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1090章 虎衛擴營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1090章 虎衛擴營

    1090 章虎衛擴營(至元四十八年冬月中旬蕭虎令白虎堂擴編設草原細作營)

    至元四十八年冬月中旬的樞密院偏廳,炭火在銅爐中 啪作響,映得滿室暖亮。蕭虎身著紫色公服,手指輕叩案上的 “草原輿圖”—— 輿圖上用朱砂標注著察合台、窩闊台、欽察三系部落的聚居地,察合台部旁的 “異動標記” 已畫了三道,是昨日草原眼線傳回的密報“察合台舊部在阿爾泰山南麓集結,似有聯絡諸王之意。”

    劉七(白虎堂統領)站在案旁,手中捧著 “白虎堂建制冊”,冊頁上記錄著現有編制“暗衛三百人,分五營,主營駐中都,余四營分守南城、北城、東城、西城,無草原專項建制。” 蕭虎抬眼看向劉七,聲音沉穩“脫歡余黨雖除,但草原諸王仍有異動,現有細作僅能覆蓋中都周邊,遠不足應對阿爾泰山、杭愛山一線的動靜,白虎堂需擴編,還得設個‘草原細作營’。”

    劉七聞言,眼中閃過一絲了然 —— 此前肅清脫歡時,便因草原情報滯後,差點漏過也速台與察合台舊部的聯絡。他躬身道“大人所言極是,只是擴編需奏請朝廷,定營制、撥經費、選官屬,還需與樞密院、戶部協調。” 蕭虎點頭,從案上取過一張空白奏紙,提筆蘸墨“今日便擬奏疏,明日遞呈,草原細作營之事,越快落地越好。”

    銅爐中的炭火偶爾爆出火星,落在輿圖邊緣,蕭虎伸手拂去,目光重新落回察合台部的標記上 —— 那里曾是脫歡的根基,如今雖無大規模叛亂,卻如潛藏的暗流,稍有不慎便會掀起波瀾。“草原不穩,中都難安,” 蕭虎輕聲道,“這細作營,便是守住邊疆的第一道屏障。”

    白虎堂的擴編與草原細作營的增設,並非臨時起意,而是蕭虎基于 “草原諸王異動加劇” 與 “現有情報網絡短板” 的雙重考量 —— 肅清脫歡余黨後,草原部落的微妙變化逐漸顯現,現有情報能力已無法滿足邊疆管控需求,這成為推動擴編的直接動因。

    首先是 “草原諸王的異動信號”。自脫歡被處置後,白虎堂的草原眼線陸續傳回密報察合台舊部在阿爾泰山南麓 “以牧會為名集結”,窩闊台系貴族在杭愛山 “私藏兵器”,欽察部則 “頻繁與西域商隊接觸”,似在交換物資與情報。這些信號雖未形成明確叛亂,卻已打破草原的平靜 —— 蕭虎在樞密院會議上曾直言“諸王雖未明著反,但私相聯絡、囤積兵器,便是異動之兆,若等他們集結完畢,再應對便晚了。”

    其次是 “現有情報網絡的短板”。此前白虎堂的細作多集中在中都及周邊,草原方向僅靠 “零星眼線”(如西域商棧的伙計、往來驛卒)傳遞信息,存在三大不足一是覆蓋範圍窄,僅能觸達草原邊緣部落,阿爾泰山、杭愛山等深處區域完全空白;二是傳遞速度慢,眼線需通過商隊、驛路傳遞情報,單程需十日以上,難以及時響應;三是情報精度低,多為 “听說”“似有” 的模糊信息,缺乏具體人數、時間、地點的細節,無法作為決策依據。劉七在匯報時曾舉例“上月察合台部集結,眼線僅傳回‘約百人’,待咱們核實,實則有三百人,差了兩倍還多。”

    再者是 “邊疆管控的現實需求”。元代對草原部落的管控,歷來以 “情報先行” 為原則 ——《大元通制?軍政》明確 “草原諸部需歲貢、報動向,中樞需派諜監之”。脫歡事件後,朝廷對草原的管控更嚴,要求 “每月報一次動向,每季度核一次戶數”,現有情報能力根本無法滿足這一要求。戶部尚書曾對蕭虎道“若不能及時掌握草原戶數、兵器數,歲貢便難核實,一旦有部落瞞報,便是隱患。”

