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章︰界碑祭禮至元三十二年秋?湖心島)
至元三十二年秋分前夕,湖心島的祭碑籌備已近尾聲。脫脫命漢地廚役王掌櫃備 “漢家禮饌”︰精選汾酒需埋入凍土半月去燥)、太牢整牛需去蹄留尾,按《禮記》規制擺放)、五谷糕青稞、燕麥混合蜂蜜蒸制,取 “五谷豐登” 意)。王掌櫃在《祭品清單》標注︰“酒需三壇,一壇獻祭,一壇分飲,一壇封藏待來年祭典。”
蒙古千戶帖木兒負責草原祭品︰“需取烏珠穆沁的純白馬奶清晨擠的第一桶奶,最純淨)、風干羊肉選當年羯羊,腌制百日以上)、奶豆腐用皮囊發酵三日,呈蜂窩狀為佳)。” 他親自檢查奶食︰“奶豆腐需切塊如骰子,象征部落團結如磐石。” 藏地喇嘛羅桑堅贊則帶來酥油花用酥油捏塑蓮花、寶瓶,需在低溫下制作,防融化)、青稞酒加入藏紅花,色如琥珀)。
使虎部落首領巴圖獻上 “獸骨禮器”︰虎骨雕刻的祭勺勺柄刻部落圖騰)、馴鹿皮縫制的祭品墊邊緣綴銅鈴,晃動發聲驅邪)。籌備官張謙核對祭品︰“漢重禮,蒙重實,藏重潔,部落重誠,四者齊備,方合祭典要義。” 他命人在界碑四周設祭台漢白玉台三層,象征天、地、人),台布用黃綢元代祭祀正色),四角壓青石鎮紙防風吹動)。
祭典前一日,禮器按 “方位禮制” 陳設︰界碑正面南向)擺漢地禮器青銅鼎、爵、俎),鼎內盛太牢肉,爵中注汾酒,俎上陳五谷糕;東側擺蒙古禮器銀碗、皮囊壺、木盤),銀碗盛奶豆腐,皮囊壺裝馬奶酒;西側擺藏地禮器酥油燈、青稞酒壺、銅盆),酥油燈燃松脂無煙,香氣清冽);北側擺部落禮器虎骨勺、獸皮墊、獵刀),獵刀刀鞘朝內,示和平。
李老栓帶著石匠調整祭台高度︰“碑高三丈,祭台需高五尺,人與碑的視線平齊,顯恭敬而不卑微。” 禮器間距嚴格按 “禮度”︰鼎距爵三尺,碗距壺兩尺,燈距盆一尺,“疏而不松,密而不擠,合乎禮法”。張謙檢查時發現蒙古銀碗位置偏斜,立即糾正︰“方位錯則禮不順,禮不順則神不悅,分毫不能差。”
入夜後,祭台四周掛防風燈羊皮燈罩,透光防風),士兵輪流守夜,嚴禁閑人靠近。守夜兵卒趙小五記錄︰“亥時風起,吹動黃綢,立即加固鎮紙;子時檢查酥油燈,添油三次,確保不滅。” 這些細節確保祭典器物在秋分晨露中完好無損。
祭典核心的 “三文祭文” 由三位文士執筆︰漢文祭文由翰林院學士耶律文撰寫,用正楷書寫,辭藻典雅“維歲在甲午,秋分吉辰,謹以牲醴,祭我北境界碑……”);蒙古文祭文由怯薛書記官帖木兒撰寫,用回鶻式蒙古文,語句質樸“長生天見證,石碑為記,冰海為界,永保安寧……”);藏文祭文由羅桑堅贊撰寫,用烏金體,含祈福咒語“嗡嘛呢叭咪�A 溉 ヂ櫻 誦笮送 繆┌磺幀 保 br />
謄寫祭文用 “特制紙墨”︰漢文用桑皮紙吸墨性好)、松煙墨黑亮持久);蒙古文用羊皮紙耐低溫)、油煙墨防暈染);藏文用藏紙縴維粗,適合豎寫)、朱砂調墨神聖色)。耶律文寫完後親自校對︰“‘永固’二字需加重筆,顯決心;‘疆土’二字需端正,示莊嚴。” 帖木兒則念誦祭文听韻律︰“蒙古文重音,‘碑’‘界’需押韻,念起來順口,山神才愛听。”
祭文謄寫三份,一份用于誦讀,兩份存檔分別存入白虎城石庫與大都翰林院)。張謙將誦讀用祭文裝裱在木板上防風吹折),木板邊緣包銅邊,刻纏枝紋漢地吉祥紋),體現 “文以載道,器以載文”。
