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下各處的部署後,苻堅將苻融一人留下,讓其他人各司其職,便宣布散朝。
大臣們不在,空蕩蕩的大殿內,苻堅的臉上疲態盡顯。
“接連失利,連都貴這樣的老臣都棄朕而去,就因為朕沒有及時從荊州撤軍嗎?”
苻融嘆了口氣,不知道說什麼好,猶豫了下,勸道︰“眼下敵強我弱,但王凝之佔盡優勢,卻沒有大舉進犯,反而有收縮兵力的跡象,我懷疑他是要先行禪讓登基之事,所以我們還有機會。”
苻堅聞言,臉上並不見絲毫喜色,苦笑道︰“這是要拿我們當他新朝的賀禮嗎?”
“他輕視我們,我們才有機會,”苻融說道︰“王凝之若是代晉,勢必需要時間先整頓國內,局面便還有轉機。”
苻堅嘆道︰“你說的這些朕何嘗不知,但王凝之素來多詐,恐怕不會如你所願。”
苻融忍不住反問道︰“那依陛下之見,我們便什麼都不做嗎?”
“當然不是,”苻堅疲態盡去,嚴肅了表情,“王凝之不急著大舉進犯,是知道關中就算失去關隘,也不是那麼容易攻取的,我們當年能讓屯兵灞上的桓溫無功而返,現在遠勝當初,自然也能讓意得志滿的王凝之失意而歸。”
苻融皺皺眉,“陛下是指堅壁清野,消耗對手嗎?”
“不錯,”苻堅說道︰“只要奪回華陰,守住潼關,晉軍便只能通過水路進入關中,往來不便,斷然禁不起長期消耗。”
苻融提醒道︰“王凝之可不比當年的桓溫,他是從河東運送物資,比當年桓溫從荊州運送要方便得多,就算是走水路,他也負擔得起。”
說完他遲疑了下,繼續說道︰“況且堅壁清野之策,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一旦為之,難免有傷關中百姓士氣。”
當年為了對付桓溫,彼時的秦主苻健下令將城外未成熟的麥子盡數收割,自己吃不上,也不便宜晉軍,這才讓補給線拉得太長的桓溫被迫撤軍,秦軍追擊得手。
可關中因為這一年的歉收和下一年的蝗災,險些沒能熬過去,實乃兩敗俱傷。
不得不說,桓溫真是個不長記性的,同樣的事情他在歷史重復了兩次。
枋頭那次是類似的劇本,起初佔盡優勢,然後缺糧退兵,最後被追敗走。
主要還一次比一次慘,輸給秦國,好歹撤軍的時候還射中了秦國太子苻萇,這也間接導致了苻生的上位和苻堅的篡位。
攻燕一戰輸給慕容垂和慕容德,那就真是一敗涂地。
扯遠了。
苻堅听苻融這麼說,不為所動,堅持道︰“我相信關中臣民,會與朕齊心協力,共抗外敵。”
苻融見他主意已定,不再多言,躬身退去。
苻堅的信心,來自于他這麼多年對關中的治理,他相信他的仁政可以得到百姓的擁護,哪怕眼下處于下風,只要民心尚在,他就還沒輸。
不過幾日後,一封俘虜帶回的王凝之親筆信讓他犯難了。
王凝之要求用戰俘換回被秦軍擒獲的順陽太守丁穆。
丁穆被帶回長安後,該吃吃,該睡睡,但就是寧死不同意出仕秦國,苻堅對這樣有骨氣的人極為尊重,並不為難,還讓人好生伺候著。
從這個角度看,若是能用一個不願屈服的丁穆換回被俘的將士,對秦國是件好事。
苻堅的犯難,在于他覺得人才難得,好不容易抓到一個,放回去未免可惜,而王凝之又沒說願意用多少俘虜交換。
想到還要和王凝之討價還價,苻堅心里就更不舒服了。
但長安的大臣們都很理智,大家一起勸諫,要求他們的陛下接受王凝之的要求,畢竟一個不願投效的丁穆,有什麼好舍不得的。
須知每一名被俘的秦軍將士背後,都是一個秦國的家庭。
苻堅因為先前不願撤軍的事,有些慚愧,這次便從善如流,讓苻融帶著丁穆去前線,與晉人商議交換俘虜之事。
苻融的信送到蒲阪,王殊直接拆看了。
不看不要緊,一看他都樂了,對身邊的幾人笑道︰“秦國真敢開口,要求用丁太守一人,換回右將軍都貴和一萬名戰俘。”
劉穆之搖搖頭,說道︰“還真是一點交易的態度都沒有,不知道是看不清形勢,還是等著我們還價。”
“秦國這般開口,我都不知道怎麼還價了,”王殊想了想,說道︰“父親將此事全權交給我負責,並沒有給出指示,但我想都貴肯定是不能加入交易的。”
都貴身為秦國右將軍,論職位要高過一郡太守,單換都是晉人吃虧,更別說還要搭上戰俘了。
崔宏在邊上說道︰“不如去掉都貴,再將戰俘減半,我看秦人會同意的。”
王殊沉吟道︰“五千人麼?”
“我看多了,”慕容沖大聲道︰“區區一郡太守,如何值得拿五千戰俘去換,要知道我們雙方還在交戰之中,放回去的戰俘很可能會重回戰場。”
劉穆之同意他的說法,“丁太守對秦國並無價值,我看再少些,他們也願意換的。”
王殊嗯了一聲,提筆回信,“那就先還到一千,看看對方怎麼說。”
幾人都表示同意。
劉穆之又道︰“周王願意交換俘虜,除了換回丁太守之外,應該也有讓這些戰俘回去宣傳的想法,畢竟戰事還長,秦軍知道我們不虐待俘虜,以後投降也能痛快些。”
王殊點點頭,稱贊道︰“道和此言有理,而且放回去的戰俘就算重回戰場,再次面對我方大軍時,心里恐怕也難以平靜。”
寫完信,他差人送到大荔城,交到苻融手中。
苻融拆信一看,字寫得不錯,就是內容太氣人。
都貴不還也就罷了,畢竟一個投降的高級將領,換回來多半也是閑置,但要求的一萬人被砍成一千人。
他覺得晉人沒有談判的誠意。
雙方的第一輪談判,完全是在各說各話。
但這事雖然是王凝之提出來的,更想促成的卻是秦國,于是苻融耐著性子再次回信,表示都貴可以不要,可一萬人一個都不能少。
收到信的王殊回信更短,就三個字,一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