    蕭虎將這些動因梳理成 “擴編奏疏” 的核心內容,在疏中寫道“白虎堂現有細作三百,僅覆中都,草原諸部異動漸顯,情報遲、漏、粗,難應管控之需,請擴編至五百,增設草原細作營,專司草原諜報,以固邊疆。” 這份奏疏既點明了現實問題,又符合元代 “以諜制邊” 的傳統,為後續朝廷批準埋下伏筆。

    白虎堂擴編與增設草原細作營,需經 “奏請朝廷  部門會商  核定編制  撥付資源” 四步決策流程,每一步都需與樞密院、戶部、兵部協同,符合元代 “中樞機構建制需朝廷核準” 的行政慣例,避免擅自擴編引發爭議。

    第一步是 “奏請朝廷”。蕭虎擬好擴編奏疏後,次日便遞呈中書省,再轉呈皇帝(元代中樞流程地方或部門奏疏需經中書省審核,再報皇帝)。奏疏中除了說明動因,還附了 “草原情報短板清單”“擴編預算”“細作營職責” 三份附件 —— 清單列明了現有情報的 “遲、漏、粗” 問題,預算詳細列出擴編需 “增撥白銀兩千兩(用于人員俸祿、裝備)、糧草三百石(用于細作補給)”,職責明確草原細作營 “偽裝潛伏、情報傳遞、異動監控” 三大職能。中書省丞相看完奏疏,對蕭虎道“此事關乎邊疆安穩,當準,但需樞密院、戶部、兵部會商,定個可行章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第二步是 “部門會商”。五日後,中書省召集樞密院、戶部、兵部在中書省議事廳會商。樞密院判官王大人首先表態“擴編可行,但白虎堂需從禁軍選拔精銳,不可隨意招募,以免混入奸邪;草原細作營的統領,需選懂草原習俗、有諜戰經驗者,臣舉薦白虎堂的周七 —— 他曾隨大人平叛草原,懂蒙古語,經驗足。” 戶部尚書則關注經費“兩千兩白銀、三百石糧草,需從明年的軍政預算中劃撥,臣需核查預算余額,確保不影響其他開支,十日內向陛下復命。” 兵部郎中補充“細作營的裝備(如草原皮袍、偽造令牌)需兵部監制,確保符合草原樣式,不被識破,臣可安排工部協助制作。” 各部門達成初步共識,蕭虎則承諾“擴編後,白虎堂每季度向中書省、樞密院遞一次情報匯總,接受監督。”

    第三步是 “核定編制”。會商後,中書省將 “擴編方案” 報皇帝核準,皇帝批復“白虎堂擴編至五百人,增設草原細作營,編制一百人,設千戶一員(正五品)、百戶三員(正七品),隸屬白虎堂,受樞密院節制。” 這一編制符合元代 “千戶  百戶” 的軍制(《元史?兵志》載元代軍隊多以千戶、百戶為單位,千戶統百戶,百戶統十戶),草原細作營的一百人,正好分屬三個百戶,分別負責察合台、窩闊台、欽察三系部落,職責清晰。

    第四步是 “撥付資源”。戶部在十日內向白虎堂撥付首批經費 “白銀一千兩、糧草一百五十石”,用于人員招募與裝備制作;兵部則協調工部,開始制作草原細作營的裝備 —— 草原皮袍(選用羊皮制作,染成草原常見的褐色)、蒙古刀(短柄、彎刃,符合草原樣式)、偽造的部落令牌(刻有各部落的圖騰,如察合台部的 “鷹紋”、窩闊台部的 “虎頭紋”)。至此,擴編與細作營增設的決策流程全部完成,落地準備正式啟動。

    草原細作營的定位是 “白虎堂下屬的草原專項情報機構”,並非普通的作戰部隊,其職能圍繞 “情報獲取、傳遞、分析” 展開,且需貼合草原部落的生活習性,以 “隱蔽、精準、及時” 為核心,避免暴露身份,確保能長期潛伏監控。