秋分黎明,祭典正式開始。蕭虎身著紫袍元代三品以上祭服),拔都披銀甲軍祭禮服),巴圖著虎皮坎肩,羅桑堅贊穿絳色僧衣,四人按漢禮 “三上香”香用柏枝、檀香、藏香混合,取各族共奉之意)。禮畢,耶律文持漢文祭文登東階,聲音洪亮︰“蓋聞北境之險,冰海為限;界碑之立,以固邦畿……” 每讀一句,士兵齊呼 “諾”,聲震冰海。
帖木兒持蒙古文祭文登西階,用草原語調誦讀︰“吾等蒙漢軍民,立碑為誓,同守此土,共御風雪……” 讀至 “若有違者,天誅地滅” 時,巴圖率部落武士舉刀指天,以示贊同。羅桑堅贊持藏文祭文登北階,誦經聲低沉悠長,伴以轉經筒轉動聲銅筒刻六字真言,轉一圈如誦經一遍)。
三文誦讀畢,張謙將祭文木板焚于祭台火盆焚文告天),灰燼用玉盤盛接,由蕭虎撒入貝加爾湖︰“文入水火,意為天地共知,誓言不違。” 此時朝陽初升,陽光照在界碑三文上,字字生輝,各族觀者皆肅立無聲。
祭文誦讀後,進入 “盟約續約” 環節。蕭虎先提出條款︰“白虎城與使虎部落,需共守商路每月各派五人巡邏)、互通軍情遇敵襲一日內通報)、共享漁獵資源貝加爾湖東至部落,西至漢軍,禁越界)。” 巴圖皺眉︰“商路巡邏辛苦,需漢軍提供鐵制箭簇;漁獵西界需再放寬三里,部落冬季獵物不足。”
脫脫居中調解︰“箭簇每月供應二十支,由軍器坊特制;西界放寬二里,立界樁為記,部落需保證不盜獵漢軍牧場牲畜。” 雙方討價還價三回合,最終敲定︰“部落助守北境,漢軍每年贈鹽五十石;漢軍修冰路,部落派馴鹿協助運輸。” 張謙當場起草《續約文書》,用漢蒙雙語書寫,條款分 “軍事”“經濟”“司法” 三類,條理清晰。
簽約用 “合契法”︰文書一式兩份,中縫蓋 “白虎城印”漢篆)與 “部落圖騰印”虎紋),各執一份。蕭虎與巴圖按指印朱砂泥混合印泥,防褪色),羅桑堅贊用藏文在文書末題 “見證” 二字,帖木兒用蒙古文注日期 “至元三十二年秋分”。這份盟約將軍事互助與經濟利益綁定,遠超單純的祭典儀式。
盟誓後,巴圖命部落馴虎師獻 “繞碑禮”。三只馴虎兩壯一幼)在馴虎師號令下,從祭台東側入場,步伐沉穩,虎尾微垂示溫順)。為首的壯虎 “雪紋”皮毛帶白色斑紋)繞界碑行走三周,每至碑正面便伏身行禮前爪彎曲觸地),馴虎師解釋︰“虎繞碑三匝,示三界共護;伏身行禮,示虎魂敬碑。”
幼虎 “風牙” 表演 “餃祭品”︰用嘴輕餃祭台上的奶豆腐,送至蕭虎面前,虎嘴開合間不傷祭品,引得觀禮者贊嘆。巴圖對蕭虎道︰“虎通人性,知碑為界,何況人乎?此後部落若有違約,任憑處置。” 蕭虎撫幼虎頭︰“虎性雖猛,馴之可護境,正如北境雖險,治之可安寧。”
表演結束,馴虎師吹骨笛,虎群按原路退場,無一絲慌亂。張謙在《祭典錄》記載︰“馴虎獻儀,非炫技,乃立信,示部落以虎護碑之誠,亦顯其戰力,為盟約增威懾。” 這表演讓軍事同盟多了層文化認同的紐帶。
祭典的 “分胙” 環節分享祭品,獲神福佑)按 “等級分食”︰蕭虎、拔都、巴圖、羅桑堅贊共席,食太牢肉鼎中煮爛的牛肉)、飲混合酒汾酒與馬奶酒各半);軍官與部落長老次席,食羊肉、吃奶豆腐;士兵與部落民眾分食五谷糕、喝青稞酒。
分食用 “共器而食”︰主桌用漢地瓷盤繪纏枝紋),次席用蒙古銀碗,民眾用木碗,但均從祭台取食,示 “同享神恩”。王掌櫃特意準備 “融合食”︰漢地的蒸糕夾蒙古奶渣,藏地的酥油茶泡漢地麻花,“讓各族嘗對方口味,記同心之味”。
