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7 章墓前告慰(至元四十五年蕭虎攜鞍祭母事)(至元四十五年?中都近郊蕭氏祖墓與白虎殿軍器庫)
至中都的晨霧尚未散盡,蕭虎便在白虎殿書房翻閱《蕭母治世錄》—— 這是蕭母生前記錄雙法理念與草原協作的手札,其中 “若得南北無爭,百姓安食,吾願足矣” 的字跡,已隨歲月泛黃,卻仍清晰有力。此時的蕭虎,已推動和親落地、互市重開,弘吉剌部為先鋒護持江南,南北暫歸安定,他知道,是時候去蕭氏祖墓,向母親告慰這樁 “償願” 的大事。
動因的核心是 “母願的具象落地”。蕭母早年親歷草原雪災,曾散盡私儲救濟弘吉剌部等部落,那時她便對年幼的蕭虎說“草原與江南,本無隔閡,不過是百姓要吃飯、要暖衣,若能讓兩邊的人互通有無,何至于爭戰?” 如今,巴圖額爾敦與烏仁的和親定局,北境鐵器入江南、南宋絲綢進中都,流民織坊與農耕試點遍地,恰好實現了母親 “南北互通、百姓安食” 的心願 —— 蕭虎摩挲著手札,喃喃道“娘,您當年盼的,現在有了眉目。”
南北安定的實效,讓祭母更具意義。互市結束後,中都南關的牧民們用絲綢制成暖毯,臨安西郊的流民靠鐵器深耕增產,元廷驛路傳遞的不再是軍情警報,而是雙法進展與糧儲報表。耶律楚材送來的《南北治世簡報》中寫道“七月初,江南流民溫飽率達九成,草原牧群存活率較去年增兩成。” 這樣的實效,讓蕭虎確信 “告慰母親” 並非空言,而是有實打實的治世成果可依。
虎紋馬鞍的象征意義,是動因的關鍵紐帶。這具授予弘吉剌部的馬鞍,不僅是南征先鋒的信物,更承載著蕭母 “部落協作” 的理念 —— 當年蕭母救濟弘吉剌部時,曾以 “草原木鞍” 為禮,寓意 “共乘一車、同護治世”;如今的虎紋馬鞍,正是這一理念的延續與升級。蕭虎想“帶著這具馬鞍去見娘,她定會明白,咱們沒丟了她的協作本心。”
還有一層未宣之于口的動因,是 “治世傳承的儀式感”。蕭虎深知,元代的治世不僅靠武力與制度,更靠 “先祖志業” 的凝聚力 —— 向母親告慰功績,既是個人孝思,也是向麾下將官、草原部落傳遞 “蕭氏治世理念延續” 的信號雙法推進、南北協作不是一時之舉,而是承繼先祖遺願的長久規劃。他對李默道“去祖墓,不只是告慰娘,也是讓所有人知道,咱們走的路,是對的。”
蕭虎的祭母籌備,耗時五日,每一處細節都兼顧 “元代祭祀禮儀” 與 “蕭母生前喜好”,既莊重合規,又飽含個人情感,避免了程式化的敷衍,彰顯 “以實功告慰” 的治世態度。
祭品的遴選,兼顧草原與江南,呼應母願。蕭虎親自敲定祭品清單草原側選 “陳年奶酪”(蕭母當年救濟部落時常用的食物,由弘吉剌部按舊法制作,奶酪上印 “禾苗紋”,象征雙法)、“烤羊腿”(選用草原四月齡羔羊,肉質鮮嫩,是蕭母生前宴客的常品);江南側選 “禾苗紋織錦”(流民織坊最新織造,紋樣復刻蕭母手札中畫的農耕圖)、“青稞餅”(用互市換來的江南新麥與草原青稞混合制成,體現南北糧物互通)。負責籌備的老廚役阿古拉(中都御廚,曾侍奉蕭母)特意叮囑“奶酪要晾足七日,去盡水分,才是老夫人喜歡的口感;織錦要疊成方形,老夫人當年最忌諱浪費布料。”
祭祀器具的準備,注重 “傳承與實用”。核心器具是 “蕭母生前用的楠木祭盤”(盤底刻 “治世為念” 四字,由蕭虎妥善保存多年),用于盛放祭品;還有 “青銅酒爵”(元代宗室祭祀常用器,爵身刻 “蕭氏” 二字),盛放中都特產的 “黍米酒”(蕭母生前愛飲,酒精度低,適合祭祀)。蕭虎還特意讓軍器庫工匠將虎紋馬鞍擦拭干淨,在鞍橋的虎目青銅處拋光,確保在墓前能映出晨光 —— 他想讓母親 “看清” 這具承載協作的信物。
