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不過轉瞬便就到了崇禎三年的臘月十九(1631年1月101novel.com)這天,而到了這天也就距離崇禎四年不遠了,只要過了本月末的除夕夜後,大明便就進入了朱由檢統治的第四個年頭。
在天津待了小七日,朝中也發生了很多事情。
先是陝西三邊總督楊鶴上疏言“陝地匪群已殲滅之主力,其余下匪徒已散入蒙古及山西二地。若繼續執行鎮壓政策,臣恐招無妄之禍,故此懇請陛下施行招撫追剿之策。”
隨著楊鶴的奏疏抵京後沒兩天,被貶到陝西固原鎮就任袁崇煥,也發來了奏疏,而他的奏疏是告發了一樁大案。
這據他所說,陝地固原鎮的衛所情況是十分糟糕,不但有士兵逃亡和吃空餉的問題,軍田的情況更是達到了“十室六空”的恐怖現狀,故此他便請奏朱由檢派遣欽差大臣徹查此案。
除了陝西的奏疏之外,還有袁可立這位遲暮老臣發來的奏疏,而他的奏疏是在講遼東的整體布局,而作為布局的重中之重,他主張增添一百萬兩軍餉,用于構築大凌河城的防御及軍戶軍餉。
而他的計劃是分三步走,第一步于崇禎四年內完成大凌河城的建設,第二步以散兵游勇的方式滲透沈陽一域破壞其生產勞作,第三步尋其重鎮以“圍點打援”的策略來削弱其勢兵力。
當然了,他這計劃的實施前提,是要建立在大凌河城更夠修築完成,及朝廷能再追加一百萬兩現銀的預算,條件下才有可能實施。
畢竟想要讓那群“私兵”賣命,是一定要給予大量賞錢的。
當然,除了這些軍國之事之外,自然也少不了各地的災情及恢復報告。
面對這諸多奏疏,朱由檢也有些拿不住,不但連夜召集畢自嚴等內閣大臣開會研討,更是派人到天津來詢問張書緣的意見了。
看完了送來的奏疏,張書緣便沉思了起來。
對于楊鶴所提的策略,他是沒感到什麼意外的,畢竟那楊鶴在歷史中針對農民軍的問題上,一開始便就提出了“剿撫並用”的策略。
而反倒對于袁可立所提出的方針,感到了驚訝與不解。
袁可立作為寧錦防線的締造者之一,他是十分明白敵我戰力的差距的,這怎麼會突然提出這等計劃?
想了片刻,張書緣是重重的吐了口濁氣,然後便提筆書寫了一封建議密奏,同時又對著面前的太監說道。
“這位公公,對于這奏中各事,我都在這疏中詳細列明了,唯獨對遼東之事放心不下,還請公公回宮之後能陳明陛下,最好能派遣如範景文這等干員御使前往遼東一探,若是形勢真如袁總督所言便可照他之計形勢。”
“張大人言重了,奴婢定然會原話轉給陛下。”
“恩。去吧。”
打發走了朱由檢的內臣心腹,張書緣便靠在了椅背上發愁了。
“唉,這到處都缺銀子,我怎麼樣才能讓那群豪族世家把錢給掏出來呢?”
捏著鼻梁,張書緣是頭疼不已。
就在他對此頭疼的時候,畢際壯是急匆匆的跑了進來。
“大人出大事了!”
“出什麼大事了?!”
一听出大事了,張書緣轉瞬間就站了起來。
“速講,出何事了!”
“大人,山東那邊的船運停了,還有不少大戶出走,這是靜海縣令傳來的!!”
“什麼?!船運停了?那你可曾派人去調查?”
听到船舶停運的消息,張書緣頓時就怒了,連城內大戶出走的消息都沒放在心上了。
“大人,卑職已經是派人去查了,但據我司主事在船夫間的打听來看,這件事恐怕是有人從中……”
“恩,我知道了,際壯,你現在去將吳應箕給我喊來。還有讓人去通知靜海與武清縣令,讓他們暫停發放路引,尤其是有關于搬遷方面的。”
“是!”