巴圖初次吃五谷糕,贊道︰“比部落的肉干耐饑,下次祭典可多備。” 耶律文則對奶豆腐感興趣,詢問做法,巴圖命婦人傳授︰“鮮奶煮沸,加酸漿,凝結後壓去水分……” 飲食間的交流,讓肅穆的祭典多了幾分生活化的暖意。
祭典尾聲,李老栓帶領文吏進行 “碑文拓片”。拓片用 “多層宣紙法”︰先鋪一層薄宣紙吸墨),再覆一層厚宣紙保護碑面),用軟毛刷輕掃,使紙緊貼碑文尤其三文筆畫凹槽處需掃平)。刷墨用 “輕蘸慢掃法”︰墨汁調淡防暈染),用羊毛刷蘸墨後擠干,輕掃紙面,反復三次,直至文字清晰。
拓片過程嚴禁觸踫碑體,文吏王筆吏戴細布手套︰“手上汗漬會腐蝕碑文,拓片需敬字如敬神。” 每張拓片需拓三份︰一份當場晾干鋪在潔淨氈毯上,避開陽光直射),一份折疊存檔用防潮紙包裹),一份送蕭虎審閱。蕭虎檢查首份拓片︰“漢文‘虎’字捺筆清晰,蒙古文‘北’字尾鉤完整,藏文‘海’字三點分明,合格。”
拓片晾干後,按 “公文格式” 裝裱︰四周瓖藍綾邊元代檔案專用色),上端貼標簽“至元三十二年界碑拓片”),加蓋 “白虎城文印”。張謙命人將拓片分送︰“一份呈大都翰林院,一份存白虎城石庫,一份贈使虎部落用蒙古文注釋),讓各方皆知碑在、約在。”
祭典結束後,張謙組織團隊整理《祭典全錄》,內容分 “儀程”“祭品”“祭文”“盟約”“拓片” 五部分,每部分附插圖畫師當場寫生)。儀程記錄精確到時辰︰“卯時三刻上香,辰時一刻讀漢文祭文,辰時三刻讀蒙古文祭文……” 祭品記錄詳至數量︰“汾酒三壇每壇十斤),馬奶酒五皮囊,酥油十斤,五谷糕二十斤……”
《全錄》用漢蒙雙語書寫,漢文部分由耶律文謄抄正楷),蒙古文部分由帖木兒謄抄回鶻體),重要處蓋朱印。張謙在序言中寫道︰“祭典非虛禮,乃疆土認同之儀式,記錄非虛文,乃治理傳承之依據。” 他命人將《全錄》刻入木牘防蛀處理),與拓片一同存入石庫石庫門用銅鎖,鑰匙由脫脫與巴圖各執一半,需同開)。
脫脫審閱《全錄》後道︰“需每年祭典後增補記錄,十年匯編成冊,讓後世知今日守土之難、盟約之重。” 這份檔案意識,使界碑祭典從單次儀式升華為邊疆治理的歷史見證。
祭典結束三日後,巴圖派部落長老送 “謝禮”︰兩張上好虎皮非祭祀用,日常捕獵所得)、十斤風干鹿肉,附部落口信︰“碑在如虎在,盟約如骨硬,部落子孫必守。” 蕭虎回贈 “漢地特產”︰二十匹蜀錦御寒用)、五副鐵犁改良凍土耕作),托長老帶話︰“漢軍與部落,如碑之三文,雖不同形,實同一體。”
湖心島周邊部落听聞祭典盛事,紛紛派使者拜訪白虎城,請求 “觀碑結盟”。脫脫與蕭虎商議後,決定每月初一開放界碑參觀︰“讓更多人見碑、知碑、敬碑,比千言萬語更能安邊。” 張謙則將祭典拓片復制多份,張貼于商路驛站︰“往來商旅見碑文,便知此為元境,盜匪自退。”
秋分後的貝加爾湖漸生寒意,但界碑旁的祭台余溫尚存。李老栓望著碑上的三文,對徒弟道︰“石頭會老,文字會風化,但這祭典留下的規矩、盟約種下的信任,比碑更長久。” 這番話道出了界碑祭禮超越儀式本身的治理深意 —— 以文化認同固邊疆,以制度傳承保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