隨行人員的選定,兼顧 “親族與治世核心”。親族方面,蕭虎帶了巴圖額爾敦(蕭承,名義上的子佷,實為心腹,代表蕭氏治世的繼承者);治世核心方面,帶了耶律楚材(理念共鳴者,熟悉蕭母雙法思想)、李默(情報與實務執行者,見證南北協作全程);還帶了兩名當年侍奉蕭母的老侍女(如今在虎都書院整理蕭母手札),負責在墓前擺放祭品,還原蕭母生前熟悉的儀式細節。耶律楚材對蕭虎道“將軍選的人,都是能懂老夫人志業的,這樣的告慰,才夠誠。”
路線與時間的規劃,貼合 “治世實務”。祭祀定在七月初三辰時(元代祭祀多擇辰時,取 “晨光啟世” 之意),路線從白虎殿出發,經中都南關、燕雲驛路支線,直達蕭氏祖墓 —— 這條路線恰好經過中都南關互市站與燕雲農耕試點,蕭虎特意安排 “緩行”,想讓母親 “看到” 沿途的治世成果。李默提前通知沿途驛站“將軍此行是祭母,無需清道,只需維持秩序,讓百姓如常勞作即可 —— 將軍想讓老夫人看看,現在的日子是怎樣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最後一步籌備,是 “祭文的撰寫”。蕭虎沒有讓文吏代筆,而是親自在桑皮紙上書寫,內容不尚華麗,只述實功與母願“娘,今歲春,巴圖與烏仁和親,弘吉剌部為先鋒護江南;互市重開,鐵器入宋、絲綢進中,流民有食、牧民有暖,您當年盼的‘南北無爭’,暫得實現。兒會繼續推雙法,守您的治世本心,不讓您失望。” 寫罷,他將祭文折好,放入 “牛皮封袋”,袋口系上紅色絲絛(蕭母生前喜歡的顏色),鄭重交給老侍女保管。
要理解蕭虎祭母的深意,需回溯蕭母那些奠定 “南北協作” 根基的往事 —— 她並非只懂宅第內務的貴族婦人,而是早年便以 “務實治世” 理念,為蕭虎後來的南北統籌埋下伏筆,這些功績,也是蕭虎如今 “告慰” 的核心依據。
首功是 “草原雪災的跨部落救濟”。距今二十年前,中都草原遭遇百年不遇的雪災,弘吉剌部、兀良哈部的牧群凍死過半,牧民們流離失所,甚至出現部落間爭搶存糧的沖突。當時蕭父已逝,蕭母以蕭氏主事人的身份,打開中都糧庫,取出三萬石青稞,又組織蕭氏工匠制作木鞍、皮衣,親自帶隊前往草原賑災。按陳那顏(當時還是弘吉剌部的年輕千戶)後來回憶“老夫人站在雪地里,凍得臉通紅,卻還在給牧民分青稞,說‘咱們都是要過好日子的人,別爭了’—— 那時候,咱們就認蕭氏這個協作的領頭人。”
救濟之外,蕭母還推動 “草原與漢地的技藝互通”。她發現草原牧民擅長牧馬卻缺農耕技術,漢地農民懂耕種卻缺牧馬經驗,便在賑災時組織 “技藝交流隊”讓蕭氏莊園的農官教牧民種耐寒的青稞,讓草原部落的牧馬人教漢地人馴馬、制作馬鞍。這種互通,雖規模不大,卻打破了 “草原只牧、漢地只耕” 的刻板分界,為後來的雙法埋下第一顆種子。蕭母當時對蕭虎說“技藝不分草原江南,能讓百姓過好日子的,就是好技藝。”
蕭母還為 “部落協作” 定下 “務實原則”。當年弘吉剌部想以 “部落圖騰” 為禮,與蕭氏結盟,蕭母卻拒絕了,她說“結盟不用圖騰,用實實在在的好處 —— 你們給蕭氏送良馬,咱們給你們送糧種,每年秋收後對賬,互不相欠,這樣的協作才能長久。” 這種 “以物易物、務實協作” 的原則,後來被蕭虎繼承,用到與弘吉剌部的和親、互市中,成為元廷與草原部落協作的基礎模式。
對蕭虎個人而言,蕭母是 “治世理念的第一導師”。蕭虎少年時曾問母親“為什麼要幫草原部落?他們以前還跟咱們爭過牧場。” 蕭母當時正在縫補牧民送來的皮衣,聞言放下針線道“爭牧場,是因為大家都要活;幫他們,是讓大家能一起活 —— 治世不是把別人趕跑,是讓所有人都有飯吃、有衣穿,這才是咱們蕭氏該做的。” 這番話,後來成了蕭虎推行雙法、推進南北統一的核心準則。