    第一大職能是 “偽裝潛伏,滲透部落”。細作需偽裝成草原部落常見的身份,如商販、牧民、驛卒、部落工匠,長期居住在部落中,獲取信任。偽裝成商販的細作,需攜帶草原急需的物資(如茶葉、布匹、鐵器),通過交易與部落貴族接觸,打听動向;偽裝成牧民的細作,需學會放牧、擠奶、騎馬等草原技能,融入牧民的日常生活,觀察部落的人員變動與牲畜數量(牲畜數量可反映部落的經濟實力,間接判斷是否有異動);偽裝成驛卒的細作,則可通過傳遞部落間的信件,獲取情報。蕭虎在細作營成立大會上強調“潛伏的關鍵是‘像’—— 言行、衣著、技能都要像草原人,若被看出破綻,不僅丟了性命,還會打草驚蛇。”

    第二大職能是 “情報傳遞,及時反饋”。細作營在草原設 “三級聯絡點”一級聯絡點在部落內部(如細作的住處,用 “羊糞藏密信”“羊毛編暗號” 傳遞情報);二級聯絡點在草原邊緣的驛館(由偽裝成驛卒的細作負責,接收一級聯絡點的情報,再轉遞);三級聯絡點在中都的 “白虎堂細作司”(專門接收草原情報,整理後報蕭虎與劉七)。傳遞速度有明確要求“部落內情報當日傳至一級點,三日內傳至二級點,七日內傳至中都”,比此前的 “十日以上” 快了近一半。為確保傳遞安全,還規定 “密信需用草原草藥汁書寫(遇火顯字),暗號需用草原歌謠改編(如將‘集結’唱作‘牧羊’,‘兵器’唱作‘馬鞍’)”,避免被部落察覺。

    第三大職能是 “異動監控,提前預警”。細作需重點監控草原部落的 “四類異動”一是人員集結(如無理由的牧民聚集、貴族會面);二是兵器囤積(如私造彎刀、弓箭,或從西域購買兵器);三是糧草儲備(如超額儲存干草、糧食,可能為長期行動做準備);四是外部聯絡(如與其他部落、西域勢力的秘密往來)。每發現一類異動,需記錄 “時間、地點、人數、具體行為”,再按聯絡流程傳遞。劉七對細作營的百戶們道“咱們要的不是‘已發生的事’,而是‘要發生的事’,提前預警,才能讓朝廷有時間應對。”

    此外,細作營還需承擔 “部落民情收集” 的輔助職能 —— 記錄草原部落的 “戶數、歲貢、矛盾”,如某部落因歲貢過重與朝廷有隙,某部落內部貴族爭奪權力,這些民情雖非直接異動,卻可能成為引發叛亂的誘因,需及時反饋給朝廷,以便調整草原政策。蕭虎曾對細作營千戶周七道“了解民情,才能更好地管控,若部落百姓有怨,即便暫時不反,也遲早會出問題,這民情與異動,同等重要。”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草原細作營的人員選拔,需貼合 “草原潛伏” 的特殊需求,制定 “嚴格標準 + 多層流程”,確保選拔出的細作既懂技能、熟習俗,又忠誠可靠,能應對草原的復雜環境,避免因人員不合格導致情報泄露或任務失敗。

    選拔標準聚焦 “三懂三能”一懂蒙古語(需能說流利的草原方言,而非生硬的官話,避免被識破),二懂草原習俗(如部落的祭祀禮儀、待客規矩、放牧常識,需能熟練應對),三懂諜報技能(如偽裝、密信書寫、暗號識別,需經專業訓練);一能吃苦(草原氣候惡劣,冬季嚴寒,夏季炎熱,需能適應風餐露宿),二能應變(若遇部落盤查,需能隨機應變,不暴露身份),三能保密(需嚴格遵守情報紀律,不向任何人泄露任務,包括家人)。劉七在選拔前特意強調“這‘三懂三能’,缺一項都不行,草原不比中都,一旦暴露,連逃生的機會都沒有。”