畢際壯歷經這一年多來的歷練,早已是蛻變成了一皮膚黝黑的壯碩漢子,身上那是連一點書生氣都看不到了。
“對了,這幾日我城內物價變化如何?”
“大人,城內物價漲幅還在控制之內,但若再不想辦法,只怕僅我商司一家也擋不住了。”
“恩,這樣,你去找一番孫居相問問其能否開倉平穩糧價,另外再去將殷尚質給我請來。記住此人要禮遇。”
“是!”
畢際壯轉身就去辦差了。
“看來得跟殷尚質做一次交易了,弄不好還得去錦衣衛指揮衙門一趟。”
敲著桌子,很快張書緣就想好了怎麼處理天津城的事情了。
但對于山東航道的船舶停運之事,他卻有些犯難了。
一是因為船舶業本身就是重資產行業,眼下的稅率其肯定是不能接受,而自己也沒跟那群搞船業的有交集。
二是山東那邊的情況自己也不熟悉,萬一突然殺過去,導致局勢更糟了怎麼辦?
腦中想著這個兩個問題,不知不覺的就沉浸在了其中,甚至連吳應箕到了都不知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大人?大人?”
吳應箕來到屋內,見張書緣一直是低著頭宛如假寐,他也就沒好意思打攪,可等了半晌見人始終的是低著個頭,吳應箕就感覺到了事情不對了,趕忙上前拍打。
被吳應箕拍了一下,張書緣這才回過了神來。
“哦,風之(吳應箕的字)來了啊。”
“恩,卑職剛到不久,打攪了大人困覺……”
“誒,無妨。你可知本閣叫你來是所為何事?”
見吳應箕有些抱歉,張書緣是微微一笑,然後站起來便活動了一圈說道。
“大人喚卑職來,可是為了輿論二字?”
吳應箕不是傻子,能從被喊著到天津來這事上能看出,這喊自己來肯定是有關于先前所談的輿論一事。
“不愧是我朝的翹楚,本閣喊你來正是因為此事。”
“那卑職該如何做?”
對于掌控輿論一事,吳應箕到此時還是一知半解,下意識就認為是要他去讀書人的圈子里宣揚近來的事情。
“怎麼做?簡單,想要操縱輿論無非是將真假之事參半。你現在去召集書社之人,在城中最繁華之地購買間鋪子,然後掛上“大明第一日報”的牌子,具體手續你應該知道怎麼做。”
“做完這些後,你去招募些災民,讓他們幫忙賣報做工,這也算是給了他們一口飯吃。”
“而報紙的具體內容,本閣要你等用白話書寫,里面不可全是大事,也可登錄上些小故事,比如三藏取經之類的。”
張書緣微微笑著,就講起了新聞學的皮毛。
“賣報?大人可說的是販賣京報?”
在吳應箕的記憶里,這“報紙”一事可不是什麼稀罕物,在大明朝里有官辦的“邸報”民辦的“京報”還有民間私人傳遞的小紙條“小報”。
沒錯,據史料記載,明朝官方是有報紙的,只不過其內容很是生澀乏味,可以說基本上都是以大詞匯來表述的。
而流傳于民間的“京報”倒是貼近了生活不少,但其書寫用字卻也還是不接地氣,只有士紳階層能夠看懂。
至于私人傳遞的小紙條,那大多就沒什麼事實依據了,基本上都是處于傳閑話的範疇。
……
我們再說回來。
“是京報但又不是京報,若要我說,咱們開設的日報才是真正面對民間的官報。而且本閣也不妨告訴你,此事已入天听之耳,你就放心去做吧。”
張書緣依舊是微微笑著,眼神里也沒有任何倨傲之意,要知道後世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傳承自古人的,是沒有什麼可看不起的。
“什麼?陛下…陛下知道了?”
