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914章 稅軌分治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914章 稅軌分治

    914 章稅軌分治(至元四十三年年末的雙軌賦役制度)(至元四十三年年末?大都白虎殿與江南州縣)

    白虎殿的銅爐里煨著西域的乳香,蕭虎將兩份稅冊推到案前左側是蒙古文寫就的《草原貢賦冊》,右側是漢文謄抄的《農耕稅則》。“草原以畜牧為本,江南以耕織為基,” 他用狼毫在兩冊間畫了道豎線,“稅賦若強求一致,必生亂。”

    耶律楚材拿起《草原貢賦冊》,見上面寫著 “萬戶年貢馬百匹、羊千只”,眉頭微蹙“此乃蒙古舊制,若一成不變,恐難充大都用度。” 蕭虎卻指著江南稅則上的 “什一稅”(每畝收糧十分之一)“江南的稅糧可補不足。左廷管草原,右廷掌農耕,各算各的賬,最後由白虎堂匯總。”

    周顯在旁補充“需設‘通譯官’,草原的馬羊按市價折算成銀兩,與江南的稅糧統一記賬。” 他知道,這不僅是稅政,是要讓蒙古貴族看到江南的富庶,讓漢臣明白草原的價值 —— 雙軌制的核心,是 “分而治之,合而用之”。

    左廷的蒙古包式議事廳里,氈毯上鋪滿了羊皮賬冊。合丹王拍著案上的馬骨算籌“俺答汗(蒙古部落首領)去年貢了五百只羊,今年憑什麼要加一百?” 帖木兒冷笑“大都建宮室要銀子,你家的草場用了朝廷的驛道,多貢點羊怎麼了?”

    爭論的焦點是 “折算比例”。草原貴族堅持 “一匹馬抵五十兩銀”,右廷的漢臣卻按江南市價定為 “三十兩”。合丹王讓人牽來一匹神駿的白馬“這是俺答汗的‘踏雪’,能抵百兩!” 蕭虎讓人牽去馬市,結果只拍出三十五兩 —— 江南的商戶更認耕牛,不缺戰馬。

    最終議定草原貢賦 “三年一調”,馬羊折算按 “官價與市價折中”。合丹王雖不滿,卻在看到右廷送來的江南綢緞樣品後閉了嘴 —— 蕭虎許諾,用江南稅糧換來的綢緞,優先賞賜貢賦多的部落。

    右廷的書房里,盧景裕率漢臣圍著《江南稅冊》爭論。“什一稅比南宋的‘二稅’(夏秋兩稅)輕,” 他指著歙縣的稅目,“百姓該能接受。” 但徽州知府送來的密報卻說,有鄉紳暗中串聯,稱 “北人減稅是誘餌,實則要奪地”。

    蕭虎讓人傳來徽州的鄉紳代表(被押解至大都),指著崇文館的糧冊“你們縣去年私藏稅糧三千石,如今按什一稅,反而少交五百石 —— 若再抗,便按舊制加倍征收。” 鄉紳們面面相覷,他們沒想到蕭虎連私藏的糧都算得一清二楚。

    為推行新稅,右廷推出 “首年免征雜役” 的政策。張硯在《燕雲志》里寫道“什一稅的妙處,不在輕,在明 —— 百姓知道交多少,便少了胥吏盤剝的怨。” 這話被蕭虎批在稅冊扉頁,當作推行準則。

    通譯官阿里(蒙古人,通漢文)的案上,擺著兩本賬蒙古文賬記 “馬羊數”,漢文賬記 “折算銀”。他發現,草原貴族常虛報馬羊年齡(老羊充羔羊),江南胥吏則擅改田畝數(熟地報荒地)。

    “大人,這匹老馬按‘壯馬’折算,多算了十兩。” 阿里拿著賬冊找周顯。周顯卻讓他 “先記著,月底匯總”—— 他要等雙方都露出破綻,再一並清算。月底核查時,阿里報上 “草原多算銀百兩,江南少報糧五十石”,蕭虎命 “各罰主事者俸三月”,誰也不得偏袒。

    阿里的兒子在崇文館讀書,回來告訴他“漢人同學說,銀子是‘白老虎’,能吃人。” 阿里摸著賬上的銀數,忽然明白,通譯官算的不是賬,是漢蒙之間的人心秤。

    俺答汗的部落在貢羊時,故意混入三十只病羊。左廷的驗收官(蒙古人)眼開眼閉,卻被通譯官阿里識破“這些羊過不了冬,按規矩要折半算。” 俺答汗的兒子拔刀欲砍,被帖木兒按住“大汗在大都看著呢,你想讓全族挨餓?”

