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章關鍵決戰
樞密院案頭的鎏金半符,靜靜臥在朱紅錦盒中。蕭虎指尖撫過符上 “兵權之印” 的刻紋,目光凝重如霜。這半符與忽必烈所持的另一半合契,方可調動中都禁軍主力,自忽必烈統管三衛後,半符的實際控制權已漸漸旁落 —— 上月他查閱調兵記錄,發現忽必烈三次小規模調動(均未超百人)均未提前報備,只事後補簽文書,這成了他收回半符的絕佳由頭。
“擬一份《收回半符疏》。” 蕭虎對軍司郎中道,“就說‘半符使用屢違規制,未按預批流程,恐生兵權旁落之患’,附那三次補簽的調兵文書為證。明日早朝,我親自呈給陛下。” 軍司郎中領命時,瞥見蕭虎案旁還放著一份《宗室動向密報》—— 上面寫著 “脫脫等宗室近日頻繁出入王府”,顯然,他早已察覺忽必烈的勢力滲透,收回半符是最後的制衡手段。
消息很快通過張煥傳到王府。忽必烈正在翻看《三衛防務實績冊》,听聞此事,猛地將冊子按在案上,指節發白“半符是兵權根本,蕭虎這是要釜底抽薪。” 劉秉忠卻較冷靜“他雖有補簽文書為證,卻難掩咱們的實務成效。當務之急是整理‘合規調動記錄’與‘防務實績’,明日早朝若陛下問及,方能從容應對。”
李謙立刻抱來近半年的調兵檔案,逐一標注 “緊急防務”“宗室支援” 等合規理由;張達則連夜請來三名商隊首領,寫下 “禁軍護商有功” 的證詞;脫脫也派人送來宗室聯名的《保忽必烈疏》,稱 “其統兵務實,護牧地安穩”。夜色漸深,王府書房的燭火亮至天明,實績證據堆滿了半張案桌。
大明宮的晨鐘剛響過三下,文武百官已列立丹墀兩側。蕭虎身著紫色公服,手捧錦盒,率先出列“陛下,中都禁軍半符持有者忽必烈,近半年三次調兵未按預批流程,雖事後補簽,卻已違軍制。半符乃兵權之基,若縱容違規,恐致尾大不掉,請陛下收回半符,歸樞密院統一掌管。”
錦盒被呈至龍案前,皇帝翻開疏文與附證,眉頭微蹙,望向列在武將班首的忽必烈“忽必烈,蕭卿所言是否屬實?你可有話說?”
忽必烈出列躬身,聲音沉穩有力“陛下,臣確有三次補簽調兵記錄,但均為緊急防務 —— 第一次是東驛路盜匪突襲,若等預批,商隊恐遭劫掠;第二次是漠南宗室牧地遇襲,臣應脫脫所請支援,遲則有失宗室信任;第三次是北驛路塌方,臣調兵搶修,保障糧道暢通。臣這里有當時的報案記錄、宗室求援信、糧道搶修清單,均可佐證合規。”
他揮手示意,李謙與張達捧著實績冊上前,一一呈給內侍。皇帝翻看冊中詳實的日期、證人、處置結果,神色稍緩。耶律楚材適時出列“陛下,忽必烈三次調兵均事出有因,且事後補全手續,未釀失誤。半符關乎禁軍調度效率,若貿然收回,恐影響中都防務。”
蕭虎見皇帝意動,立刻反駁“耶律大人此言差矣!軍制之所以為軍制,在于‘令行禁止’,若人人以‘緊急’為由違制,規制將成一紙空文。去年周泰擅調士兵修私宅,正是借‘訓練’之名,可見違制之害。忽必烈雖暫無私弊,卻開了‘後補批’的先例,日後難免有人效仿,屆時兵權失控,悔之晚矣!”
這番話戳中了皇帝對 “兵權旁落” 的顧慮,龍顏微沉“蕭卿所言亦有道理。軍制不可廢,但若拘泥于規制而誤實務,亦非良策。”
李御史此時出列,手持《御史台監察記錄》“陛下,臣有本奏。御史台近半年抽查忽必烈所統三衛,發現其‘補批調兵’均有實效 —— 東驛路盜匪因及時調動減少五成,宗室牧地未再受襲,糧道暢通無阻;且三衛無虛增兵力、無克扣糧草,訓練達標率居禁軍之首。可見其雖有‘後補批’之形,卻無‘違制之實’,反顯實務靈活。”
他將監察記錄遞上,上面附著士兵考勤、糧草消耗、商隊感謝信等佐證。皇帝翻閱時,丹墀下的宗室官員紛紛附議“陛下,忽必烈護我等牧地有功,若收回半符,恐難再及時支援!” 武將班中,吳堅等衛所將領也道“其統兵嚴明,將士信服,防務成效顯著,請陛下三思!”
