。
因為造船的時候,已經建好了碼頭,所以造船期間,也偶爾會有船只過來和他們交換東西。
他們的的主要商品就是酒,王巧妮用少量的小麥高粱,加上大量的的葛根釀造成的葛根酒。因為釀酒需要的葛根太多,他們自己采集的葛根根本不夠用。
便在四周村民里傳揚出去,可以用葛根來換酒。五十斤葛根換一斤酒,可別覺得這換的少。要知道葛根本身不值錢,酒多貴啊,這年頭出酒率也不算高。這還是王巧妮直接用黃酒的工藝制作的,要是蒸餾成白酒的話,出酒率更低。
不過黃酒才是這年代常喝的酒,他們主要賺的還是過往船只的錢。給附近村民換酒,只是增加一個原料來源。
出了葛根酒,王巧妮還釀制了山藥酒。因為山藥不多,所以,只釀了一些自己喝。等著什麼時候種植的山藥成了規模,便可以大規模釀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