    選拔流程分 “初選  復選  終選” 三步初選從 “白虎堂舊部、禁軍草原老兵、西域商棧伙計” 中篩選 —— 白虎堂舊部有諜報經驗,禁軍草原老兵熟悉草原環境,西域商棧伙計懂蒙古語與貿易,這三類人是重點來源,共篩選出兩百人;復選通過 “語言測試、習俗考核、技能實操” 淘汰 —— 語言測試讓候選人用草原方言交流,考核用詞是否地道;習俗考核讓候選人演示草原待客禮儀(如獻哈達、敬奶茶的規矩),判斷是否熟練;技能實操讓候選人書寫草藥汁密信、識別草原歌謠暗號,考核諜報技能,這一輪淘汰一百人,剩一百人;終選是 “忠誠度測試與模擬潛伏”—— 忠誠度測試由蕭虎親自問話,如 “若被部落抓住,願寧死不泄露情報嗎”,觀察候選人的反應;模擬潛伏讓候選人偽裝成牧民,在樞密院後院的 “模擬草原場景”(搭有蒙古包、放有羊群)中應對 “部落貴族盤查”,考核應變能力,最終選出一百人,正好滿細作營編制。

    選拔中還特別注重 “背景核查”—— 每個候選人的籍貫、家人、過往經歷都需經白虎堂 “戶籍司” 核查,確保無 “與草原部落有牽連”“曾有叛逃記錄” 的情況。如一名禁軍老兵,各方面都合格,但核查發現其叔父是察合台舊部,便被淘汰;一名西域商棧伙計,背景干淨,且能說三種草原方言,順利入選。劉七道“背景核查是最後一道關,若候選人與部落有牽連,即便技能再好,也可能因私情泄露情報,絕不能冒險。”

    選拔結束後,還需進行 “為期一月的崗前培訓”—— 邀請草原歸附貴族教 “地道方言與深層習俗”(如部落內部的派系稱呼、隱晦手勢),請白虎堂資深諜師教 “草原特殊諜報技能”(如用羊糞藏密信、用星星辨別方向),請醫官教 “草原常見病癥防治”(如凍傷、中暑的處理,避免因生病暴露)。培訓結束後,再進行一次 “綜合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正式編入草原細作營,分屬三個百戶。

    草原細作營按元代 “千戶  百戶  十戶” 的軍制架構設計,明確 “層級職責 + 協作機制”,確保營內管理有序、指令暢通,既能各自執行任務,又能協同應對草原的復雜情況,避免因架構混亂導致效率低下。

    營制頂層設 “千戶一員”,由周七擔任 —— 周七曾隨蕭虎平叛草原,懂蒙古語,參與過脫歡案的諜報工作,經驗豐富,且忠誠可靠,是蕭虎親自舉薦的。千戶的職責是 “統籌全營任務”制定草原情報收集計劃,分配各百戶的負責區域(第一百戶管察合台部,第二百戶管窩闊台部,第三百戶管欽察部),審核各百戶的情報報告,向蕭虎與劉七匯報全營工作,若遇緊急情況(如細作被抓、部落突發異動),可臨時調整任務,事後再補報。周七上任後,第一件事便是繪制 “草原細作分布圖”,將一百名細作的潛伏位置、偽裝身份、聯絡方式標注清楚,便于管理。

    中層設 “百戶三員”,分別由李三、王五、張九擔任 —— 三人各有專長李三熟悉察合台部的習俗,曾在察合台部做過半年驛卒;王五懂窩闊台部的貿易規則,能指導細作通過交易獲取情報;張九擅長欽察部的語言,能听懂欽察部的方言暗號。百戶的職責是 “管理十戶、執行千戶指令”向所屬十戶分配具體任務(如某細作負責監控部落貴族,某細作負責傳遞情報),定期與十戶細作聯絡(通過二級聯絡點),整理十戶的情報,匯總後報千戶,若十戶細作遇困難(如裝備損壞、身份暴露風險),需及時向千戶申請支援。如李三發現察合台部的細作缺少草原皮袍,便向周七申請,周七再協調兵部補充,確保細作能正常潛伏。

    基層設 “十戶十員”,每十戶歸一名百戶管轄 —— 十戶內按 “潛伏類型” 分工兩戶偽裝商販(負責與貴族接觸),三戶偽裝牧民(負責監控日常動向),兩戶偽裝驛卒(負責傳遞情報),兩戶偽裝工匠(負責觀察兵器制作),一戶負責聯絡(統籌十戶的情報,與百戶對接)。十戶間需 “互不相識”,僅通過聯絡戶與百戶溝通,避免因一人暴露牽連全十戶 —— 這是元代諜報機構的 “隔離原則”,《大元通制?軍政》明確 “諜者不得相知,以防連坐”。如察合台部的十戶中,偽裝商販的細作不知道偽裝牧民的細作是誰,僅通過聯絡戶傳遞情報,即便商販細作被抓,也不會泄露其他細作的身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此外,營內還設 “文書吏兩員、醫官一員、後勤吏三員”文書吏負責整理情報、書寫報告;醫官負責培訓細作防治草原病癥,若細作受傷,還需指導自救;後勤吏負責管理裝備、糧草,確保細作的補給能及時送達。這些輔助人員雖不直接參與潛伏,卻為細作營的運轉保障,形成 “千戶統籌、百戶執行、十戶落地、輔助保障” 的完整架構。