早朝議而未決,皇帝傳旨 “忽必烈、蕭虎、耶律楚材、李御史入御書房議事”。御書房內,檀香裊裊,皇帝指著案上的實績冊與疏文“朕看了這些,仍有疑慮 —— 半符既需規制約束,又需實務靈活,如何平衡?”
蕭虎堅持“當收回半符,凡調兵均需樞密院預批,哪怕緊急情況,也需陛下口諭,方可調動,絕無例外。” 忽必烈則道“陛下,中都防務瞬息萬變,若事事需預批或口諭,恐延誤戰機。臣請保留半符,但承諾‘緊急調兵後一日內補批’‘每月提交半符使用明細’‘接受御史台專項監察’,既保規制,又保實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耶律楚材居中調停“陛下可設‘半符雙監’—— 忽必烈持符調兵,張煥作為樞密院專員、王恪作為御史台監察官,共同監督使用,調兵文書需三人聯簽,方可生效。這樣既防忽必烈獨斷,又免蕭虎掣肘。”
皇帝沉吟良久,目光落在《三衛防務實績冊》中 “盜匪減少七成”“商旅稅收增四成” 的記錄上,終是道“忽必烈治軍有實績,民心、軍心皆向之,收回半符恐生動蕩。就依耶律楚材所議,設雙監,保留半符,但需嚴格執行補批與監察制度,若有違規,朕必嚴懲不貸!”
御書房議事結束,蕭虎走出宮門時,臉色陰沉如墨。他知道,保留半符意味著自己徹底失去了對禁軍主力的掌控,但他並未放棄 —— 早朝前列席的舊部、兵部郎中已按他的吩咐,暗中聯絡南城衛、西城衛的親信將領,準備以 “樞密院巡閱” 之名,核查三衛的兵力與糧草,試圖抓忽必烈的把柄。
“將軍,已聯絡好南城衛統領孫和、西城衛副統領趙成,明日便以‘巡閱實務’為由進駐三衛。” 兵部郎中低聲道,“重點查‘虛增兵力’‘糧草私存’,若能找到證據,便可再次彈劾,逼陛下收回半符。”
蕭虎點頭“切記不可聲張,只說是常規巡閱,避免忽必烈警覺。若查到證據,立刻報給朕,不必請示。” 他心中仍存僥幸 —— 忽必烈雖有實績,但若在糧草或兵力上有疏漏,便是翻盤的機會。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張煥早已將 “巡閱計劃” 透露給忽必烈。忽必烈當即讓李謙核清糧草庫存,確保 “賬實相符”;讓張達核對士兵名冊,驅逐三名臨時雇佣的 “幫廚”(避免被誤認虛增);讓吳堅暗中告知西城衛副統領趙成 “若敢刻意找茬,必如實上報陛下”。
次日清晨,蕭虎的巡閱隊進駐北城衛。孫和帶著人直奔糧庫,翻查賬冊時,李謙親手遞上 “每日消耗記錄”“入庫驗收單”“盤點清單”,每一頁都有糧吏、監察官的簽字。“孫統領,北城衛糧庫現存麥米兩千石、糙米一千五百石,與賬冊完全一致,可隨時盤點稱重。” 李謙從容道。
孫和讓人隨機抽取十袋麥米稱重,均是足斤足兩,又查看糧囤刻痕,與入庫記錄吻合,無絲毫私存痕跡。他不死心,又去士兵營房核查名冊,張達帶著他逐房點驗,士兵們均能報出自己的編號、籍貫、入伍時間,無一人冒名頂替。“孫統領,若仍有疑慮,可抽查士兵的訓練科目,他們均能演示。” 張達語氣平淡,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底氣。
與此同時,趙成在西城衛的巡閱也毫無收獲 —— 吳堅早已將防務記錄整理妥當,巡邏日志、訓練考核、武器保養均合規,甚至主動提出 “請趙統領抽查士兵的騎射技藝”,趙成只能尷尬作罷。
巡閱隊返回樞密院後,孫和與趙成如實匯報 “三衛實務合規,無違規之處”。蕭虎看著巡閱報告,將其狠狠摔在案上“忽必烈做事竟如此滴水不漏!” 他明白,這一次,自己再無翻盤的可能。
巡閱風波平息後,忽必烈在北城衛校場召開三衛將領會議。校場上,千余名士兵列陣整齊,玄鐵鎧甲在陽光下泛著冷光,旗幟上的 “元” 字隨風飄揚。忽必烈站在高台上,手持半符,高聲道“陛下信任,保留半符;諸將支持,實務有成。但本統領今日要說的是 —— 半符不是私器,是護中都、保百姓的責任!日後凡調兵、訓練、糧草,均需按章辦事,接受雙監,若有違者,軍法處置!”
