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吸引狄仁杰

第153章 國子監•典籍傳薪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令狐哈 本章︰第153章 國子監•典籍傳薪

    國子監的槐花落滿泮池時,武三思的鎏金巨斧正抵著藏書閣的楠木門

    ——他鼻尖沾著槐花瓣,粗糲的指尖劃過門上“經史子集”的匾額,忽然回頭沖身後的陳清遠咧嘴笑︰“陳秀才,你說咱玄甲會的老祖宗,會不會把護民的法子藏在這些破書里?”

    陳清遠抱著新抄的《齊民要術》,書頁間夾著從敦煌帶來的西夏文農書,聞言翻了個白眼︰“武將軍且莫小覷典籍

    ——去年在太史局翻到的《汜勝之書》,里頭‘區種法’的注腳可明明白白寫著‘玄衣人授于後稷祠’,比你那斧頭刻字早了三百年!”

    “嘿,老子的斧頭也能刻字!”武三思用斧刃在門框上輕輕鑿了個“護”字,木屑落在陳清遠的青衿上.

    “昨兒在護民坊看見小娃們念《千字文》,‘天地玄黃’的‘玄’字,愣是被他們說成‘玄甲護民’的‘玄’——瞧瞧,老百姓心里有數!”

    話音未落,藏書閣內忽然傳來書頁翻動的輕響,國子監祭酒李淳風掀簾而出,鶴氅上繡著二十八宿紋,袖中露出半卷《農政全書》︰“二位大人可是為‘玄甲典籍’而來?老夫昨日整理隋代遺書,竟在《隋書•經籍志》里尋到了‘玄衣人輯《護民要覽》’的記載。”

    “《護民要覽》?”

    狄仁杰的聲音從閣內傳來,他正借著漏窗的光翻看一本北周寫卷,卷首“玄甲護民,以書為刃”的墨書讓他指尖微顫,“李祭酒可知此書下落?北周案牘曾記‘護民要覽藏于太學石室’,莫非……”

    “正是此物。”

    李淳風轉身從暗格里捧出個漆盒,褪色的朱漆上隱約可見玄甲會的“書卷紋”.

    “盒中是《護民要覽》殘卷,卷三‘水利篇’記著‘龍骨水車改良法’,與本朝江南使用的‘龍骨車’相比,竟多了‘八葉分水’的巧思——正是武將軍去年在揚州推廣的形制。”

    武三思湊過去,見殘卷上的水車圖旁,用小字注著“玄衣人過揚州,見民涉水難,遂改車軸為曲木”.

    忽然拍腿大笑︰“奶奶的,原來老子琢磨了半月的‘曲木軸’,是拾了玄甲老祖宗的牙慧!陳秀才,快把這事兒記進《民本通典》,省得老百姓說我武三思瞎琢磨!”

    “自然要記。”

    陳清遠摸出隨身的狼毫筆,在殘卷空白處寫下“武將軍改良龍骨車,實承玄甲舊制”,忽然指著卷首的“以書為刃”四字,“狄閣老,玄甲會為何總把護民之法藏于典籍?直接教給老百姓不好麼?”

    狄仁杰望著窗外國子監的學子

    ——他們正圍在泮池邊,听一位老匠人教修水車,忽然輕笑︰“典籍是‘傳薪之火’,老百姓的手是‘燃火之薪’。

    玄甲會明白,單靠口傳身教,護民之法傳不長遠,唯有寫成書、刻成卷,藏在太學、散在民間,方能‘遇明師則顯,遇匠人則用,遇百姓則生根’。”

    “就像這《護民要覽》的‘八葉分水’,”李淳風指著殘卷上的墨線圖,“北周時藏于太學,隋代被匠人抄錄帶往江南,唐代經武將軍改良,如今成了老百姓嘴里的‘武氏水車’

    ——玄甲會的‘護’,是靠典籍做‘引子’,靠千萬人動手改、用心傳,才活了千年。”

    此時,林淵帶著千牛衛走進藏書閣,懷里抱著從長安書肆搜來的《蒙學千字謠》

    ——泛黃的書頁間,竟夾著張唐代孩童的涂鴉︰畫中執斧人扛著“護民”大旗,旁邊歪扭地寫著“斧頭爺爺送我糧”,分明是武三思在護民坊的剪影。

    “瞧瞧,”

    林淵把畫遞給武三思,“連蒙學書里都有你的‘傳說’——小娃們念著‘天地玄,護民安’,比背《孝經》還熟。”

    “老子哪是什麼‘傳說’,不過是替玄甲老祖宗跑跑腿!”

    武三思摸著涂鴉上的“斧頭”,忽然想起洛陽小娃們舉著木斧跟在他身後的樣子.

    “陳秀才,你說咱把《護民要覽》里的‘農諺’‘匠謠’摘出來,編成《護民千字謠》咋樣?讓小娃們邊唱邊學,比啃那些之乎者也的破書有意思多了!”

    “正合我意。”

    狄仁杰展開《護民要覽》殘卷,“卷一‘農桑篇’本就有‘春播一粒粟,護民千顆糧’的俚語,再配上武將軍在西域編的‘駝鈴護商歌’、隴右的‘渠水號子’,正好湊成‘百姓能懂、娃娃能唱’的護民經。”

    李淳風忽然指著藏書閣的“御書樓”方向——那里藏著本朝新刻的《太平御覽》.