這些功績,並非蕭虎一家之言,而是被記入《雙廷治世錄》的史實。耶律楚材在整理史料時,曾特意為蕭母補寫 “協作傳”,其中寫道“蕭母之賢,不在私德,而在治世之遠見 —— 雪災救濟非仁善之舉,實為部落協作之奠基;技藝互通非一時之興,實為雙法之濫觴。蕭虎今日之治,皆承母志。” 也正因如此,蕭虎帶著治世成果祭母,才更具 “告慰” 的分量。
虎紋馬鞍作為祭母的核心載體,其準備過程並非簡單 “攜帶”,而是蕭虎對 “母志傳承” 的細致梳理 —— 他親自參與馬鞍的清潔、檢查,回憶授予弘吉剌部時的場景,讓這具冰冷的器物,成為連接 “母願、協作、實效” 的溫暖紐帶。
第一步是 “馬鞍的清潔與修復”。蕭虎讓中都軍器庫的老工匠阿古拉(打造馬鞍的原工匠)負責,要求 “既要干淨,又不能損了原有的痕跡”。阿古拉用 “草原羊毛布” 輕輕擦拭馬鞍表面的鎏金,去除南征途中沾染的泥土;對鞍橋處因先鋒使用造成的細微劃痕,他用 “蜂蠟” 小心填補,既不破壞原有紋路,又讓馬鞍恢復莊重。蕭虎在旁看著,不時提醒“鞍尾的紅色絲絛別換,那是授予帖木兒時系上的,娘當年救濟弘吉剌部,也用過這樣的絲絛。”
第二步是 “馬鞍象征意義的梳理”。蕭虎讓李默將 “馬鞍授予儀式” 的細節整理成簡冊,包括按陳那顏的表態、帖木兒的誓師、先鋒清剿殘余的實效,這些都要在祭母時 “說給娘听”。他還特意將馬鞍上的 “虎紋” 與蕭母當年的 “協作理念” 對應“下山虎” 象征 “主動推進治世”,與蕭母 “不避困難、救濟部落” 的態度呼應;“雙法紋”(五谷與牧群)則直接是蕭母 “技藝互通” 理念的延續。蕭虎撫摸著鞍橋的虎紋,對巴圖額爾敦道“你看這虎目,當年娘說‘做事要看得清、走得穩’,這馬鞍,就是照著這個意思做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第三步是 “馬鞍與母願的關聯標注”。蕭虎讓老侍女在馬鞍旁擺放 “兩份文書”一份是《弘吉剌部先鋒功績表》(記錄先鋒清剿殘余、護持糧道的成果),一份是《南北互市物資清單》(標注鐵器與絲綢的流通量),用實務數據證明 “馬鞍承載的協作已見實效”。他還在馬鞍的鞍墊夾層中,放入一張 “蕭母手札殘片”—— 上面是蕭母當年寫的 “草原江南,共此暖寒”,讓這具馬鞍真正成為 “母願與現實” 的連接。
準備過程中,蕭虎還特意 “模擬祭母時的場景”。他在白虎殿的空地上,將馬鞍放在與蕭母墓碑等高的石台上,練習如何擺放、如何訴說“娘,這具馬鞍,咱們給了弘吉剌部,他們用它做先鋒,護了江南的流民,也讓草原的牧民換了絲綢暖毯 —— 您看,這虎紋還亮著,就像您當年說的,協作的光,不會暗。” 練習時,他的聲音不自覺放輕,仿佛母親真的在旁傾听,眼眶偶爾泛紅,卻很快恢復堅毅 —— 他知道,母親更想看到的是治世的堅定,而非兒女情長的脆弱。
最後,馬鞍的 “攜帶安排” 也細致入微。蕭虎讓巴圖額爾敦親自馱運馬鞍,用 “粗布氈” 包裹,避免運輸中磕踫;還安排兩名熟悉路況的驛卒帶路,確保馬鞍能平穩抵達祖墓。巴圖額爾敦不解“將軍,不過是一具馬鞍,何必這麼鄭重?” 蕭虎道“這不是普通的馬鞍,是你祖母理念的見證,是咱們治世的憑證,丟了它,就是丟了娘的心願,丟了咱們蕭氏的根本。”
從白虎殿到蕭氏祖墓,全程五十里,蕭虎特意讓隊伍緩行,他想讓 “母親” 親眼看看沿途的治世成果 —— 流民安穩勞作、牧民與漢地商販笑語往來、驛路傳遞的都是治世喜訊,這些鮮活的場景,比任何文書報表都更能證明 “母願將償”。
