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622章 樞密掌兵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622章 樞密掌兵

    622 章樞密掌兵(至元二十六年?和林樞密院)

    和林樞密院的朱漆大門在卯時開啟,耶律鑄身著紫羅公服,腰懸金魚符,由兩名虎衛營甲士護衛而入。院門前的青銅獅子鑄于至元元年,獅爪踩著 “軍權” 二字蒙漢雙語,與大都樞密院的規制嚴合。接管儀式需經 “驗符、點冊、授印” 三重禮他先出示蕭虎簽發的 “虎臣監國令”,令尾鈐 “國史院印”;再核對《樞密院軍籍冊》,冊中蒙古怯薛與漢人禁軍的編制用紅黑兩色標注;最後從老樞密使手中接過鎏金樞密印,印文 “掌天下兵甲” 與《元史?百官志》記載完全一致。

    院內的旗桿升起 “樞密院旗”,旗面虎紋與狼紋並列,虎紋居左象征監國權,狼紋居右代表蒙古軍制。耶律鑄的腳步聲在青磚甬道回響,兩側廊下的軍器架按 “東弓西弩” 排列,蒙古怯薛的七石弓與漢人禁軍的五石弩形成對稱 —— 這是他特意要求的陳設,“今日驗軍器,” 他對隨侍的樞密院吏員道,“需讓各族將士知,” 軍權交接不偏不倚。

    樞密院軍器庫的鐵門重八百斤,鎖具為 “子母連環鎖”,需耶律鑄的金魚符與庫吏的銅鑰匙同時開啟。庫內分 “蒙古器”“漢地器”“西域器” 三閣,每閣的鐵架層高三尺,恰好容下兵器箱。蒙古器閣的紫檀箱刻狼首紋,七石弓的弓弦用黃羊筋與牛筋混編,弓梢鎏金,刻蒙古文 “怯薛專用”;漢地器閣的朱漆箱題 “禁軍弩”,五石弩的弩機嵌黃銅望山,刻度精準至半寸,與《武經總要》的 “神臂弩” 規制嚴合。

    庫吏老王捧著《軍器清冊》,冊頁用桑皮紙裝訂,每筆記錄均有 “監造官 + 工匠” 雙簽名。“蒙古弓共三百七十張,” 他指著清冊的朱砂驗記,“每張弓力經軍器監校準,” 誤差不逾半石;“漢地弩二百五十具,” 弩弦張力用銅秤稱量,“五石即五十斤,” 與大都軍器監的標準完全一致。耶律鑄抽查一張弓,弓梢內側的 “至元二十五年造” 刻痕清晰,這是防止私造的 “年份驗記法”。

    蒙古怯薛百戶帖木兒捧著七石弓站在校場,弓身桑木胎裹牛筋,涂漆呈暗紅色。他身著皮甲,右臂肌肉賁張,按 “蒙古試弓法”左手握弓,右手拉弦至耳際,弓弦需觸到箭尾的白羽 —— 這是弓力達標的標志。軍器監的官吏用銅制測力計掛鉤弦,指針在 “七石” 刻度處穩定,測力計的蒙文 “力” 字與弓梢刻痕嚴合。

    耶律鑄的目光落在測力計的校準記錄上“每月需用標準砝碼校準,” 砝碼重一石(一百二十斤),共七枚,“誤差超三錢即廢置。” 帖木兒試射三箭,箭簇穿透百步外的皮甲靶,箭入靶深三寸七分。“七石弓的殺傷射程,” 耶律鑄用步弓丈量,“在一百五十步內,” 與清冊記的 “百步穿甲,百五十步傷馬” 完全吻合,這是蒙古騎兵的核心戰力標準。

    漢人禁軍校尉張誠操作五石弩,弩身榆木為架,牛角為弭,弩機的 “望山” 刻度對準靶心。按 “漢地試弩法”雙腳蹬弩床,雙手拉弦入牙,弩弦需听到 “ ” 的鎖定聲。軍器監官吏用同樣的銅測力計,測得弩力剛好五十斤,即五石,與蒙古弓的 “七石” 形成對比。“弩雖弓力小,” 張誠解釋,“但可架于城上,” 一人即可操作,比弓更省人力。

    耶律鑄命人記錄殺傷效果五石弩在百步內穿透皮甲靶深四寸,比七石弓還深三分。“因為弩箭初速更快,” 軍器監主簿用算籌換算,“弓力七石 弩力五石,” 按 “百步殺傷深度” 換算,效能基本均等。他在《力效換算表》上朱批“蒙古弓利野戰,漢地弩利城防,” 二者互補,“不可偏廢。” 這一換算標準被立即記入《軍器監訓》,成為跨族軍器統一的依據。

    蒙古千戶別克帖兒在旁觀校,見耶律鑄對漢地弩贊不絕口,忍不住冷哼“弩乃步兵器,” 怎比得上騎兵的弓馬嫻熟?他的七石弓是祖傳之物,弓梢嵌綠松石,比軍器庫的制式弓多出半石力,這是蒙古貴族的 “私兵特權”。“《大扎撒》說‘兵貴精不貴多’,” 他對耶律鑄道,“漢人弩雖準,” 卻難敵草原騎兵的沖擊力。

