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喜,秦軍的攻城已經持續了半個多月。
城外的空地上滿是坑窪,那是拋石機的石彈留下的,攻城器械的殘骸隨處可見,城牆上布滿刀劈火燒的痕跡,緊挨著牆角的一圈土地,顏色明顯更深些,那是已經干涸的血跡。
鄧羌和呂光輪番上陣,但聞喜城依舊巋然不動。
絳縣的劉牢之和安邑的謝玄都沒有動,但秦軍仍不得不分出一些兵力,在這兩個方向布防。
荊州軍開始進攻蒲阪後,蒲津渡徹底不能用了,秦軍的補給,全靠距離更遠的龍門渡來運送。
連日的攻城失利,鄧羌和呂光都有些焦躁,因為事情和他們設想的完全不一樣。
聞喜城拿不下,晉軍沒來救援,燕軍毫無動靜。
他們預設的目標,連一個都沒有實現。
鄧羌不耐煩道︰“這要打到什麼時候,我看城中守軍仍有余力,咱們的消耗可比他們大多了。”
“現在放棄,豈不是徒惹人笑?”呂光也不爽,但還是按捺住性子說道︰“攻城至今,尚不足一月,不用著急。”
兩人不管是滅代,還是滅涼,對方都是出兵和他們決戰,像晉國這樣,並不缺兵少將,卻還窩在城中,拒不出戰的,他們沒有太好的辦法。
正說著,探子入帳稟報,晉軍再次增兵數萬,前往蒲阪,看旗號是王凝之親自領軍。
鄧羌這下找到理由,“晉人這是故意的,我們攻打聞喜,他們卻增兵蒲阪,擺明不想和我們正面作戰,我看不如回師,去和王凝之決一死戰。”
“你都說了他們不會與我們決戰,等我們過去,王凝之早跑了。”呂光說道︰“他們有舟楫之便,我們卻疲于奔命,這樣可不行。”
鄧羌不滿道︰“那依你之見,就看著他們增兵,然後拿下蒲阪嗎?”
呂光猶豫了,兩人手握十萬大軍,如果就這麼窩囊地丟掉蒲阪,可不好向朝廷交代,畢竟他們還寸功未建。
“可我們若是分兵,先前的努力便付諸流水,被晉人在幾座城池之間來回調動,不如去信陽平公,讓他出兵救援蒲阪。”
鄧羌決定再听他一回,說道︰“那便這樣,但如果他不同意出兵,我們就回師,晉軍一直不決戰,我們守住蒲阪比拿下聞喜更重要。”
呂光認同了他的觀點,點頭表示同意。
蒲阪城外的晉軍營地,王凝之率軍前來與桓羆會合。
荊州軍對蒲阪城的進攻同樣不順利,佔據重要位置的軍事要塞,都不是易啃的骨頭。
王凝之召集眾人議事,為桓羆介紹了冀州的諸將。
大家稍作寒暄,便進入正題。
“此間如今有七萬大軍,攻城無須這麼多兵力,我意分兵北上,進攻龍門渡,攻敵之必救。”
王凝之首先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其他幾人新來,暫不發表意見,桓羆則道︰“苻融正在對岸,如果進攻龍門,應該是他率軍來救。”
“桓都護所言甚是,”王凝之說道︰“但渡口畢竟不比城池,苻融來救,我們大可在龍門和他決戰,到時候,你覺得前線的鄧羌和呂光會作何選擇?”
苻融可是秦主苻堅最信任的兄弟,真要被晉軍困在龍門,手握重兵的鄧、呂二將哪敢繼續觀望。
桓羆懂了王凝之的意思,當即道︰“我攻城不利,願率軍前往龍門。”
王凝之客氣道︰“荊州軍將士連日作戰辛苦,我看還是由我率軍前往龍門,桓都護帶著麾下士卒休息幾日,等我通知。”
如果成功引回秦軍,荊州軍肯定是要參與決戰的。
桓羆不敢違背,當即答應下來。
王凝之率軍在蒲阪城外休整了一日,便動身北上。
他耍了個花招,先領大軍來到蒲阪城北安營,擺出要一起攻城的架勢,然後摸黑拔營,連夜繞道北上。
河邊的秦軍探子未能及時偵查到晉軍的行動,等他們反應過來,慕容德和慕容紹率領的大軍已經近在眼前。
因為龍門渡的重要性,秦軍在這里留有五千守軍,兩千在河邊,三千在渡口以南二十里外的皮氏縣今山西河津市陽村鄉太陽村)。
慕容德領軍一萬五千進攻渡口,慕容紹則帶著剩下的一萬五千人進攻皮氏縣城。
王凝之留在慕容紹軍中,居中調度。
無險可守的龍門渡口很快被慕容德攻破,兩千守軍除了少數渡河逃回河東外,大部分都被當場斬殺,面對從天而降的數倍敵軍,他們連投降的機會都沒有。
慕容德听從王凝之的命令,命將士們焚毀了龍門渡的浮橋後,便率軍返回了皮氏。
王凝之出營迎接了他,高聲道︰“首戰告捷,辛苦慕容將軍了。”
慕容德比王凝之小兩歲,正值壯年,一番沖殺下來,因不得志積累的郁氣都緩解了不少。
這些年他和慕容垂一樣,受制于生存空間,有本事也得不到施展。
見王凝之在營門口等候,慕容德快速跳下馬,拱手道︰“微末之功,怎敢勞王公相迎。”
王凝之上前拉著他一起入營,笑道︰“玄明這是在說我大材小用嗎?不急,大戰就在後頭。”
慕容德連稱不敢。
“不用這般拘謹,”王凝之說道︰“如今大家都是自己人,隨意些便好。”
兩人回到大帳,諸將都已在內,紛紛起身。
王凝之在主位坐下,揮手讓眾人落座,說道︰“如今渡口已被毀壞,苻融重新搭設浮橋,還需數日,我們正好先拿下皮氏城。”
慕容紹今日試探了一番,說道︰“城中守軍不是很多,明日起全力攻城,三日內必定拿下。”
王凝之點點頭,“那就辛苦阿紹了,城中應當還有不少糧草輜重,如果能保全下來,那便更好了。”
慕容紹答應下來,“王公放心,只要城破,我會優先派人查收物資。”
王凝之轉而看向眾人,“從即日起,加強對龍門和聞喜方向的探查,隨時掌握苻融和鄧羌兩支秦軍的動向,命游騎定時回報,不得有誤。”
眾人站起身,拱手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