“自然,此等大事若陛下不知,本閣怎能要你去做?放心吧,有不懂之處盡可來問我。”
“是,卑職明白了。”
雖然有些納悶張書緣的要求,但吳應箕卻還是應了下來。
因為,張書緣所說的東西,對他來說有些太過超前了,他還從來沒看過一份如此駁雜的京報……
由于吳應箕身在衙門供職,而且這報社還是得到過內閣大臣和皇帝的首肯,于是僅用不到半天“大明第一日報”便就在天津落地了。
而在吳應箕的屬下忙著籌備報社住址及牌匾之事時,他也親自帶著陳定生、侯方域等人在臨時駐地里忙著書寫明日的新聞。
起初,這些才子還是在用老套的文言文書寫,可被張書緣連續批駁了三次後,才讓他們改變了寫法。
沒辦法,此時的文人還是處于字字如金的觀念里,再加上這報紙也不能做的太大,于是他們便選擇是縮減字數或用詞的方式。
經過了一天的忙碌,一份經過張書緣指點的報紙便新鮮出爐了。
而其內容,不但有事情經過,還有評論員表述看法,總之那規格很像是後世的報紙規格了。
當然,在寫評論時,中州書社的有人還是很膽寒懼怕的,因為若是評價錯一個字,那等待他們的結果便就是舉家進墳了。
可有張書緣在場,再加之他的連番保證下,這群文人便也就慢慢的放開了手腳,反正有內閣大臣做保,出了事情第一個被問罪的也不是自己。
再者說,能被吳應箕拉進書社的人,那也都是有著匡國之心的才子,所以在他們這群人之中,自然是有些人想來做這件事的。
……
“賣報賣報,三文錢買國運,五更天送平安!”
“城內豪族連夜搬津,這背後有何原因?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且看大明第一日報為您解析!”
經過兩天的籌備,到了臘月二十二這天,整個天津城便傳響了這類話。
許多孩童是走街串巷的叫賣,而被他們所吸引到的人,是紛紛出手購買。
“我的天,這群豪族竟如此腌 。陛下不過是讓他們多交些稅而已,他們卻竟然敢出逃?”
“就是,莫說是讓他們交三十稅十五,哪怕是交三十稅二十都應該!就我那三畝地一年還得交二兩銀子,只讓他們交十五都算是便宜他們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誒,他們那兒交十五了?你可別忘了,這朝廷新商法里可是說了,根據收入不同,上交的稅錢也不同,你可別以為他們那群人都有資格交這十五。”
“這位兄弟說的沒錯,若按這麼算來,那這小半個月的漲價,也是他們搗的鬼,想讓這錢讓俺們替他們交!”
一時間,購買了報紙的百姓們是議論紛紛,大有一種被煽動起來要搞事的架勢。
由于這明末的百姓被壓榨的太狠了,再加上日報內分析清了漲價的緣由,于是很快便就有百姓爆發了,帶著一家老小就去圍堵各大店鋪要個說法了。
而這件事也很快的傳向了靜海與武清縣衙,以及本地的錦衣衛指揮衙門、天津衛所里。
可對于這件事,錦衣衛衙門里卻是如睜眼瞎一般裝作沒看到,而他們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在忙著招待上司親臨。
至于衛所里的殷尚質則是對此感到頭疼,而在前天他之所以沒去見張書緣,主要是不想牽扯上稅改一事,可到了如今,這再不想有牽扯也不行了。
“來呀,隨本指揮進城維穩!”
“是!”
軍營里,殷尚質是黑著一張臉,只得是如此下令。
“唉,張書緣啊,真是給老夫出了道難題……”
他這邊是如此,但靜海與武清縣的縣令則是因這事兒差點沒被煩死,因為這城內的很多百姓,見圍堵沒用後,就按新商法來告昔日的老板主顧了。
對于百姓們的狀告,分管北門和東門的武清縣令就很是頭疼,因為他這里有不少達官貴人的產業分布在此,這哪一個他都吃罪不起。
听著畢際壯陳述的情況,張書緣就哈哈一笑,轉而就準備等著地方勢力登門了。
不過,就在他張書緣還沒等到殷尚質等人的上門時,卻是反倒見到了一位熟人。
而那個人正是被朱由檢委任為,鎮府司鎮撫使且督北所一切要案的駱養性!
喜歡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