    張誠聞言上前一步,手中弩機的黃銅望山閃著冷光“至元十年襄陽之戰,” 正是五石弩擊退蒙古騎兵,“弩可連環發射,” 城防時效率遠超弓。耶律鑄敲響校場的銅鑼“軍器不論族屬,” 只論效能,“《軍器監訓》‘力不同而效同’,” 就是要蒙古弓與漢地弩各展所長,“今日起,” 私兵兵器也需入冊校準,“不得私增弓力。”

    軍器庫的工匠頭目阿里木帶著三名徒弟,跪在校場等候核驗。他們負責蒙古弓的蒙皮工序,每張弓的內側都刻工匠編號 “弓  37”。耶律鑄抽查一張弓,發現弓梢的牛筋膠有氣泡“這是蒙皮時未除盡水分,” 他用指甲刮氣泡,“按《軍器罰則》,” 需重造十張賠補,“並記過一次。” 阿里木額頭冒汗,這是他兒子的疏忽,卻需整個工組擔責 —— 這是 “連坐制” 在軍器監的體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漢地弩的工匠周明同樣緊張,他的徒弟在弩機望山上刻錯刻度,導致弩力測試偏差半石。“漢人工匠用‘師徒連坐’,” 耶律鑄指著清冊的紅筆記錄,“周明需扣月錢三成,” 帶徒弟重學刻度校準。兩種工匠的責罰標準完全一致,這讓旁觀的蒙漢將士都無話可說 —— 軍器質量面前,族群差異讓位于制度公平。

    軍器監主簿在《力效換算表》上詳細批注“蒙古弓一石  漢地弩零點七一石,” 依據是 “百步殺傷深度” 與 “操作效率” 的加權計算。七石弓換算為七 x071 五石,恰好與漢地弩的效能對等。耶律鑄用朱筆圈出公式“此換算需刻碑立于軍器庫,” 蒙漢雙語標注,“今後征兵、授器均依此標準,” 避免因 “弓強弩弱” 引發的派系爭議。

    他命人取來襄陽之戰的舊弩與蒙古西征的舊弓,兩者雖制式不同,但按新公式換算後,殺傷效能誤差僅百分之一。“至元元年忽必烈親王就說,” 耶律鑄的聲音傳遍校場,“軍器不分蒙漢,” 能保家衛國即是良器,“這換算表不是削弱誰,” 而是讓各族將士在同一標準下並肩作戰。

    帖木兒百戶雖不滿私兵弓力受限,卻在看到換算表後沉默 —— 七石弓與五石弩效能對等,意味著蒙古騎兵的傳統優勢並未被削弱,只是規範了標準。他摩挲著祖傳的弓,弓梢的綠松石在陽光下閃爍“只要不廢蒙古騎射,” 校弓制度可以接受,這是草原派系的底線。

    張誠則對 “效能對等” 倍感振奮,漢地弩終于在制度上獲得與蒙古弓同等的地位。他的弩機望山被軍器監重新校準,刻度精準如鏡“今後守城時,” 可按此標準申請弩箭配額,“不再因‘弓強弩弱’被克扣。” 耶律鑄將兩人的反應記在《軍權交接錄》上,這是平衡派系的關鍵 —— 讓雙方都感受到制度的公平。

    耶律鑄在校場公布《軍器新規》“凡蒙古弓、漢地弩,” 需每月在校場核驗,“樞密院派專人監校,” 結果直接呈報虎臣會議。這看似技術規範,實則是將軍器監督權收歸樞密院,削弱宗王對私兵兵器的控制權。他特意保留蒙古弓的傳統試射儀式,卻在流程中加入軍器監的校準環節 —— 這是 “舊瓶裝新酒” 的權謀。

    蕭虎在虎臣會議上審閱新規,對 “力效換算” 格外滿意“用制度消解族群差異,” 比空談團結更有效。耶律鑄的批注 “效能面前人人平等” 被朱筆加粗,這將成為忽必烈親政後軍制改革的基礎。軍器庫的青銅鐘突然敲響,這是新制確立的信號,鐘聲在和林上空回蕩,如同權力整合的宣言。

    日落時分,耶律鑄將核驗後的《軍器清冊》存入樞密院金匱,金匱的鎖具與符牌庫同制,需樞密印與虎符同時開啟。他在封條上加蓋 “樞密院印”,印泥用朱砂與漠北鐵礦粉混合,遇水不褪。校場的蒙古弓與漢地弩按 “弓左弩右” 排列,形成對稱陣列,象征 “蒙漢軍器同效” 的新格局。

    帖木兒與張誠在軍器庫前共同立碑,碑陽刻蒙古文 “軍器同效”,碑陰刻漢文 “力不同而效同”,碑頂嵌青銅虎紋 —— 這是樞密院掌兵的權力象征。耶律鑄望著夕陽下的碑影,知道軍權交接不僅是器物核驗,更是制度權威的重塑,就像這弓與弩,雖形制各異,卻終將在大元的軍制下,共同守護北疆的安寧。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622章 樞密掌兵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622章 樞密掌兵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