    其中“人事部•護民”一卷,正是陳清遠牽頭編纂的︰“老夫前日見《太平御覽》里收了‘玄衣人護商路’‘武將軍修義倉’的故事,雖說隱去了‘玄甲’之名,卻把‘護民’的事兒實實在在記了下來——這便是典籍的妙處︰名可隱,事不可沒。”

    “名可隱,事不可沒……”

    武三思喃喃重復,忽然想起碎葉城的老匠人——他臨終前把“護民鍛法”刻在砧台上,卻沒留自己的名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老子懂了!玄甲會的老祖宗們藏在書里、躲在幕後,就是怕老百姓只記住‘玄甲’,卻忘了‘護民’是人人都能做的事兒

    ——就像咱護民坊的王大爺,天天給小娃們講‘玄衣人送種子’的故事,其實他自己就是給街坊送麥種的‘護民人’!”

    陳清遠忽然在《護民千字謠》的草稿上寫下第一句︰“玄衣遠,護民近,斧頭劈開萬家春”

    ——筆尖頓了頓,又加上“典籍傳薪火,人間自有心”,忽然抬頭望向狄仁杰,“狄閣老,您說玄甲會的‘典籍傳薪’

    是不是早就算準了——哪怕千年後,總有人會翻開這些舊書,把‘護民’的法子接著往下傳?”

    “他們何止算準了,”

    狄仁杰望著窗外飄飛的槐花,落在《護民要覽》的殘卷上,竟像給“護民”二字綴上了千年不謝的花,“玄甲會的人清楚,典籍是‘死’的,人是‘活’的

    ——只要人間還有想護著老百姓的人,這些藏在書里的法子,就會變成手里的斧頭、腳下的渠、嘴里的歌謠,一輩輩走下去。”

    林淵忽然想起敦煌石窟的“護民畫錄”

    ——歷代畫工在岩壁上畫下的護民事,如今成了往來商隊的“活指南”,忽然道︰“所以咱們修《民本通典》

    不只是記玄甲會的舊制,更是給後世留個‘護民的由頭’——讓後人翻開書就知道,千年前有人這麼護民,如今咱們也能這麼護民,將來的人,還能接著這麼護民。”

    “對,接著護!”武三思把涂鴉小心地夾進《護民要覽》.

    斧頭刃口在陽光中劃出一道暖光,“老子今兒就去護民坊,讓陳秀才把《護民千字謠》念給小娃們听

    ——順便教他們用斧頭刻‘護’字,就刻在國子監的槐樹上,等老子百年之後,這些樹還能給老百姓遮陰,這些字,還能給後人指路!”

    國子監的鐘聲忽然響起,驚飛了槐樹上的雀兒。

    狄仁杰望著武三思扛著斧頭走向護民坊的背影,忽然輕笑

    ——玄甲會的“典籍傳薪”,終究在盛唐的國子監里,化作了最動人的“活計”︰不是束之高閣的秘籍,而是小娃們嘴里的歌謠、匠人手里的圖紙、老百姓心里的惦記。

    當暮色漫進藏書閣,李淳風輕輕合上《護民要覽》,指尖撫過武三思新刻的“護”字——木屑還帶著新鮮的槐木香,與殘卷上千年的墨痕相映成趣。

    他忽然在卷尾補記︰“大唐永徽三年,護民使武某刻‘護’于國子監槐木,其下有童聲歌曰︰‘斧頭上頭有星辰,護著人間煙火溫’——此乃玄甲之脈,薪火相傳之證。”

    窗外的槐花落得更盛了,一片花瓣正巧落在陳清遠新寫的《護民千字謠》上,蓋住了“心”字的最後一筆

    ——卻讓整個“心”字,顯得格外飽滿。

    就像玄甲會的“護民之心”,藏在典籍里,刻在器物上,更長在每個護民人的掌紋里、每個老百姓的日子里,千百年間,從未曾缺了那一筆“人間的暖”。

    當第一盞護民燈在長安亮起,武三思的斧頭正敲著國子監的槐樹干

    ——“護”字刻痕里嵌著槐花,遠遠望去,竟像給老樹綴上了會發光的“護民印記”。

    而藏書閣內,狄仁杰正將《護民要覽》殘卷與《護民千字謠》手稿一同收進漆盒——盒蓋上,不知何時多了行小字︰“典籍雖舊,護民常新,人間有夢,薪火長明。”

    夜風掀起閣內的簾幕,帶著槐香與燈影,將“薪火長明”四字,吹向護民坊的方向

    ——那里的小娃們正圍著武三思,用稚嫩的聲音唱著新學的歌謠,斧頭與槐樹相擊的“篤篤”聲,竟成了這曲護民長歌中,最堅實的、永不停歇的節拍。

    本章完

    喜歡開局吸引狄仁杰請大家收藏︰()開局吸引狄仁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開局吸引狄仁杰》,方便以後閱讀開局吸引狄仁杰第153章 國子監•典籍傳薪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開局吸引狄仁杰第153章 國子監•典籍傳薪並對開局吸引狄仁杰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