    草原細作營的訓練區別于白虎堂的常規訓練,聚焦 “草原潛伏所需的專項技能”,從 “語言、習俗、諜報、生存” 四個維度設計訓練內容,確保細作能熟練應對草原的復雜環境,避免因技能不足導致任務失敗。

    語言訓練注重 “地道性與隱蔽性”—— 邀請草原歸附貴族與長期往來草原的商隊首領擔任教官,教細作說 “部落方言” 而非 “蒙古官話”,如察合台部的 “羊” 讀作 “哈剌”,窩闊台部讀作 “豁勒”,需準確區分;還教細作 “隱晦表達”,如不說 “集結”,而說 “放羊歸群”,不說 “兵器”,而說 “馬鞍配件”,避免直接提及敏感詞匯被察覺。訓練中采用 “情景對話” 模式教官扮演部落貴族,細作扮演商販,用方言交流,若用詞生硬或暴露敏感詞匯,便需重新訓練,直到能流利、自然地對話。如一名細作將 “集結” 說成 “聚會”,被教官指出 “草原人不說‘聚會’,只說‘歸群’”,便需反復練習,直到能準確使用 “歸群” 一詞。

    習俗訓練聚焦 “細節與融入”—— 從日常禮儀到特殊場合,都需熟練掌握日常禮儀如 “見貴族需低頭哈腰,雙手遞哈達”“敬奶茶需倒滿,不能半杯”;特殊場合如 “部落祭祀時需跟著念禱詞,不能站著不動”“貴族家宴時需先敬貴族酒,再自飲”。訓練時搭建 “模擬蒙古包”,擺放草原常見的物品(如地毯、馬鞍、奶酪),讓細作在模擬場景中演練,教官則觀察細節,指出不足。如一名細作在模擬祭祀時,禱詞念錯了一句,教官便讓他反復背誦草原祭祀禱詞,直到能熟練背誦,“若在真祭祀時念錯,立刻會被懷疑是外人”。

    諜報訓練側重 “草原特有的傳遞與偽裝”—— 密信書寫用 “草原草藥汁”(取草原常見的 “狼毒草” 汁液,書寫後無色,遇火顯字),訓練細作控制汁液濃度,確保字跡清晰;暗號識別教細作從 “草原歌謠、羊糞排列、帳篷朝向” 中識別情報,如 “歌謠中唱‘羊群滿坡’意為‘人數三百’,羊糞堆成圓形意為‘需緊急撤離’,帳篷門朝西意為‘情報已傳遞’”;偽裝技巧教細作 “做舊裝備”,如將新草原皮袍用羊油浸泡、在沙地上摩擦,使其看起來像穿了多年的舊袍,避免因裝備過新被識破。如一名細作的皮袍不夠舊,教官便讓他用羊油浸泡三日,再在沙地上滾磨,直到皮袍呈現 “舊而不破” 的狀態。

    生存訓練針對 “草原的惡劣環境”—— 教細作 “識別草原可食植物”(如沙蔥、野韭菜,避免誤食有毒植物)、“用星星辨別方向”(草原無路標,需靠北斗星判斷方位)、“應對草原天氣”(冬季如何搭建防風帳篷,夏季如何躲避暴雨)、“簡單傷口處理”(用草原草藥止血、消炎,避免傷口感染)。訓練時還會模擬 “極端場景”,如讓細作在樞密院後院的 “模擬草原” 中,僅帶一把蒙古刀、一塊火石,生存三日,考核其生存能力。一名細作因不會辨別可食植物,餓了兩日,便需重新學習草原植物知識,直到能準確識別五種以上可食植物。