第一處見聞是中都南關的互市站。此時雖非互市開放日,站內卻仍有商販整理貨物中都鐵器商販阿古拉的徒弟正在擦拭鐮刀,準備下次運往江南;南宋絲綢商販春桃的伙計在清點織錦,將次品挑出,說 “要給草原牧民最好的”。蕭虎勒馬駐足,看著商販們有條不紊的樣子,對身旁的耶律楚材道“娘當年說‘互通有無才是安穩’,現在他們做到了,不用咱們催,自己就想著把東西做好、把交易做順。” 耶律楚材點頭“老夫人的理念,已經扎在百姓心里了,這才是真的治世。”
第二處見聞是燕雲農耕試點。成片的青稞長勢喜人,流民們在農官的指導下除草,孩子們提著小籃跟在後面,撿拾田間的麥穗。一名老農看到蕭虎的隊伍,放下鋤頭上前見禮,手里還拿著半塊青稞餅“將軍,您嘗嘗,這是今年的新麥混著草原青稞做的,比去年的甜!” 蕭虎接過餅,掰了一塊放入口中,確實香甜 —— 這餅的原料,正是北境與江南互通的成果。老農又道“現在有了元廷的鐵器,種地省力多了,薩仁姑娘還派織坊的人來教咱們媳婦織毯,日子真是越來越好!” 蕭虎笑著道“好好種,以後日子還會更好。”
第三處見聞是驛路旁的 “協作客棧”。這是元廷新設立的,專供草原牧民與江南商販歇腳,客棧老板是一名曾受蕭母救濟的草原婦人,如今嫁給了漢地驛卒,她說“老夫人當年救了我,現在我開這客棧,就是想讓草原和漢地的人能好好說話、好好做生意,不辜負老夫人的心意。” 客棧里,幾名草原牧民正與江南織工聊天,牧民們說 “下次要多換些織錦”,織工們說 “下次給你們帶新的織法”,氣氛熱絡。蕭虎看著這一幕,心里暖意漸生“娘,您看,他們現在不僅不打架,還能一起商量怎麼過好日子。”
沿途還有一處特別的見聞 —— 兩名弘吉剌部的騎兵正護送江南糧車前往中都。騎兵看到蕭虎的隊伍,翻身下馬行禮,其中一人正是先鋒千戶帖木兒的部下,他道“將軍,咱們護送的糧車是江南流民織坊換的,要運到中都糧站,再分發給草原部落的老弱。” 蕭虎問“路上安全嗎?有沒有殘余作亂?” 騎兵道“安全得很,百姓們都幫著咱們留意,有可疑人就報信,沒人願意破壞現在的日子。” 這番話,讓蕭虎更加確信民心的安穩,才是治世最堅實的根基。
五十里路,走了整整兩個時辰,蕭虎沒有絲毫不耐。每一處見聞,他都細細觀察、默默記在心里,這些場景,將是他在母親墓前 “告慰” 的鮮活注腳 —— 他不需要空洞的言辭,只需將這些百姓的笑臉、安穩的生活,一一 “說” 給母親听,讓她知道,當年的心願,如今已不是空想。
蕭氏祖墓位于中都近郊的一片緩坡上,背靠青山,前臨小河,是蕭母生前親自選的墓地,她說 “這里能看到中都,也能看到草原,死後也能看著兩邊的人好好過日子”。七月初三辰時,蕭虎的隊伍抵達墓前,祭祀禮儀按元代宗室祭祀規制展開,卻處處融入個人孝思與治世擔當,莊重而不刻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第一步是 “墓前清掃與布置”。兩名老侍女率先上前,用 “桑皮布” 輕輕擦拭墓碑上的灰塵 —— 墓碑是青石材質,刻著 “蕭氏孺人墓” 五字,旁側小字是蕭母生前定的 “治世為念”。清掃完畢,她們按蕭母生前的習慣,在墓前擺放 “三足香爐”(蕭母常用的舊物),點燃線香,青煙裊裊升起,帶著淡淡的松木香。接著,她們將祭品一一擺上楠木祭盤奶酪、烤羊腿放在左側(草原之物),織錦、青稞餅放在右側(江南之物),虎紋馬鞍則放在墓碑正前方,鞍頭朝向中都方向,寓意 “面向治世、延續志業”。