將領們齊聲應和“遵大汗令!” 李謙出列道“末將願以糧庫擔保,絕不克扣、私存糧草,若有違背,甘受懲處!” 張達、吳堅等也紛紛表態,願嚴守規制,效忠防務。
會後,忽必烈單獨留下吳堅“西城衛雖暫不歸我統管,但你我協同訓練多日,實務默契已生。日後若有防務需求,還望你能以大局為重,協同作戰。” 吳堅躬身道“大汗治軍務實,將士信服,末將定當配合,絕無二話。”
此時的三衛,已不再是各自為戰的松散力量,而是在忽必烈的整合下,形成了以 “實務為基、規制為綱” 的凝聚體,這股力量,連蕭虎也再難撼動。
蕭虎的勢力在巡閱失敗後日漸消解。先是兵部郎中見他失勢,主動疏遠,不再傳遞禁軍消息;接著,南城衛統領孫和因 “巡閱無獲” 被他斥責,心生不滿,轉而與李謙建立糧草協同關系,暗中向忽必烈示好;甚至白虎堂的暗衛,也因長期監控無果,士氣低落,趙安雖仍效忠,卻也無力回天。
一日,蕭虎在樞密院召見趙安“白虎堂暗衛撤吧,再監控下去,也只是徒勞。” 趙安躬身道“將軍,難道就這麼放棄了?” 蕭虎苦笑“忽必烈有實績、有民心、有雙監庇護,陛下信任,我若再糾纏,恐落個‘不顧防務、刻意掣肘’的罪名。” 他取出白虎堂的統領印信,放在案上,“明日你將印信交給張煥,白虎堂並入樞密院軍司,不再設單獨暗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趙安接過印信,心中五味雜陳 —— 那個曾經掌控禁軍監控、威懾宗室的白虎堂,終究還是退出了中都的權力舞台。蕭虎望著窗外的落葉,眼中滿是落寞 —— 他守了一輩子的規制,最終還是敗給了 “實務與民心”。
中都的中樞格局,在半符風波後徹底定型。忽必烈以三衛統領身份,掌控禁軍主力,受張煥(樞密院)與王恪(御史台)雙監,卻因實績顯著,實際權力遠超規制;耶律楚材仍居中調停,維持中樞平衡;李御史則以監察為要,確保權力不被濫用;蕭虎雖仍任樞密院主官,卻只負責糧草統籌、地方衛所調度等邊緣事務,再無染指禁軍主力的可能。
皇帝對這一格局頗為滿意 —— 既有人掌控實務、穩定防務,又有雙監與調停機制制衡,避免權力獨大。他在一次宗室會議上道“忽必烈統兵有術,合規務實,中都防務交給他,朕放心。但你們宗室也需監督,不可與他結黨,若有異動,朕必不饒。” 脫脫等宗室連忙應下,承諾以 “防務為重”,不涉私黨。
此時的忽必烈,已不再是初接半符時的宗室統領,而是中都禁軍的實際掌控者,但他並未驕傲自滿 —— 每日仍親自查看訓練、核查糧草,每月按時提交半符使用明細,嚴守雙監制度,用實務行動證明 “權力不濫用”。
半符決戰的余波漸漸平息,中都迎來了難得的安穩。北驛路的商旅絡繹不絕,商隊首領們談及禁軍,無不稱贊 “巡邏及時、護商得力”;宗室牧地再無襲擾,脫脫派人送來的 “謝禮”—— 兩匹蒙古良馬,被忽必烈轉贈給了三衛的優秀士兵,以示激勵。
王府書房內,劉秉忠看著《中都防務月報》,對忽必烈道“大汗,如今三衛穩固,中樞支持,可考慮推進‘禁軍標準化訓練’,將咱們的實務經驗推廣到地方衛所,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忽必烈搖頭“不急。眼下首要任務是鞏固實績,待明年春季漠南防務穩定後,再議推廣之事。張煥與王恪的雙監不可輕慢,每一份文書都需嚴謹,不可給人留下把柄。”
此時的蕭虎,已將重心轉向地方衛所的糧草統籌,他在巡查江南漕糧時,發現地方衛所的糧草浪費嚴重,便借鑒忽必烈的 “糧庫防潮法”“消耗核算制”,加以推廣,竟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消息傳到中都,忽必烈道“蕭將軍若早以實務為重,何至于此。”
中都的夕陽灑在樞密院與王府的屋頂上,權力的博弈雖暫告一段落,實務的推進卻永不停歇。忽必烈站在書房窗前,望著遠處的衛所炊煙,心中清楚 —— 這場關鍵決戰的勝利,不是終點,而是守護中都安穩、推進實務治軍的新。而這一切,都始于那枚被他緊握的半符,始于 “合規務實、民心所向” 的根本。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