    草原細作營的裝備摒棄 “華麗無用” 的裝飾,以 “實用、隱蔽、貼合草原風格” 為原則,每一件裝備都針對草原潛伏的需求設計,既便于細作融入草原,又能滿足情報收集、傳遞的功能,避免因裝備不合時宜暴露身份。

    核心裝備之一是 “草原皮袍”—— 選用草原常見的羊皮制作,染成褐色(草原部落多穿褐色皮袍,不易顯眼),袍角縫有 “暗袋”(用于藏密信、火石),袖口處有 “可拆卸護腕”(護腕內藏細鐵絲,可用于開鎖、制作簡易工具)。皮袍的領口、袖口還需 “做舊處理”,用羊油浸泡後,再用砂紙打磨,使其看起來像穿了三四年的舊袍,避免新袍的光澤引起懷疑。兵部在制作時,還特意邀請草原歸附的皮匠指導,確保皮袍的剪裁、縫制方式與草原部落的完全一致,連針腳的密度都相同。

    核心裝備之二是 “蒙古短刀”—— 按草原部落的樣式打造,刀身短(僅六寸)、刀刃彎(便于切割肉、羊皮),刀柄用牛角制作,刻有簡單的 “草原花紋”(非部落圖騰,避免被誤認為某部落成員),刀鞘內藏有 “細針與草藥汁”(細針用于書寫密信,草藥汁用于止血)。短刀的重量也有講究,需與草原牧民常用的短刀重量一致,避免細作攜帶時手感異常,露出破綻。如一名細作覺得短刀太輕,兵部便在刀柄內加了少量鉛塊,調整到合適重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核心裝備之三是 “偽裝身份證明”—— 包括 “部落令牌、貿易路引、戶籍文書” 三類部落令牌按不同部落制作,察合台部的刻鷹紋,窩闊台部的刻虎頭紋,令牌邊緣故意磨損,看起來像長期使用的舊令牌;貿易路引用草原部落的羊皮紙書寫,蓋有偽造的 “部落印”(按草原部落的印章樣式仿制),寫明 “商販某,從某部落來,去某部落貿易”;戶籍文書則記錄細作的 “草原姓名、年齡、放牧數量”,如 “察合台部的帖木兒,三十五歲,有羊五十只、馬十匹”,這些信息都與細作的偽裝身份匹配,避免盤查時露餡。

    核心裝備之四是 “情報傳遞工具”—— 包括 “狼毒草汁瓶、羊糞模具、草原歌謠冊”狼毒草汁瓶裝在羊皮袋中,便于攜帶,汁內加了少量蜂蜜,可延長保存時間;羊糞模具用于制作 “空心羊糞”,將密信藏在空心羊糞中,混入草原的羊糞堆,不易被發現;草原歌謠冊收錄了草原常見的歌謠,每首歌謠旁標注對應的暗號,如 “《牧羊曲》的第三段意為‘部落明日集結’”,細作可通過唱歌謠傳遞簡單情報。

    此外,還有 “生存裝備”羊皮水袋(可裝水或羊奶,容量兩升,便于攜帶)、火石(用草原常見的燧石制作,不易受潮)、防風油燈(燈芯用羊毛制作,可在草原風中燃燒)、簡易急救包(裝有草原草藥、繃帶,用于處理小傷口)。這些裝備都用草原常見的材料制作,看起來與草原牧民的日常用品無異,確保細作在攜帶時不被懷疑。

    草原細作營的部署按 “分批出發、按區潛伏” 的原則啟動,首批五十名細作分三批前往察合台、窩闊台、欽察三系部落,每批出發前都需 “最終檢查、任務交底、送行叮囑”,確保細作能安全抵達、順利潛伏,開啟情報收集任務。

    首批出發的是察合台部的十五名細作,由第一百戶李三帶隊 —— 出發前一日,細作們在白虎堂後院集合,進行 “最終檢查”周七逐一查看他們的裝備(皮袍是否做舊、令牌是否磨損、密信工具是否齊全),劉七考核他們的語言(用察合台部方言對話),蕭虎則檢查他們的身份證明(確認戶籍文書、路引的信息是否準確)。一名細作的路引上寫錯了貿易目的地,蕭虎立刻讓文書吏修改,“若目的地錯了,部落一查便知是假的,絕不能出錯”。