第二步是 “初獻禮”。蕭虎手持青銅酒爵,緩步走到墓前,將酒緩緩灑在墓前的土地上,動作緩慢而鄭重。他彎腰時,衣袍下擺掃過馬鞍,指尖不經意觸到鞍橋的虎紋,仿佛觸到了母親的手。“娘,兒子來看您了,” 蕭虎的聲音低沉,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哽咽,“今天帶了您當年盼的東西,帶了南北安穩的消息,您听听,是不是您想的那樣。” 灑完酒,他將酒爵放在祭盤旁,後退三步,行三鞠躬禮 —— 元代祭祀的 “初獻” 本是程式化的,卻因他的動作與話語,多了幾分真切的孝思。
第三步是 “讀祭文”。蕭虎從牛皮封袋中取出親自書寫的祭文,展開時,桑皮紙因年歲短而略顯挺括,他的手指按住紙邊,避免被風吹亂。祭文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只以平實的語言述說著治世成果“娘,至元四十五年春,巴圖與烏仁和親,弘吉剌部為先鋒,清江南殘余,護糧道安穩;互市重開,燕雲鐵器入臨安,江南絲綢進中都,流民有犁耕、有織機,牧民有暖毯、有青稞;薩仁在江南推雙法,趙孟 等舊臣協作,南北暫安,百姓溫飽。您當年說‘南北無爭、百姓安食’,現在,兒子總算能跟您說一句,這願,快償了。” 讀罷,他將祭文放在香爐旁,任其在青煙中慢慢烘干,仿佛讓文字化作煙氣,傳遞給母親。
第四步是 “亞獻禮與馬鞍告慰”。這是蕭虎特意添加的環節,非元代祭祀通例,卻最具深意。他走到虎紋馬鞍前,伸手撫摸鞍橋的虎紋,從虎首摸到虎尾,每一處細節都細細觸踫,像是在向母親展示這件 “成果”“娘,這具馬鞍,咱們給了弘吉剌部的帖木兒,他帶著三千騎兵做先鋒,沒擾百姓,還幫流民修過帳篷。您看這虎目,還是亮的,就像您當年說的‘做事要清明’;這雙法紋,五谷和牧群都在,您當年想的技藝互通,現在真的成了。” 說著,他將馬鞍微微傾斜,讓墓碑方向能 “看到” 鞍底的 “先鋒壹號” 刻字“這是咱們的先鋒,是您協作理念的延續,以後,它還會護著更多百姓。”
第五步是 “終獻禮與集體告慰”。蕭虎再次手持酒爵,完成終獻,隨後示意耶律楚材、巴圖額爾敦等人上前。耶律楚材捧著《雙廷治世錄》,對墓碑道“老夫人,晚輩耶律楚材,今日替您看了江南的治世,流民織坊的暖毯能暖草原,農耕試點的青稞能濟中都,您的雙法理念,正在落地生根。” 巴圖額爾敦則握著馬鞍的韁繩,道“祖母,孫兒巴圖,定不負您的期望,好好護著和親的成果,護著南北的百姓。” 集體的告慰,讓這場祭祀從個人孝思升華為 “治世團隊對先祖志業的承諾”,更顯莊重。
祭祀禮儀的莊重之下,是蕭虎壓抑卻深沉的情感 —— 他不再是那個運籌帷幄的元廷將領,只是一個向母親訴說成果、尋求認可的兒子,回憶與擔當在墓前交織,讓這個鐵血治世者的形象多了幾分柔軟與溫度。
情感的第一次流露,是看到墓碑旁的雜草。蕭虎在祭祀間隙,發現墓碑左側長了幾株狗尾草,他沒有讓侍女清理,而是親自蹲下,用手輕輕拔除。拔草時,他的指尖觸到濕潤的泥土,忽然想起小時候母親帶他來祖墓,也是這樣教他拔草“虎兒,墓碑旁的草要拔干淨,不是為了好看,是讓先祖能清楚地看到咱們,知道咱們沒偷懶。” 如今,母親成了墓中人,他仍在做著當年的事,只是心境已截然不同 —— 那時是孩童的懵懂,現在是治世者的責任。他將拔下的草放在手心,對墓碑道“娘,這次我沒偷懶,把該做的、您盼的,都盡力做了。”