    部落的老牧民對著氈房外的敖包祈禱,希望 “騰格里收了北人的稅冊”。但當右廷用江南稅糧換來的茶磚、布匹分到牧民手中時,抱怨聲漸漸低了 —— 他們發現,多貢一只羊,能換回兩匹比草原粗布好十倍的江南綢緞。

    有個牧戶試著用五只羊換了個江南的瓷碗(牧民用來盛奶,不易灑),在部落里炫耀。俺答汗看在眼里,第二月貢的羊,竟全是肥壯的 —— 利益比祈禱更能改變人心。

    歙縣的鄉紳們在祠堂開會,決定 “明交什一稅,暗藏田契”(隱瞞土地數量)。但佃戶們卻偷偷跑到縣衙,把地主的 “黑田”(未登記的土地)報了上去 —— 按新制,佃戶只需交 “佃租”,不用擔稅,地主隱瞞土地,他們反而要多交租。

    縣城的稅吏張福(原南宋小吏),在稅冊上做手腳,把自己親戚的田畝改少了二畝。被右廷派來的核查官發現後,按蕭虎的令 “杖二十,革職”。圍觀的百姓拍手叫好,張福的母親哭著罵“讓你學那貪贓的勾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秋收時,官府按什一稅收糧,糧倉外貼出 “收糧明細”,誰交了多少,一目了然。有個老農捧著糧袋說“比南宋時少交一斗,還不用給胥吏送雞蛋 —— 這稅,認了。”

    白虎堂的總賬冊上,草原貢賦與江南稅糧的數字逐月攀升。蕭虎卻在 “通譯官報告” 上批“草原多算之銀,需用江南綢緞抵;江南少報之糧,要以草原馬匹補。” 他不讓任何一方佔便宜,也不讓任何一方吃虧。

    耶律楚材提醒“長此以往,草原會依賴江南的物資,江南會受制于草原的騎兵 —— 這是雙刃劍。” 蕭虎笑了“要的就是互相離不開。” 他要讓蒙古貴族明白,沒江南的稅糧,他們的綢緞、茶磚就沒了;讓江南士紳知道,沒草原的騎兵,他們的田產守不住。

    雙軌制推行三月後,蕭虎讓人把總賬冊抄了兩份,一份送忽必烈,一份貼在白虎殿外 —— 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劑。

    忽必烈在和林收到賬冊,見江南稅糧是草原貢賦折算銀的三倍,對阿里不哥道“蕭虎沒騙咱們,江南果然是塊肥肉。” 阿里不哥卻酸溜溜道“漢人拿了大頭。” 忽必烈指著賬冊上的 “草原貢賦逐年遞增”“他們拿糧,咱們拿人心 —— 牧民現在只認大都的綢緞,不認和林的賬冊了。”

    御批很快傳到大都“雙軌制可續行,但需派蒙古勛貴入右廷,漢臣赴左廷,互學互查。” 蕭虎明白,這是讓雙方滲透,防止一方獨大 —— 他照辦,卻讓盧景裕去左廷 “學草原語”,合丹王的兒子去右廷 “學算稅糧”,都是知根知底的人。

    大都的工地上,用江南稅糧換來的木料、石料堆積如山,草原貢賦的馬羊成了工人們的肉食。張姓匠人在白虎殿雕刻時,看到運送綢緞的車隊從門前經過,問監工“這是哪來的?” 監工道“草原用羊換的,咱們用江南的糧換的羊 —— 一環扣一環,缺了誰都不行。”

    崇文館的書生們用上了新紙(江南稅糧換來的楮樹漿所造),蒙古兵的甲冑用江南的絲綢襯里(更舒適)。甚至連耶律楚材的書房,都擺上了草原的毛毯(貢賦所得)和江南的瓷瓶(稅糧所換)—— 大都的日常,早已是雙軌制的縮影。

    周顯在《大都營建錄》里寫道“至元四十三年末,宮城用度,半出江南稅糧,半出草原貢賦 —— 雙軌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至元四十三年除夕,白虎堂的總賬冊上記著草原貢馬三千匹、羊五萬只,折算銀二十萬兩;江南收糧三十萬石,折算銀六十萬兩。蕭虎讓人用這些銀糧,給蒙古貴族分了綢緞,給江南百姓免了次年春稅,給工匠們發了年節賞錢。

    左廷的蒙古包議事廳里,合丹王喝著江南的米酒,對帖木兒道“明年俺答汗的貢羊,我去催,保準都是肥的。” 右廷的書房內,盧景裕與張硯核對著新一年的稅目,筆尖劃過 “什一稅” 三字,格外順暢。

    蕭虎站在白虎殿的台階上,望著大都的萬家燈火 —— 草原的風與江南的雨,都吹進了這座城。他知道,雙軌制不是權宜之計,是治理天下的必須。當蒙古的馬羊與江南的糧稅在賬冊上達成平衡,當左廷的狼旗與右廷的書卷在風中齊舞,新朝的根基,才算真正扎進了土地里。

    歲末的鐘聲敲響時,通譯官阿里的兒子在崇文館寫下“馬羊換綢緞,糧稅築宮牆 —— 這天下,原來可以這樣算。” 窗外的月光落在賬冊上,把 “草原” 與 “江南” 四個字,照得同樣分明。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914章 稅軌分治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914章 稅軌分治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