    檢查完畢後,李三向細作們 “任務交底”“你們十五人中,五人偽裝商販,去阿爾泰山南麓的察合台部主營,負責監控貴族動向;五人偽裝牧民,去主營周邊的放牧點,負責觀察人員集結;五人偽裝驛卒,去主營附近的驛館,負責傳遞情報。抵達後,先在二級聯絡點(驛館)匯合,再各自前往潛伏位置,每月初五通過羊糞暗號傳遞一次情報,遇緊急情況則用歌謠暗號。” 他還特別強調“若身份暴露,立刻按撤離路線走,通過三級聯絡點返回中都,切勿戀戰。”

    出發當日清晨,細作們身著草原皮袍,背著羊皮袋,偽裝成 “西域商隊的伙計”,與一支真實的西域商隊同行 —— 這支商隊是白虎堂提前聯絡好的,常往來于中都與察合台部,細作們混入其中,不易被部落盤查。蕭虎與劉七、周七在中都南城門外送行,蕭虎親手給每名細作遞上一塊 “草原奶餅”(用草原方法制作,寓意 “融入草原”),道“你們是中都的眼楮,草原的動靜全靠你們,一定要保重自己,安全第一,情報第二。” 細作們躬身接過奶餅,齊聲應道“定不負大人所托!”

    隨後,窩闊台部、欽察部的細作也陸續出發 —— 窩闊台部的十五名細作偽裝成 “歸附草原的牧民”,跟著窩闊台部的歲貢隊伍前往杭愛山;欽察部的二十名細作偽裝成 “工匠”,隨欽察部的貿易隊伍前往欽察草原。每批細作出發前,都需重復 “檢查  交底  送行” 的流程,確保無任何疏漏。周七還安排了 “沿途接應”在草原邊緣的驛館安排專人,若細作遇困難(如路引丟失、裝備損壞),可在驛館獲取幫助,更換身份證明或補充裝備。

    首批細作出發後,周七每日都會去白虎堂細作司,查看 “聯絡點的反饋”—— 三日後,察合台部的二級聯絡點傳回 “平安信號”(驛館的帳篷門朝西),說明十五名細作已順利抵達;五日後,窩闊台部、欽察部的聯絡點也傳回平安信號。周七將反饋報給蕭虎,蕭虎點頭道“第一步順利,接下來便是等待情報了,只要能及時掌握草原的動靜,邊疆便能安穩。”

    草原細作營的順利運轉離不開 “情報協同、後勤補給、應急支援” 三大配套保障,這些保障機制與細作的潛伏任務緊密餃接,確保細作能長期潛伏、情報能及時傳遞、問題能快速解決,避免因保障不足導致任務中斷。

    首先是 “情報協同機制”—— 白虎堂設 “細作情報司”,專門負責接收、整理草原細作的情報情報司有三名文書吏,每日查看二級聯絡點傳回的情報(通過驛卒或商隊),將情報按 “部落、類型、緊急程度” 分類,如察合台部的 “人員集結情報”、窩闊台部的 “兵器囤積情報”,緊急情報(如部落明日集結)需當日報蕭虎與劉七,普通情報(如部落放牧動向)則每周匯總一次,報樞密院。情報司還需與白虎堂的 “分析組” 協同,分析情報的真實性與潛在風險 —— 如細作傳回 “察合台部有三百人集結”,分析組需結合過往情報(如該部落平日僅有一百人),判斷集結是否異常,再提出應對建議,供蕭虎決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其次是 “後勤補給機制”—— 在草原設 “三級補給點”一級補給點在部落內部(由偽裝牧民的細作負責,儲存少量糧草、藥品);二級補給點在草原邊緣的驛館(儲存裝備、糧草,由偽裝驛卒的細作管理);三級補給點在中都的白虎堂後勤司(儲存大量裝備、糧草,負責向二級補給點輸送)。補給按 “季度輸送”每季度初,後勤司將裝備、糧草通過商隊運往二級補給點,再由二級補給點分發給一級補給點,確保細作的物資能及時補充。如冬季來臨前,後勤司向各二級補給點輸送 “加厚草原皮袍、防凍藥膏”,再由補給點發給細作,幫助細作應對草原的嚴寒。