情感的第二次流露,是談及 “當年的艱難”。在訴說互市成果時,蕭虎忽然頓住,聲音有些沙啞“娘,您知道嗎?剛開始推互市的時候,史宅之搞事,理宗猜忌,我也怕過,怕做不成您想的事,怕辜負您的教導。” 他想起蕭母當年面對草原部落質疑時的堅定,那時母親對他說“治世哪有不難的?難就不做了?百姓還等著吃飯呢!” 正是這份回憶,支撐他度過了假信風波、毒酒謀劃等難關。“不過您放心,” 蕭虎很快調整語氣,恢復堅毅,“我沒退縮,咱們的人也沒退縮,現在好了,難關過去了,日子要穩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情感的第三次流露,是對馬鞍的珍視。蕭虎在墓前反復摩挲馬鞍,不是為了儀式,而是真的將這具器物視作 “母親的見證”。他想起蕭母當年用草原木鞍換糧種的往事,忽然笑道“娘,您當年的木鞍,比這具虎紋馬鞍簡陋多了,卻也換來了弘吉剌部的信任;現在這具鞍子更精致了,換回來的也更多了 —— 您要是能看到,定會說‘這鞍子做得好,能幫更多人’。” 笑容中帶著一絲苦澀,卻更多的是欣慰 —— 他知道,母親若在,定會為這份 “更多” 的成果感到高興。
還有一處不易察覺的情感流露,是對 “未來的承諾”。祭祀接近尾聲時,蕭虎獨自在墓碑前站了許久,沒有說話,只是望著中都的方向。耶律楚材等人遠遠看著,沒有上前打擾 —— 他們知道,將軍是在向老夫人承諾後續的治世規劃。後來蕭虎對李默說“我當時在跟娘說,江南還沒完全安穩,雙法還要再推,草原與江南的協作還要再深,我不會停在現在,會一直做下去,直到真的實現‘南北無爭、百姓安食’,讓她徹底放心。” 這份承諾,既是孝思,也是治世者的擔當。
祭祀結束後,蕭虎最後看了一眼墓碑與馬鞍,才轉身離開 —— 他的腳步比來時更堅定,眼神也更明亮。耶律楚材問“將軍,老夫人定會滿意的吧?” 蕭虎點頭“會的,娘從來不是要什麼驚天動地的功績,她只要百姓安穩,現在咱們做到了,她會滿意的。” 這份篤定的背後,是情感的釋然,也是治世擔當的升華。
蕭虎的祭母,不僅是個人孝思的表達,也成了隨行人員追憶蕭母、共鳴治世理念的契機 —— 耶律楚材、巴圖額爾敦、老侍女們從不同角度回憶蕭母的言行,既豐富了蕭母的人物形象,也讓 “母志傳承” 的主題更加立體,彰顯蕭氏治世理念的深遠影響。
耶律楚材的追憶,聚焦 “雙法理念的源頭”。他對蕭虎道“將軍,晚輩當年整理老夫人的手札,看到她寫‘草原缺織、漢地缺牧,若能各取所長,何愁不安’,那時才明白,您推行的雙法,根本不是憑空想的,是老夫人當年就有的雛形。” 他還回憶起與蕭母的唯一一次見面“二十年前,晚輩還是中都書院的先生,曾向老夫人請教‘部落與漢地如何共處’,老夫人說‘別想什麼共處,就想怎麼讓兩邊的人都有飯吃,有飯吃就不會爭,不會爭就會共處’—— 這話,晚輩記了二十年,現在每次推進治世,都會想起。” 耶律楚材的追憶,將蕭母與當前的雙法緊密關聯,證明治世理念的延續性。
巴圖額爾敦的追憶,圍繞 “和親與協作的初心”。作為和親的主角之一,他對蕭母的理解更貼近 “部落協作”“祖母當年救濟弘吉剌部時,烏仁的父親按陳那顏還是個千戶,他常跟我說,老夫人當時沒要部落的任何回報,只說‘以後草原和漢地有難處,要互相幫襯’。現在我和烏仁和親,弘吉剌部做先鋒,其實就是在兌現當年老夫人的‘互相幫襯’。” 他還摸著虎紋馬鞍道“這具鞍子,授予弘吉剌部時,按陳那顏還說‘這是老夫人協作理念的延續,咱們不能辜負’—— 祖母的影響,早就傳到草原部落心里了。”
兩名老侍女的追憶,充滿生活細節的溫情。負責擺放祭品的老侍女張媽,曾是蕭母的貼身侍女,她對蕭虎道“老夫人當年最喜歡在冬夜縫補草原牧民送來的皮衣,說‘他們的手粗,縫不好細活,咱們幫他們縫好,他們就能暖暖和和過冬’。現在看到江南織坊給草原做暖毯,老奴就想起當年的場景,覺得老夫人的心意,真的傳下來了。” 另一名侍女李媽則回憶“老夫人還喜歡給小將軍講草原的故事,說‘草原的星星和漢地的一樣亮,草原的百姓和漢地的一樣好’,現在小將軍(指巴圖額爾敦)能和草原部落和親,老夫人在天有靈,定會高興。” 這些細節,讓蕭母的形象從 “治世先驅” 變得更鮮活、更有人情味。
甚至連負責護衛的普通士兵,也有對蕭母的間接追憶。一名曾駐守燕雲的士兵道“將軍,末將在燕雲時,听當地老農說,老夫人當年教他們種青稞,還說‘這糧食耐寒,能多收一季,你們就能多吃一季’—— 現在燕雲的青稞長得好,老農們還常念叨老夫人的好。” 這種來自底層的追憶,更能證明蕭母的影響早已超越蕭氏家族,深入到普通百姓心中。
隨行人員的追憶,最終匯聚成一個共識蕭虎如今的治世成果,不是他一人之功,而是對蕭母理念的繼承與發揚;祭母不僅是告慰,更是對 “治世初心” 的重申。耶律楚材總結道“老夫人的偉大,在于她把‘讓百姓過好日子’的初心,種在了所有人心里 —— 將軍、草原部落、普通百姓,都在為這個初心努力,這才是治世能成的根本。”
祭母並非終點,而是蕭虎治世規劃的 “新”—— 在墓前告慰母親後,他結合沿途見聞與隨行人員的共鳴,明確了下一步的治世方向以蕭母 “百姓安食、南北協作” 的志業為指引,鞏固現有成果,推進江南深度統一,讓 “母願” 徹底實現。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第一步規劃是 “深化雙法在江南的落地”。祭祀返程途中,蕭虎便對耶律楚材道“娘當年說‘技藝互通要落地’,現在江南的農耕和織坊只是起步,還要讓草原的牧群管理經驗也傳過去,比如教流民養牛羊,補充肉食;同時把江南的織法傳到草原,讓牧民也能自己織暖毯,不用全靠互市。” 他還決定在江南設立 “雙法學堂”,由虎都書院的子弟任教,既教農耕、織錦技藝,也傳蕭母 “協作” 的理念,讓治世不僅停留在物資層面,更深入到百姓認知中。
第二步規劃是 “鞏固草原部落的協作紐帶”。針對弘吉剌部作為先鋒的表現,蕭虎決定 “以實利強化協作”賞賜弘吉剌部燕雲牧界百里,允許部落子弟入虎都書院學習治世之術;同時與按陳那顏約定,秋收後在中都舉行 “部落協作會”,邀請兀良哈部、札剌亦兒部等部落參加,分享雙法成果,推動更多部落參與南北協作。他對巴圖額爾敦道“你祖母當年靠救濟贏得部落信任,現在咱們要靠實在的好處和長久的規劃,讓部落願意跟咱們一直走下去,這才是真的協作。”
第三步規劃是 “化解南宋宗室的殘余疑慮”。毒酒風波後,理宗雖歸附,卻仍有猜忌;史宅之的殘余勢力雖被清剿,南宋舊部中仍有觀望者。蕭虎決定 “以民生實效化解疑慮”從中都調運五千石青稞,專門用于江南流民的冬糧儲備;讓薩仁與趙孟 協作,整理南宋舊有的治世文書,篩選可用的經驗融入雙法,讓南宋舊部感受到 “治世的延續性,而非取代”。他說“娘當年從不強迫別人接受她的理念,而是用好處讓別人信服,咱們現在也一樣,用百姓的安穩日子,讓他們放下疑慮。”
第四步規劃是 “完善南北物資流通的渠道”。互市雖已重開,但仍有 “運輸慢、成本高” 的問題,蕭虎讓李默牽頭,優化 “燕雲→揚州→臨安” 的驛路,增設 “物資中轉倉”,縮短運輸時間;同時規範互市貨幣,將 “糧票” 改為元廷統一的 “交鈔”,方便南北商販交易。他對負責驛路的千戶道“娘當年說‘互通要順,順了才長久’,咱們把渠道理順,讓鐵器、絲綢、糧食能更快、更便宜地流通,百姓才能真正受益。”
最後一步規劃,是 “治世理念的文字傳承”。蕭虎讓耶律楚材牽頭,將蕭母的手札、自己的治世實踐、雙法的具體措施整理成《蕭氏治世錄》,不僅供虎都書院子弟學習,還要刻印分發到江南與草原的治世官員手中。他說“娘的理念不能只靠口傳,要寫成書,讓後來的人都知道,治世的根本是百姓,是協作,不是爭權奪利 —— 這才是對娘最好的告慰,也是咱們治世能長久的保障。”