    再者是 “應急支援機制”—— 針對 “細作身份暴露、受傷、被困” 三類緊急情況,制定不同的支援方案若身份暴露,細作需按 “撤離路線” 前往最近的二級補給點,補給點的驛卒會安排他們混入商隊,返回中都;若細作受傷,可通過暗號聯系附近的細作,獲取藥品,若傷勢嚴重,補給點會安排 “草原郎中”(白虎堂偽裝的)上門治療;若細作被困(如部落封鎖,無法離開),可通過羊糞暗號傳遞 “被困信息”,二級補給點會協調商隊 “以貿易為由” 進入部落,接出細作。如一名察合台部的細作因身份暴露被困,二級補給點便安排商隊以 “送茶葉” 為由進入部落,細作偽裝成商隊伙計,順利撤離。

    此外,還設 “獎懲機制”—— 對情報準確、任務完成好的細作,給予 “白銀獎勵、晉升機會”,如一名細作提前傳回察合台部的集結情報,蕭虎下令賞白銀五十兩,晉升為十戶長;對情報失誤、違反紀律的細作,給予 “警告、降職、召回” 的處罰,如一名細作因醉酒泄露暗號,被召回中都,降為普通暗衛。獎懲機制通過二級聯絡點傳遞給細作,既激勵細作認真執行任務,又約束細作遵守紀律。

    草原細作營部署啟動後,蕭虎與劉七制定 “後續監控計劃”,並對細作營的作用做長期預期,確保細作營能持續發揮情報作用,提前掌握草原諸王的異動,為朝廷制定草原政策依據,實現邊疆的長期安穩。

    後續監控計劃分 “月度、季度、年度” 三級月度監控由周七負責,每月初五匯總各百戶的情報,召開 “細作營月度會議”,分析草原的短期動向(如部落是否有小規模集結、貿易是否異常),若發現輕微異動,便調整細作的任務(如增加監控頻次);季度監控由劉七負責,每季度末向蕭虎匯報細作營的工作,包括 “情報數量、異動次數、應對措施”,同時協調兵部、戶部補充裝備、糧草,確保細作營的運轉不受影響;年度監控由蕭虎負責,每年年底向朝廷遞 “草原情報年度報告”,總結草原諸王的動向,提出下一年的管控建議(如是否需增加細作數量、是否需調整草原歲貢)。如第一年的年度報告中,蕭虎提出 “察合台部異動減少,窩闊台部仍需重點監控,建議增派五名細作去窩闊台部”,朝廷批準後,細作營便按計劃增派。

    長期預期聚焦 “三個目標”一是 “提前預警”,通過細作營的情報,在草原諸王異動初期便察覺,避免發展成大規模叛亂 —— 如脫歡事件後,若早有草原細作,便能提前掌握脫歡與察合台舊部的聯絡,更早應對;二是 “精準管控”,根據細作傳回的民情、異動情報,調整草原政策,如某部落因歲貢過重有怨,便適當減免歲貢,避免矛盾激化;三是 “長期安穩”,通過持續的情報監控與政策調整,讓草原諸王不敢輕易異動,形成 “以諜制邊” 的長效機制,減少邊疆沖突。蕭虎在樞密院會議上曾說“咱們設草原細作營,不是為了打一場仗,而是為了不打仗,讓草原與中都都能安穩,這才是長久之計。”

    為確保預期實現,蕭虎還安排 “定期評估”—— 每半年讓樞密院、戶部、兵部聯合評估細作營的 “成效與不足”成效包括 “情報準確率、預警次數、政策調整依據”;不足包括 “補給是否及時、細作是否足夠、技能是否需更新”。評估後根據結果調整,如評估發現 “細作的草原植物識別技能不足”,便立刻安排醫官補充訓練;發現 “補給速度慢”,便優化二級聯絡點的分布,縮短補給時間。

    隨著首批細作的情報陸續傳回,草原的情況逐漸清晰 —— 察合台部的集結是 “冬季放牧歸群”,並非叛亂;窩闊台部的兵器是 “日常維護”,並非囤積;欽察部與西域的接觸是 “正常貿易”,並非秘密聯絡。蕭虎看著這些情報,對劉七道“看來初期的異動多是虛驚,但有細作在,咱們心里就有底,即便真有情況,也能及時應對。” 銅爐中的炭火依舊溫暖,案上的草原輿圖上,朱砂標記的異動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 “平安信號” 的標注,預示著邊疆安穩的開端。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1090章 虎衛擴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1090章 虎衛擴營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