這些規劃,沒有宏大的口號,只有務實的步驟,每一步都緊扣蕭母的志業,也緊扣 “百姓安食、南北協作” 的核心,體現了蕭虎 “以母志為指引,以實效為根本” 的治世風格。
蕭虎此次祭母,雖為私人孝思之舉,卻產生了遠超個人情感的長遠影響 —— 它不僅讓 “蕭母治世理念” 成為元廷與草原部落、江南百姓的共識,更鞏固了 “南北協作、以民為本” 的治世根基,為元代後續的江南統一與長治久安,埋下了關鍵伏筆。
在理念傳承層面,祭母讓 “蕭氏治世初心” 成為治世團隊的共同準則。此後,虎都書院的子弟在學習時,必研讀《蕭氏治世錄》中蕭母的言行;元廷的治世官員在赴任前,需向蕭氏祖墓方向行 “致敬禮”,以示 “不忘治世根本”;草原部落的首領在與元廷協作時,也常以 “蕭母協作理念” 為說辭,如按陳那顏在部落大會上說“咱們與元廷協作,不是因為怕,是因為老夫人當年說的‘互相幫襯、共過好日子’,這是咱們該守的規矩。” 這種理念的傳承,讓元代的治世不再是蕭虎一人的事,而是成了多方面的共同責任。
在南北協作層面,祭母強化了 “實務紐帶” 的凝聚力。虎紋馬鞍作為 “協作信物”,被弘吉剌部供奉在部落祖帳中,每次部落議事,按陳那顏都會提及 “這是老夫人與蕭將軍協作的見證”;江南的流民織坊則將 “蕭母手札中的禾苗紋” 定為織錦的固定紋樣,寓意 “不忘協作初心”。南北雙方不再是 “元廷與被管理者” 的關系,而是 “共同承繼蕭母志業” 的伙伴,這種定位的轉變,讓協作更加順暢,沖突大幅減少。
在民心歸附層面,祭母的沿途見聞與後續規劃,讓百姓更認可元廷的治世。江南流民王氏在織坊看到禾苗紋織錦,听說是 “蕭老夫人的心願”,便對其他流民道“連老夫人都盼著咱們過好日子,元廷肯定不會虧待咱們,咱們好好織毯、好好種地就行。” 草原牧民帖木格用絲綢換了暖毯,听說這是 “蕭將軍祭母時告慰老夫人的成果”,也道“老夫人是好人,蕭將軍也是好人,咱們跟著他們,日子錯不了。” 民心的歸附,是治世最堅實的根基,而祭母恰好成了 “民心凝聚” 的催化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在元代治世傳統層面,蕭虎的祭母開創了 “以先祖志業指引治世” 的先例。此後,元代歷任治世者在推進重大治世行動前,都會前往先祖墓地告慰,陳述規劃、尋求精神指引 —— 如後來巴圖額爾敦統一雲南前,便曾前往蕭氏祖墓,帶著雲南的地形圖,告慰蕭母與蕭虎 “將繼續推進南北協作,讓雲南百姓也過上好日子”。這種傳統,讓元代的治世不僅有制度與武力支撐,更有精神與文化的凝聚力。
最深遠的影響,是 “治世本質的回歸”。蕭母的理念、蕭虎的實踐,都指向 “治世不是為了權力,而是為了百姓”—— 這一本質,通過祭母儀式被反復強調,糾正了部分官員 “重權輕民” 的傾向,也讓元代的治世始終圍繞 “民生” 展開。耶律楚材在《雙廷治世錄》中評價“蕭虎祭母,非孝思之舉,實為治世本質之重申 —— 自此後,元代治世者皆知‘百姓安食’為根本,非此,雖有萬貫糧儲、千軍萬馬,亦難長治。”
這場至元四十五年春的墓前告慰,最終以 “志業傳承、根基鞏固” 收尾。蕭虎帶著虎紋馬鞍而來,帶回的不僅是告慰母親的釋然,更是推進治世的堅定信念;蕭氏祖墓前的青煙散去,留下的卻是 “以民為本、南北協作” 的治世火種,這火種照亮了元代統一江南的道路,也為後世治世者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遺產 —— 治世的終極目標,永遠是百姓的安穩與笑容。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